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山墙的安妮》讲述了女孩安妮三个月大时父母双亡,成为孤儿,在收养家庭做小小的保姆,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10岁时因为收养人的陆续去世,安妮辗转进入孤儿院,直到被生活在绿山墙的马修和玛莉娜兄妹俩收养,此后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并始终以积极向上的热情拥抱生活的感人故事。它作为一部教育成长类型的小说,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绿山墙的安妮》作者是露西·M·蒙哥马利(1874-1942),她出生于加拿大的克里夫登,从小热衷于编故事。1904年春,蒙哥马利从“一对年迈的夫妇向孤儿院申请领养一个男孩,阴差阳错,一个女孩被送了过来”的信息中,灵感迸发,完成了《绿山墙的安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环境描写 读懂人物内心世界

《绿山墙的安妮》作为一部叙事风格的小说,蒙哥马利在叙述节奏上张弛有度,详略得当。许多细节的描写娓娓道来又耐人寻味。“越过了山丘顶端,眼下有一泓池水,它恰如河流一般,长长地蜿蜒着。正中央处有一座小桥,池水尽头的地方,乃是琥珀色的带状沙丘。”这一段马修接安妮回家途中的环境描写,使得这次误接的行程变得温馨而有趣,虽然不是既定的男孩,但安妮的到来,令马修这个内向羞涩的先生心生欢喜,他温柔善良的情怀使景物也与众不同起来。

安妮因为去留问题在新家度过了难熬的第一夜。此刻,“她有一点儿迷惑地看着满窗耀眼的阳光,打开紧涩的窗户,凝视着六月的早晨,她的两眼充满了喜悦的光辉。”当满怀期待地等待星期三的野餐时,“风和日丽,绿山墙的周围,小鸟们不停地在唱歌。徐徐的晨风吹来早晨的呼叫”这一段描写与安妮纠结于是否承认弄丢玛丽娜胸针的忐忑心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反差感的出现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引人入胜。

性格刻画 让读者感受爱的力量

安妮,一个红头发、满脸雀斑的小女孩,她就是一个朴素自然的邻家女孩,直率善良、聪明狡黠、热爱生活、勇敢乐观、知恩图报,虽然身世凄凉,但她天性活泼,虽然初来绿山墙闹出不少笑话,但因为她的善良和真诚结交了真心的朋友,收获了真挚的爱。

马修·卡斯伯特,绿山墙的主人,年逾花甲,性格内向,善良讷言。在初见安妮的站台,“对于这个高兴而闪动着大眼睛的女孩,他不忍心说出接错人的话。不管如何,他要把她带回家里,再由玛莉娜婉转地对她说明。”在回家的途中,“他也很惊讶于自己跟往常不一样,竟然感觉到乐陶陶的”。事实证明,安妮的到来,给这个家带来了无限欢乐,从而改变了马修。不擅于跟女性打交道的他会因为安妮缺少一条亮丽的裙子,请求蕾洁夫人给安妮缝制裙子。马修的宠爱使安妮的生活充满欢乐。

马修的妹妹玛莉娜·卡斯伯特,古板而严肃,但内心世界非常柔软,因为爱安妮,而在教育这件事上十分严格。在圣诞音乐会事件中,“整整二十年,玛莉娜跟马修都不曾出席过音乐会了,为了安妮,他俩专程去参观。”马修兄妹见证了安妮的不断成长和蜕变,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成就了安妮的坚强和独立。

情节设计 突显教育对成长的作用

安妮的成长过程与她所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她向往自由,她一路挣脱束缚,在积极寻求自我、实现自我。安妮因初入学的叛逆与周遭同学和老师的矛盾而退学在家,又无意中使好友黛安娜误喝下葡萄酒,被巴利夫人禁止交往。于是,安妮下定决心重返校园,做一名“模范生”。为了“给吉鲁伯特颜色瞧瞧,很用功地学习”,在不断地竞争与勤奋努力下,安妮积极投入学习和探索,拓展知识,在学业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在学校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了一个自信、勇敢而拥有独立思想的女孩。

故事的最后,安妮放弃了到梦想中的雷蒙学院攻读,申请到艾凡利学校任教,留在绿山墙陪伴照顾患病的玛莉娜。“安妮相信:在前进的路途上,总有一天会开出宁静的幸福之花的。”

文字:张国红(北京市海淀区育鹰小学)

编辑:苏珊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