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晚,在黄浦区苗江路花园港路口的人行横道线上,一名骑行者撞倒一名行人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一时间,关于“夜间骑行”火爆出圈的现实需求,与骑行者交通违法乱象频发的矛盾,再度引发市民广泛关注。面对骑行这一新兴运动该如何破局,不仅考验着交通执法部门,更考验着整个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新闻CT | 骑行不得超15公里/小时?滨江夜间骑行爆火的现实需求与执法困境

视频:骑行不得超15公里/小时?滨江夜间骑行爆火的现实需求与执法困境苗江路:不止一次发生擦碰事故

“苗江路是浦西中心城区唯一一个适合骑行的绕圈点。”在不少社交平台上,去苗江路骑行已成了非常火热的“打卡”行动,不管是骑行圈里的“新手小白”,还是“骑行大拿”,都能在这条不到3公里的路段上并肩而行。

天哪,我早预测这条路要出事。”

6月13日晚,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视频,画面中一名行人躺倒在马路中央的人行横道上,一辆自行车压着他的腿,而自行车主则站在一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名骑行者在横道线上撞倒了一名行人

事发路段位于黄浦区苗江路花园港路,据现场目击的市民说,一名骑行者经过该路口时,不慎撞倒了一名行人。

事故发生后,正在苗江路段值守的民警立即赶到现场处置,伤者也被及时送往附近医院观察治疗,所幸没有造成重大伤情。

近几年来,随着骑行运动愈发火热,来苗江路骑行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他们与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发生的碰擦事故并非个案。

去年8月10日,苗江路上也曾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一名骑行者在夜间高速骑行时,占用了机动车道,不慎与一辆机动车发生碰撞,虽然骑手仅受了轻微伤,但其危险程度可见一斑。

除了黄浦区苗江路外,浦东、浦西的滨江沿岸、世纪公园以及申兰路等地方,都是骑行爱好者们青睐的骑行路段。

据媒体报道,去年9月9日,滨江世博文化公园段发生了一起碰撞事故:一名行人一边低头看手机,一边慢速走在骑行道上。骑行者入弯后看到前方有行人,本能地避向右侧,但由于自身速度过快未能控制好车辆,撞上了滨江围栏,骑行者当即被救护车送至医院,该起事故导致这名骑行者面部受伤,严重破相。

除了媒体报道和警方介入的事故之外,骑行者和行人、机动车之间的轻微碰擦更是不胜枚举。

探访:借用占用机动车道比比皆是

6月18日晚上7点,新闻晨报·周到帮办记者来到了黄浦区苗江路段,此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来到这里骑行的爱好者络绎不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苗江路成了众多骑行者心中的网红打卡地

全程没有坡度、红绿灯少、机动车少……种种因素叠加,让苗江路成了众多骑行者的心头好,这里既有速度不快悠闲骑行的“新手小白”,也有配速极快风驰电掣的“骑行大拿”,大家共同骑行在苗江路段上,好不热闹。

但是,在记者步行观察的过程中,骑行者借用、占用机动车道的情况比比皆是。

有的骑行者速度较快,为了超过前方的自行车,就会借用机动车道超车,有的人超完车会立即回到非机动车道上,而有的骑行者索性在机动车道上一路前行。

在转弯的路口处,有的骑行者会减速转弯,有的人为了快速通过,会选择占用机动车道转弯超车,甚至有个别骑行者出现了占用对向机动车道的情况。

跑步的人在非机动车道上跑,骑车的人就骑到了机动车道上,都乱套了。”

一位正在路边散步行走的爷叔说,几乎每天晚饭后,他都会到苗江路段散步消食,对于骑行人员占用机动车道的情况已经“见怪不怪”,他本人就亲眼目睹过至少3起碰擦事故。

而事故发生的起因,都是车速过快,骑行者刹车不及造成的。

在苗江路上,时不时能看到散步、跑步的市民,随着越来越多骑行者的到来,跑步、散步的人已经被“赶走”了不少,可仍有部分市民认为,苗江路从未规定只能给骑车的人使用。

“这里是马路,不是赛道!”这位爷叔告诉记者,人人都有权利来这里锻炼,但是有的人骑得太快,就会让路过的人很没安全感。

骑行者:“说没闯过红灯都没人信”

“只要不是下雨天,这里就一直有人来骑车。”在苗江路的非机动车道上,有的骑行爱好者会坐在这里休息,其他的骑行者看见都会提早避让。

骑行爱好者小陈说,他刚买公路车不到3个月,已经来苗江路骑行了多次,这里的骑行氛围让他非常喜欢。

晚上7点到9点,是苗江路骑行人最多的时段,能在这个时段出现在苗江路的骑行者,多少是有“两把刷子”的。

我认识一位‘大神’,配速能骑到37(公里/小时)。”

小陈说,他们骑行圈的人大多会下载几款记录配速的APP,里面记录了各个路线不同人的骑行时长、距离以及配速,并且会形成一个排名,排名靠前的人配速甚至能达到40公里/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排名靠前的骑行者配速超过了40公里/小时

对于骑行过程中是否有过闯红灯的行为,小陈的朋友阿伟直言不讳:“说没闯过红灯都没人信。”

阿伟告诉记者,不少比较专业的骑行者都会安装“锁踏”,在鞋子和踏板之间装了一层锁扣,这样会更容易发力,但是当碰到红灯需要停车时,大家就得扭动脚踝进行解锁,不仅麻烦,而且解锁不够熟练的话还会摔跤。

部分骑行者为了将心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状态,在自认为安全的情况下,闯红灯也就成为了不少骑行者“顺理成章”的选择。

“我们跑步的时候碰到红灯都不想停下来,骑车的时候肯定也不想。”阿伟说,没有信号灯的“干扰”,是大家喜欢来苗江路绕圈骑行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交警:多措并举确保有序安全骑行

骑行运动日渐风靡,但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少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相关部门又该如何营造更加安全和谐的骑行环境?

在自行车骑行运动中,最主要的两类违法就是闯红灯和占用机动车道。”

上海市交警总队勤务处民警滕凡表示,个别“暴骑团”会组织超过10人的骑行活动,他们为了保持队伍的完整和连贯,有时侯碰到红灯了,就会一起闯过去,而在空旷的路段上,他们还会在机动车道上骑行。

民警滕凡说,一旦在骑行过程中撞上行人或机动车,如果涉嫌交通违法,那么对骑行者来说,往往需要承担事故的全责或主要责任,得不偿失。

“有的骑行者速度较快,我们在执勤过程中会劝导他们慢一点。” 黄浦区公安分局交警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王晓君直言,他们在苗江路沿线看见车速过快的骑行人员,会对其进行口头劝阻,让他们车速不要过快,注意观察过往的车辆、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见车速过快的骑行人员,交警会进行劝阻

如果是在红绿灯间隙,交警、辅警还会带着一份“承诺书”来到骑行者面前,提醒他们“不要在城市道路上竞速,不要闯红灯或占用机动车”,阅读完毕后需要在承诺书上签下名字。

王晓君提到,交警在路口或路上劝阻骑行者降低车速时,需要加倍注意的是,不能与骑行者发生肢体接触,否则也很容易引发事故。

为了让骑行人员车速不至于过快,交警部门特地对苗江路周边路段的红绿灯进行改造——将原本能一次通过几个路口的“绿波”,更改为需要停顿等待的红、绿灯交替。

从去年夏天至今,上海警方在多个热门骑行路段持续展开设卡提醒、整治行动。

同时,交警部门还会持续走访线下自行车门店,劝导经营者不要组建骑行竞速活动。在苗江路这类热门骑行路段,近期还将在非机动车道上安装隔离栏,确保骑行者不占用机动车道,降低自行车与机动车擦碰的安全隐患。

“骑行是个很好、很健康的运动,在确保自身和他人安全的情况下,我们欢迎大家来苗江路兜风。”王晓君说,现在的自行车的品质越来越高,骑行者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好,在城市非机动车道上骑行时,既要保障骑行者自身的安全,也要保障周边行人的安全。

律师:骑行违法频发背后的执法困境

对于时速动辄超过30公里甚至40公里的骑行者而言,自行车的速度是否有上限?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骑行速度是否有约束?周到帮办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律协11届行政法业务研究委员会顾问、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振宇进行解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8条规定: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十五公里。

陈振宇认为,与非机动车限速相关的法规目前只有上述这一条,但是其中并未提及自行车这一类别。

“自行车能不能类推适用这一规定,还有待商榷。”陈振宇说,从立法本意的角度来看,似乎能够推导出在非机动车道上的非机动车时速都不能超过15公里,因为无论是残疾人机动轮椅车,还是电动自行车都带有助动系统,而没有助动的自行车更不该超过这个限速。

但是,如果要落实到处罚层面的话,这条规定里确实没有包含自行车,而对于市民而言,“法无规定即自由”。

“这对执法人员来说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难题。”陈振宇说,从倡议的角度,执法部门可以提醒骑行人员时速不要超过15公里,但一旦涉及是否能够适用处罚规则,那么很可能会出现较大的争议。

此外,对于仅规定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的限速为15公里/小时,陈振宇认为相关立法也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振宇律师认为,交通法规对于骑行的限速标准有一定的“滞后性”

“当初立法的时候可能没有考虑到如今的自行车也能达到这么高的时速,我想下一次修订法案的时候也许就会有相关的讨论。”陈振宇说,无论是电动自行车还是自行车,目前道路上时速超过15公里并不少见,但是要修订立法还需要一定时间,执法部门当下只能以倡导为主。

在陈振宇看来,即便今后对非机动车限速有了与时俱进的法规修订,但是后续配套的检测仪器、人力成本又是相关部门需要操心的“难题”。

对骑行的管理最好做到‘疏堵结合’,如果在有条件的时间、地点设置一些专业的骑行专用道路,像篮球场、足球场这样,与市民出行分离开,也许会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办法。”

陈振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