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决定授予117个单位“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授予45名同志“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3月起,生态环境部政务新媒体开设“铁军楷模”栏目,集中展示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事迹,弘扬先进,树立标杆,激励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奋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上争先创优、建功立业~

2023年,吉林省国控断面优良水体95个,比例达到85.6%,实现三连升,劣Ⅴ类水体保持清零,实现三连降。取得这些治理成效,少不了吉林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以下简称水处)的统筹参与。不久前,水处荣获了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吉林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工作人员。

坚持问题导向,坚决啃下劣V类水体治理硬骨头

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劣Ⅴ类水体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对于水处来说,他们治水过程中的“硬骨头”就是伊通河支流新凯河。

新凯河全长113.7公里,发源自伊通县,流经长春市汇入伊通河。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新凯河国控断面上游沿线相继建设了10余座污水处理厂,每天约60万吨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入河流。汇水区内污染源众多,生态基流不足,水体自净能力差,致使新凯河一度成为城市的纳污沟,也是吉林省人为污染影响较重的劣Ⅴ类断面。

“水污染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污染在水里,治理在岸上,需要‘点线面’全方位的配合,才能让‘纳污沟’变样。”水处处长肖尊东说。由于新凯河污染人为因素重,水处重点关注沿线企业及污水处理厂排放,参与指导重点点位的暗访检查工作。在一次检查中,肖尊东前往一家污水处理厂查看其排放情况,他并没有直奔出水口而去,而是来到了生化池前察看污泥的情况。“如果污泥的颜色和气味不好,这说明污水处理厂运行有问题,排出去的污水就可能存在不达标的情况;此外,污泥也是管理重点,随意堆放同样会影响沿线河流的水质。”肖尊东说。正是一次次地前往现场检查,常态化开展环境执法监管,新凯河的治理才渐有成效。

2022年,新凯河历史上首次消劣,水质提升至Ⅳ类。曾经恶臭熏天的“老大难”已完全变了模样。“水清了、岸绿了,这里成为周边群众休闲的好去处,居民的幸福感也大大提升了。”肖尊东说。

减排与扩容协同,打赢流域治理攻坚战

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上,水处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减排和扩容两手发力,围绕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调控3个方面,不断完善治水体制机制,加大水质管控力度,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首先从减排入手,水处统筹开展了截污、控污、治污行动,规划改建城镇污水处理厂7座、管网1800公里, 75个城市污水处理厂、40个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稳定运行为流域治理保驾护航。同时,推动实施排污口专项整治,进行全省摸底调查,登记入河排污口,完成5836个入河排污口的规范化建设。

减排有所成效,扩容也在持续推进中。“我们将流域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推进项目建设,以高水平保护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处副处长刘中峰说。

“以四平市西湖湿地公园为例,以前这里是臭水沟,如今采用‘四平市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模式,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的尾水流经西湖表流湿地,进行再净化,最后进入东辽河的支流条子河,补充河流生态用水。” 水处二级调研员马成伟说。这样一来,不仅消除了曾经的臭水沟,有力地提升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也为市民提供了亲水、戏水的生态空间,同时还保障了下游生态用水,一举三得。

“未来,我们在治理水污染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发挥治水效益,努力打造出一批水环境质量优良、水生态系统健康、水资源保障充沛,宜居宜商、群众好评的高标准美丽河湖,以高水平保护提升区域水环境承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肖尊东说。

来源 | 中国环境报

记者 | 杨沛

编辑 | 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