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天,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个入围剧组主创,与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22位评委以金爵的名义,相聚上海;

过去十天,137家来自海内外的影视机构亮相市场,国际买家和卖家济济一堂。5288位海内外嘉宾齐聚申江,与浦江两岸的普通市民一起,观看电影、讨论电影。

过去十天,全市47家展映影院放映了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461部影片,共1636场,其中82场进行了观众见面会。

过去十天,上海的空气里,弥散着电影的味道。

6月14日至23日,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成功举办,这座电影之城再一次与光影相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金爵奖颁奖典礼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海纳百川,金爵成色十足

上海,中国电影的摇篮,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崛起和发展。作为上海持续打造的文化“金名片”,诞生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和金爵奖,历经一届又一届的精心打磨,已拥有越来越清晰的国际识别度。入围金爵奖五个单元的50部影片国别多元、风格多样,世界首映率高达76%。这是上影节在全球“电影节圈”享有广泛人脉和杰出口碑的最佳注释,是对上影节助力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最好证明。评委见面会上,澳大利亚评委洛夫·德·希尔被问及对此次上海之行的期待,他说那就是“能和电影结合在一起”,他说:“电影是世界性的、全球性的,这就是我们对电影之城的诠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说:上海国际电影节众多影片迅速售罄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主竞赛单元14部影片31场放映,30场迅速售罄,其中既有《一间自己的浴室》《我生活的两个世界》等一发布就引起高度关注的影片,也有近年来与众不同但独树一帜的格鲁吉亚电影代表《院中雪》、以往鲜被关注的孟加拉国电影《贝壳的沉默》、伊朗新一代导演的实验性作品《拾荒人》等。四部入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中国电影则以四种不同的风格,寄托中国电影人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深刻思考。聚焦导演前两部作品的亚洲新人单元,今年整体体现出亚洲电影新生力量正在崛起的势头,动画片、纪录片、短片单元集中呈现了金爵奖对当下电影审美的敏锐度和前瞻性。评委、纪录片导演段锦川感叹道:“这次在上海,我看到了让我非常激动的影片,那种反思、那种诗意,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了。”

时光积淀,城市熠熠生辉

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孕育,培育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锻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一贯追求专业性的办节精神。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厚植城市精神,赓续城市血脉,进一步强化了对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传播、传承与传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开幕片在电影节世界首映,这个经典红色IP从电影到舞剧再到舞剧电影的螺旋式艺术递进,是艺术工作者回归初心、付诸匠心的生动印证;“城市·光影: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展映单元,集中放映9部以上海的城市与人为表现对象的影片,纵向展示了这座城市相伴新中国的发展不断焕新的风华与风情,以影像为人民大众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面貌变化著书立传;“幽兰雅韵:戏曲电影新萃”暨长三角戏剧电影展包含京剧、越剧、昆曲、沪剧、黄梅戏等长三角地区代表性剧种,以传统戏曲与电影高新技术的融合,呈现江南优秀戏曲文化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文明互鉴,深化交流合作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策划“法国电影周”展映活动,精选38部戛纳、威尼斯、洛迦诺等国际电影节上参赛参展的优秀法国电影,进行156场放映,以影为媒,让中法两国的文明纽带联结更紧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上海国际电影节于2018年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已从首批29个国家的31家电影机构扩增至48个国家55家机构,联盟成员机构以电影为载体,正在将共同绘制的电影文化交流合作美好蓝图,用行动化为实景图。依托该联盟举办的“一带一路”电影周,今年聚集了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国际电影人、20多家中外电影机构。以“勇气之路”为主题的影展,精选18部影片在上海进行65场展映。上海之外,其中6部影片还在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的6家影院放映共计36场。本届“一带一路”电影周推广大使大鹏说:“因为电影,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能够相互交流,这就是电影的魔法。”工作之余,海外影人们还“组团”在浦东来了一场城市漫步,朵云书院、新场古镇、迪士尼小镇,领略浦东风情,乐游上海美景。

焕新启航,电影出海之路

电影“出海”,走向国际,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开幕论坛上,导演乌尔善直言,虽然自己的《封神第一部》今年就将在欧洲上映,但“走出去”并不是自己追求的目的:“希望电影创作能如实地表达现在的精神世界,如实地去刻画角色的情感生活,相较之下,我更关心的是我们如何找到‘走出去’的‘起点’。”除了电影本身,中国IP的全球化开发也在各种挑战中渐成规模。围绕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粉丝群的顶级IP“三体”,嘉宾们在专题论坛形成的共识是:“根植中国文化、挖掘精神共识、做好全球表达”。而张艺谋即将执导电影《三体》的消息一经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披露,立刻引发国内外媒体一阵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金爵论坛上碰撞出火花的议题,在为期三天的电影市场里被更多嘉宾分享实操层面的经验教训。市场里,一边国际买家不断走高的意愿,一边是海外市场悄悄发生着的需求变化。如东南亚买家从过去对中国艺术片的青睐,转向对中国商业大片表现出了更大兴趣;过去“出海”的中国电影主打当地华人市场,现在则在本土观众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电影作品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电影的宣发方式,也在各国引起了效仿……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强有力的推动效应和引领性的风向标作用。

电影之城,创新文旅消费

本届电影节期间,上海发布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从筑牢根基、繁荣出品、升级产业、培育生态、完善人才机制等五方面,经过三年左右的持续推进,全面提升上海电影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擦亮“上海电影”这块金字招牌,将上海打造为电影之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座城市,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意义已经超越电影本身。这是人民共享精彩丰富中外电影文化的节日,更是人民大众踊跃参与的节日。截至6月20日晚8点,观影人次已达49.5万,28%的外地来沪影迷中,来自苏州、杭州、北京的影迷数量分列前三位。据旅游平台携程提供的数据,6月至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带动5万人次的异地用户来沪,主会场上海影城周边2公里范围酒店在电影节期间每日满房,平均每日入住超5000人次。大众点评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合作“电影院跑图”于5月底上线,网友不仅可以一键查询身边的展映影院,还能打卡影院周边的吃喝玩乐。二十天来,活动覆盖全城百万人次,除了本地影迷用户的积极参与,另有10%打卡用户来自江苏、浙江等地区,人均打卡5家影院,更有一人完成30家影院的打卡纪录。

多伦多电影节首席执行官卡梅隆·贝利来沪参加电影节后深有感触地说:“和陌生人在一起共同见证一些重要的片段,这就是电影节的魅力。”线上的参与、场景的拓展、外延的扩大,令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辐射力几何级上升。在普陀区普熙金融广场·PUSH艺术中心举办的未来影院单元汇集全球顶尖的头显硬件供应商,为市民带来26部来自国内外的沉浸式体验佳作;作为“一带一路”电影周系列活动之一的拉美风情嘉年华在比斯特购物村展开,四天吸引了7000多游客的参与;黄浦文旅集团召集区内大光明、和平、国泰和黄浦剧场四家展映影院和南京路、淮海路两大商圈,发起凭票根享优惠活动等,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电影节及周边商业活动……上海国际电影节集聚文化、商业、旅游三方力量,以观影创造文旅消费新场景,为这座电影之城带来了新的消费活力。

电影会散场,但热爱不会。电影节会谢幕,但这座人民城市的光影永不会落幕。(新民晚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