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哀叹:“我们有一个能够想象得到的最差劲的盟友”——他指的是连战连败的意大利军队。虽然墨索里尼一直在做着“重建罗马帝国”的迷梦,可是意大利军队早就不是昔日横行地中海世界的罗马军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雇佣兵的一统天下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和核心地区。“罗马帝国的主要贡献是它的军事体制,一支遵守纪律的职业军队。”罗马帝国之所以能从罗马城一隅之地发展为地跨三洲的帝国,靠的是一支适应性超强的军队——罗马军团。它代表了西方一段时期军事技术成就的完美顶点。几百年来,罗马军团严格训练的重装步兵,水平几乎超过任何一个敌手,一直在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赢得胜利,并保卫他们。

在将帝国扩张到整个地中海世界的过程中,罗马人获取了越来越多的财富与荣耀,却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做出牺牲了,表现之一便是不愿意从军入伍。服兵役由罗马公民一种爱国职责变成了要尽力逃避的苦役,以致服役者被抓住后,像奴隶一样被打上烙印。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常备军中的意大利公民逐渐减少,“从奥古斯都(屋大维)时代的65%”,到212年已经“下降到不足10%”,尚武精神的消退已经初露端倪。

从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帝国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罗马军队变成了蛮族军队,日耳曼军官成了最有才能的罗马军官。”“帝国是蛮族的天下,军队是蛮族为主体的军队,皇帝被日耳曼雇佣军玩弄于股掌之间。”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兵首领奥多亚克,废黜了最后一个傀儡皇帝,宣告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当时的意大利,虽然盛产伟大的诗人和精明的商人,却完全失去了罗马帝国时期的军事传统,无论是意大利城邦国家,还是王国,军队居于支配地位的都是雇佣兵,他们主要来自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和瑞士等国。一般来说,他们比意大利的军队更强大和更专业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尼洛·法尔科内的作品《马戏团内的罗马士兵》。图片来源:“人民东方历史”微信公众号

先天不足的“列强”

近代意大利王国的军队源于撒丁王国军队,长期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国王、维护治安,不习惯军事战争,就连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所依靠的也不是这支军队,而是法军击败奥匈军队和加里波第的志愿军(红衫军)。

更骇人听闻的是,军队沿袭撒丁王国的传统,在军队内部,各军种的沟通颇为少见,“直到在1899年成立的国家最高防务委员会上,陆海军的将领们才首次披露各自的战略规划”。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透露各自规划,并未导致各军种形成战略协调,这缘于没有法律或是国王的旨意要求就战略进行协调。

在政府层面,外交大臣和首相也很少将外交动向告知军方领导,以下一系列事件便是典型案例:

1910年,军队参谋长波利奥将军专注于规划对法作战,殊不知意大利政府早在1902年就与法国达成中立协议;1911年夏天,外交大臣在与海军副参谋长的偶然会面时得知,之前制订的征伐计划受海上状况的影响,不得不提前。到了1912年,殖民部的成立更加剧了这一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埃塞俄比亚赢得阿杜瓦战役的胜利,赢得了自己的独立。图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屡战屡败的军队

这样的军队当然是打不了胜仗的。从蛮族入侵时期起,意大利人就缺少军功,现在统一的意大利,仍然无法获得这种军功。

1896年,“带着满口蛀牙却又有一副极好的胃口”的意大利军队,来到埃塞俄比亚。在著名的阿杜瓦战役中,碰得头破血流,几乎全军覆没。同年10月,意大利被迫在和约里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和主权,并付出1000万里拉的赔款,使自己沦为“欧洲唯一一支被毫无有效反击手段的非洲国家击败的军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1年,意大利又盯上了垂死的奥斯曼帝国。这一年的9月28日,意大利政府向奥斯曼当局递交了最后通牒,并要求土耳其同意意大利军队占领利比亚,理由是处于土耳其统治下的这一地区长期处于“没有秩序和被遗忘的状态”。连英国《泰晤士报》都感到意大利人的借口过于拙劣,“很难构成一项适当理由来采取如此激烈的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意大利人占领了海岸的大城市,但广阔的内地仍然在土耳其军队和利比亚当地部落手里。1911年12月22日,凯末尔指挥手下初出茅庐的士兵,袭击了意大利在重镇托普鲁克的阵地。拂晓,12名土耳其正规军带领120名利比亚民兵,向有2000人驻守的意大利据点发起进攻。面对人数不及自己十分之一的敌军,有坚固阵地的意大利守军竟然溃不成军,仅仅支撑了两个小时就扔下200具尸体和三挺机关枪逃之夭夭,而凯末尔方面只损失了10个人。

陆军的失败令已经在庆祝胜利的罗马当局大为难堪,只得大举增兵利比亚。到1912年5月,意军总兵力已达10万人,还是无法越雷池一步。每次意军想向内陆做任何推进,总是被土耳其-利比亚联军的反攻轻易击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年后的1915年,意大利背弃“三国同盟”向德奥宣战。从6月23日意军发动第一次伊松佐河战役,一直到1917年9月,共打了11次伊松佐河战役。

意军拥有优势兵力(长期是对方的两倍),但在付出了巨大伤亡的代价后,仍未突破奥匈军队的防线。意大利对于战局的唯一“贡献”是,“奥军最初从俄国战线撤走两个师,以后在战局的整个夏季阶段又抽走八至十个师”,令人啼笑皆非。

在整个一战中,意大利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居然是在1918年战争结束前夕。当年11月3日,意大利前线的奥匈帝国军队向协约国投降,可是在次日上午协议生效前,意大利人从英法军队的背后钻出来,俘虏了30万既无武装又不抵抗的奥地利军队。这个事件从此被宣传为一次大捷,事实上,这确实是很少尝到胜利果实的意大利军队的“罕见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0年,意大利罗马一家电影制作公司建筑前集结的意大利军队。图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毫不自知的“领袖”

20多年后,不自量力的“领袖”,竟把这样一支羸弱不堪的军队拖入世界大战。1940年5月底,眼看德国的“闪电战”在西欧节节胜利,墨索里尼决心参战。按照这位“领袖”的如意算盘,战争将会在这年9月前结束,意大利只需“付出几千人的伤亡,就能够作为一个交战国去参加和平会议了”。

然而,意大利的武装力量甚至无法满足“战争只会持续几个星期的设想”。意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更令人吃惊。意大利炮兵所使用的火炮还是一战中的旧货,射程极短。陆军绝大部分是非摩托化的步兵——因为整个意大利军队更喜欢马和骡子而不是卡车。德国非洲军团指挥官隆美尔在观察了意大利盟军的装备后感慨,“看到墨索里尼用这种装备派遣他的部队去作战,真使人感到毛发倒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意大利军队的素质甚至比它的装备更糟糕。作为最高统帅的墨索里尼过分热衷于形式,“认为形式决定军队的战斗力。”与此同时,作为战争机器的领导者——战争部,即使是处于战时状态,中午办公场所也没人,理由是官员每天都要午休。而得到朋友和关系人推荐的人,都可以找到理由免除兵役,至于大学生根本就不用服役,这使得意大利军队的士气异常低落,并极度厌战——“百分之九十九的意大利人都希望他们的国家失去这场战争”。

而意大利军法也过度宽容。政府居然对于弃职潜逃的军人们下大赦令,令军官脱去军装,易以便服,将军刀取下放入营库即可。对大批意大利军队投降而不是顽强抵抗的现实,墨索里尼予以默许,他认为投降符合意大利传统。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1940年10月,墨索里尼悍然下令入侵希腊!结果却是,占有优势兵力及空军优势的意大利军队出乎“领袖”意料,在希腊一败涂地,且伤亡惨重,五名将军被俘,一名将军被打死。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希特勒终于决定帮助不争气的意大利盟友后,15个德国师竟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轻易打败了意大利人六个月战而不胜的希腊人。

正如英国政治家艾登战后所说,“……如果我们下定决心,难道就不能撕下墨索里尼的假面具,从而至少推迟这一场战争?我敢断言,回答是肯定的。使墨索里尼成为强有力的是我们,而第一个使他原形毕露的是希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