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小学生“养臭水”屡上热搜。各种令人作呕的原料混合制成液体,放在教室里发酵,静待瓶身爆炸,臭气冲天,还有学生在社交平台交流“饲养心得”……“臭水”该不该禁成为热议话题。学生如此“恶趣味”的行为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家长该如何做好正确引导?

好奇心与成就感该去往何处

董清雅(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近日,网络曝光了部分学校内出现的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学生热衷于“养臭水”。学生将各种令人反胃的原料混合制成液体,置于教室内任其发酵,等待瓶身爆炸的瞬间,释放出刺鼻的恶臭,严重影响了学习环境和周围同学的健康。更有甚者,此等行为导致了同学身体不适、班级公物受损的严重后果,使周围的人深受其害。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实则反映出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他们会在瓶身上列出成分,并记录其产生的结果,这种对未知的探索和验证后的成就感,正是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心理状态。好奇心和成就感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心理驱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热情。然而,如果这种驱动力被误导,就可能产生负面后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交关系。

针对当前部分小学生将好奇心和成就感错误地投向了“养臭水”等不良行为的现象,我们迫切需要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学生将他们的好奇心和成就感放在正确的事情上。因此,家校教育在此时就显得尤为关键。家长们应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多观察、多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引导他们参与积极健康的家庭活动。而学校则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设兴趣课程等方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教师们也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此事的利弊,引导他们认识到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并一起寻找学生认可的解决方法和后续改进的活动。就如“养臭水”行为,学生好奇在事物发酵的过程是怎样的,类似的科学活动有很多,如做酸奶、做葡萄酒等,家长和学校都可以引导孩子将好奇发展到有意义且可控的活动中。

在保护孩子好奇心的同时,我们应注重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走向更加健康、积极的人生道路。

科学引导 让孩子远离“恶趣味”

潘淑丽(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面对“养臭水”这样的“恶趣味”,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反映出他们对新奇事物的好奇与探索欲望。孩子们处于成长阶段,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新鲜感。他们试图通过尝试不同的,甚至有些奇怪的事物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同时,也可能是在同伴群体中受到影响,为了融入集体而参与到“养臭水”行为中。

教育无小事。首先,家长要保持冷静和理解,避免过度批评和指责,以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可以与孩子进行耐心沟通,了解他们参与“养臭水”的原因和想法,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注。其次,家长要借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向他们解释这种“恶趣味”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如不卫生、不健康等,帮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正有意义和美好的事物。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更多积极、有益的活动选择。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艺术创作、科学探索等,让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展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为孩子树立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陪伴者。一定要加强与学校和老师的沟通与合作,教师们经验丰富,能够从专业角度分析孩子的行为,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通过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还可以提供丰富的科学实践平台,如开设科学实验课程、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将好奇心和创造力转化为有益的学习和实践成果,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总之,面对“养臭水”这种的现象,家长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制止,而应通过理解、沟通、引导等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健康、积极的氛围中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引导,让孩子远离不良行为,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读懂孩子 走进行为的背后

王静(北京小学长阳分校):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养臭水”?看到这个问题,我想首先要弄明白孩子的行为动机,每一个动机背后的处理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是源于自己的好奇?是看到别人玩我也玩?进行第一时间的有效对话,是处理事情的关键。我的建议是“表达看到,说出心情,提出建议,共商策略”。比如:“呀,妈妈看到你在往一个瓶子里放一些废弃的物品,我感到十分好奇,你能告诉我这是你哪一项重大的发明吗?”“你表述得非常清楚,你的这份好奇让我特别感动,但现在我有一个担忧,这些物质混杂在一起,阳光照射,会炸裂而且释放的液体也会诱发相关疾病。你觉得我们可以怎么降低妈妈的担忧呢?”

弄清楚孩子的行为动机之后,建议在商量对策这个环节中有效地进行跟进。假若是源于好奇,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真正的好奇心不是注意到当前所发生的事情,而是指如何对这些事情加以关注。家长可以继续对“养臭水”进行追问,关于将会发生怎样的反应,进而延伸到生活中哪些物品不能放在一起。要让孩子明白好奇心所要承担的责任,不仅是有效地添加或放弃信息,更包括承认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价值。若孩子的行为动机是看到别人玩自己也想玩,就需要家长在培养孩子自信上下功夫。

每个儿童天生对未知的事物都饱有好奇,但是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正确地进行引导:首先,在孩子提出问题时,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实践解决问题;其次,提供合适的探索环境,比如在实验室等特定环境内引导学生做感兴趣的实验,而不是通过“养臭水”满足冒险心和好奇心;接着,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在生活中可以尝试用反问的方式问问孩子,在培养孩子好奇心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如何正确积极引导,让孩子们既对科学和生活保持好奇心,又能够切实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呢?

我们邀请几位老师,为大家介绍有趣的小实验。

会吸水的杯子

张学东(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中心小学)

首先,请准备材料:玻璃杯、蜡烛、平底托盘或水槽、打火机、水若干 (为了看着清楚,实验把水变成了蓝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4步操作:

1.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也可以提前注入水)

3.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4.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我们一起来探究原理。当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烛火熄灭后,杯子里面的压力小于外面,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验后要认真思考问题:杯子中的水上升了多少?为什么呢?

做一串甜甜的冰糖葫芦

孙静 朱竞依(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

首先,要挑选、清洗山楂。山楂要挑选大小合适、色泽鲜亮、无虫洞的果实,清洗时去除表面污渍,山楂果的柄和蒂。

其次,串山楂。将竹签从山楂底部穿入顶部穿出,根据竹签和锅的大小决定每串数量,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次,要熬制糖浆。根据制作数量和锅的大小估算需要冰糖和水的数量,冰糖与水的比例为1:1,熬制糖浆时全程大火,不要搅动,待糖浆微变色时改中火并密切观察,每隔5-10秒用筷子沾糖浆沾冷水,如果凝固成固体就可以品尝,不粘牙,口感脆为最佳效果。每串冰糖葫芦按25克冰糖估算,要认真计算出需要的冰糖和水的数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沾糖。将锅倾斜,山楂串横向贴近糖浆泡沫并旋转一周即可,沾好后放入不锈钢托盘冷却。不要将山楂串直接插入糖浆,否则会导致山楂被烫熟,影响冰糖葫芦的美观和口感。

策划:娄雪 苏珊 张娜

编辑:苏珊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