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0日,午后暴雨,杭州市西溪医院的住院部外,95后小伙张贵圣抬起一个大塑料箱顶在胸前,吃力地冒雨向前走。

“你怎么这样,太危险了!”朋友埋怨着追上来,抓起箱子,帮他卸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箱子将近三十斤重,两人抬进医院大厅,掀开盖子,里面装满打包好的冰粉。 “这里有70份,全是医院老师们订的,上午做好中午给他们送来。”

“放心,我刚才右手受力,左手只是保持平衡。”回去路上,小张向朋友解释道。

因为做过“动静脉内瘘”手术,小张的左手别说是抬重物,就连外力刺激也会有危险,轻则导致疼痛,重则导致血管损伤或破裂,形成血栓进而危及生命。这个手术背后,还有个官方名词——血液透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张很清楚自己的状况,他是医学护理专业毕业,上一份工作是护士,在西溪医院附近一家民营医疗机构。而如今,他的身份只是血透中心最年轻的患者——张贵圣,28岁,尿毒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此,医院建了一个名叫“一碗冰粉”的群,短短几天,120多名小伙伴加入。群公告很简单:请同事们接龙时填写姓名、科室、电话和订购数量,费用请自行与小张结算,谢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天就订了200多份,我只能做出来100份,好多老师没吃上,订单被延到这几天。”小张的手指连续在手机屏幕上划动,群聊中接龙消息不停滚动,根本翻不到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毛姐的老公是程序员,和小张也挺熟。小张在路边卖冰粉,他就在旁边搭伙卖鸭货,唠嗑解闷“有个照应”。儿子有时也来,喊着“小张叔叔”,毛毛说小张很喜欢孩子。

摆路边摊的时候,小张一天最多也就卖出去十几份,赶上生意不好,两三个小时都不开张。如今接到西溪医院的爱心订单,小张离不开朋友们的帮助,大家都充满干劲。

谁能想到,一帮医生护士点的冰粉,竟出自另一帮护士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困在现实的小世界中

但他向往的世界 “那~么大”

小张的家在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的大山里,母亲在他两岁时因病去世,父亲后来又因车祸双腿残疾,继母照顾着他父亲和一双正在上学的弟弟妹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年,18岁的张贵圣和弟弟在老家的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张辗转不同的城市,在工地扛过钢筋,做过医疗销售,还跑过外卖。2020年,当看到杭州一家民营医院招聘护士的消息,他心头一热,赶到杭州应聘,最终成功入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张照片应该已经被替换掉了。”小张很怀念上一份工作,“下面这段话,原本是想对病人说的,现在要说给自己了。”

“我曾经认为,医生和患者,只有治疗的关系,我也以为,同事很难成为共患难的朋友。但在杭州,我受到的眷顾也太多了,这里的温暖格外强烈!我曾考虑过回老家治疗,但我是真的舍不得离开杭州,更舍不得离开关心我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一步看一步吧!”小张不太愿意聊生死,也不太愿意讲困难,他说自己得到的已经够多。而他,早已做出遗体捐献的决定。

小张的故事

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逆境中

积极生活的勇气

在生活的剧本里

我们见证了爱的双向奔赴

加油,张贵圣!

来源:综合自杭州日报、市卫生健康委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刘思安

一审:叶璐;二审:郑媛;三审:于海涛

终审: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