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陈龙飞)“新技术、新研究的不断涌现为近视的筛查和治疗提供新模式,标准化工作为近视防控提供指导和参考。”在6月21日召开的儿童视觉大会期间,香港理工大学杰出创科学人计划讲席教授、视觉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何明光教授,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秘书长郑华林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

用手机就可以测视力,探索近视筛查预防新模式

“近视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遗传因素影响,也有用眼过度、户外暴露时间不足等环境因素影响,这些多重因素导致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发生呈现低龄化、重度化趋势。”何明光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理工大学杰出创科学人计划讲席教授、视觉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何明光教授

“基因(遗传)导致的近视危险因素可能无法改变,但是环境导致的近视可以改变。一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只要儿童青少年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即使进行大量阅读,近视的发生风险也较低。2015年,我们团队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证实,学生每日在户外多活动40分钟,就有助于降低近视的发生率①;二是减少学习压力以及近距离阅读的时间。这两者相结合,对预防近视有一定作用。”

“在视力监测方面,除了专业医疗机构的检测和筛查,还应该考虑近视筛查新模式,即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方便、准确地进行视力检测。基于此,团队自主研发了手机测视力App,可以由老师等非专业人员操作,动态、实时检测视力,持续了解学生的视力情况。”

何明光介绍,该手机测视力App(WHO eyes)已于2023年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认可②,并在各个手机应用平台上线。

在近视预防和控制方面,最近临床研究提示,光照治疗对近视的预防和控制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另外,改造光照暴露环境也是一种新思路,比如将教室改成“阳光教室”,增加自然光照时间。

“总体而言,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医疗机构和家庭等共同参与。学校层面,可以通过增加户外课程等,助力近视防控;医疗机构方面,可以建立视力档案,持续关注学生视力发展。”何明光表示。

标准重在解读与应用,智能化标准助力近视防控的科普工作

“标准是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桥梁,对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郑华林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秘书长郑华林

郑华林介绍,标准的制定需要经过预研与提案、立项、起草与验证、征求意见、评审和公布等流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消费者等全产业链的参与及合作。

“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标准,而标准重在‘解读’与应用。目前,大部分指南、标准都是供专业人士参考和使用的,很多百姓可能并不知道该如何应用。”郑华林表示,因此,制定近视防控相关标准,要明确防控的主体是儿童青少年,可以通过智能化解读,让这个群体理解近视防控的重要性。

比如应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建立沉浸式科普馆,让孩子在玩耍中掌握近视防控知识;通过趣味竞赛、体验式教育,让孩子更易理解相关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用眼护眼习惯。

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郑华林介绍,未来,标准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国际化,通过与“一带一路”国家等合作、成立自己的标准化国际组织,制定多方认可的国际化标准,推广我们自己的技术。

二是体系化,将同一行业、不同类型的技术形成一套标准和规范。以近视为例,相关的治疗仪器、药物、中医药膳等种类繁多,这些技术或服务都可以形成相应的标准,供专业人士或大众提供参考。

参考资料:
① He M, Xiang F, Zeng Y, et al. Effect of Time Spent Outdoors at School on the Development of Myopia Among Children in Chin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5.314(11):1142-1148.
② WHO launches the WHOeyes app on World Sight Day. https://www.who.int/news/item/12-10-2023-who-launches-the-whoeyes-app-on-world-sight-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