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济桥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滢涟。作为一条贯通中国南北的水运大动脉,京杭大运河催生了无数沿岸烟火。处于杭州塘、上塘河、运河二通道“三河交汇”的临平,正是其中之一。

奔腾不息的运河水润泽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也滋养出了一个拥有丰富内涵的“百变”城市。在这里,我们可以透过横跨于京杭大运河上的广济桥的石孔,看见一个满满“古韵风”的临平;在临平山北的未来工厂里,做着整齐划一动作的机器人,又让我们遇见了十足“科技感”的临平;当霓虹闪烁之下的艺尚小镇迎来一场场国际秀或是当红艺人的演唱会时,颇具“时尚感”的临平呼之欲出;入夜,走进无国界夜市,成群结队来尝鲜的人们和热气腾腾的吆喝声,又让我们邂逅了充满“烟火味”的临平。

近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暨第三届中国大运河古镇发展文化周活动在临平举行,再次让世人将目光投向了这座应“运”而生的城市。站在历史交会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属于临平的“运河故事”更加可圈可点、未来可期。临平将如何沿袭过往荣光,又将书写怎样的未来繁华?

一河运载千年

塘栖古镇,水北街边,水墨风格的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静静矗立着。馆内不仅展示了“运河三老”之一朱炳仁的铜雕作品,更陈列着大运河申遗和保护过程中的重要材料、文献和影像资料。

阳光折射进木制门栏内,让这些古老信件散发出悠悠光泽,仿佛在交错的时空中轻声讲述着那段历史,以及运河与临平的不解情缘。

从古至今,大运河都带给了临平“好运”与机遇。背靠京杭大运河,随着大纶丝厂等一批近代工厂的开办,塘栖等地开始引领杭州近代工业化的潮流。而作为运河支流的上塘河,更是被临平人视为“母亲河”。它让临平在宋朝时便由一个小盐市蜕变为杭州城北热闹的市镇和商埠。而今运河二通道的开通,更是凭借可通江达海的航运资源,给予临平新时代的发展机遇。

从最初因发展丝厂、织布厂、织绸厂等手工业而富饶的古镇,到如今以制造业安身立命并不断向智能制造迈进的新区,临平的发展之路一脉相承,始终生生不息。大运河流淌过这片土地,繁荣了一方水土,也赋予了这里的人们拼搏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

放眼当下的临平,在运河精神滋养之下,处处都是创新创业的热烈氛围。

往北,无论是平均2分钟生产一台电梯的西奥电梯,还是拥有AI厨房帮手的老板电器,又或者是不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贝达药业、百诚医药等生物医药企业,它们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企业拥抱新质生产力、实现创新发展的故事。

往南,数字经济、时尚产业蓬勃发展。前不久,全球领先的存内计算芯片企业——知存科技入驻临平新城。这意味着,临平在“智慧”领域将再添新的产业坐标。

深厚的产业基础是临平的实力所在,亦是这座城市高起点上再出发的底气所在。就在今年,临平提出了“五年再造工业新临平”的目标:到2028年,临平全区规上工业产值要突破3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专精特新企业数、科技型企业数要较2023年实现“五个倍增”,力争形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时尚产业3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依托京杭大运河繁衍开拓出的城市格局,当下的临平,由北至南已形成大运河科创城、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平新城三大产业平台。这三大产业平台各有特色又相辅相成,共同助推区域经济的二次攀升。接下来,临平也将继续依循南北方向,大刀阔斧向前,沿着“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路径,奔赴更加光明的未来。

一城遇见繁华

在临平新天地附近的烧鸟屋,享用一顿热气腾腾的炸串,或是去运河街道的“麦田·有风”咖啡看着风吹麦浪的景致,想一想“诗和远方”……如今的临平,高楼林立的壮阔景观间,有诸多让人放空和遐想的诗意空间。

如果说高质量发展是临平的发展主线,那么这份初心的最终目的则是最大程度地提升临平人民的幸福感。既有高瞻远瞩的城市策略,也有可圈可点的生活“小确幸”,这便是属于临平这座城市独特的“烟火味”。

近日,《杭州市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计划》)正式发布,将重点围绕“工业遗存改造利用”“低效用地提质更新”“居住品质综合改善”三个方面,加快大城北地区城市有机更新。

根据《计划》,从今年起至2026年,杭州大城北地区将围绕“大运河文化创意示范区”总体发展定位,以“打造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经典范例、超大城市有机更新的示范样板、杭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为目标,通过三年建设,推动大城北地区标志性项目亮点纷呈、核心区精彩蝶变、公共服务配套功能齐备、“数智+文化”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新城。

事实上,临平始终都在不断挖掘大运河这座“富矿”,借势借力运河资源来完善“品质城区”的功能定位。

首先,临平要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对城市整体能级进行提升。今年年初,临平首次提出“古今运河 时尚临平”城市文化IP。围绕此定位,全区大动作接二连三: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实现上塘河宋韵文化带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正在建设中的古海塘文化公园也即将建成开园;深化“一核一带三区”规划布局,推动临平山景区化打造,以及塘超丁水上游线项目精彩亮相;促进“生活+旅游”有机融合,推出“City walk”“Country walk”(城市/乡村漫步)游线10条……

其次,大运河沿线核心区块的城市环境风貌改善也在加速推进。一方面,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平全长31公里的生态绿道已全线拉通,在带来惬意宜人的郊野风光的同时,也让临平大运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今年春季,超山-丁山湖综合保护工程的首发项目——超山风景区“焕新迎客”。其中,1.2万平方米东园香雪海大草坪增加了更多观梅赏梅新路径,而引入摄影、手作、亲子、茶饮为一体的跌马桥研学园,更是再现了农田与梅林共赏的美好场景。

而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直接效应,便是老百姓的共富之路越走越宽。就拿大运河(郊野段)绿道沿线来说,临平已推动双桥村、鸭兰村等多个村庄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与此同时,塘栖村在建设未来乡村的同时,还成立了“邻里绣娘团”“幸福的院子”等共富工坊,为周边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

从历史时光里的舳舻千里、渔火延绵,到现实图景里的物阜民丰、水清岸绿,眼下的临平正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打开了一幅熠熠生辉的运河图景。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下一个“黄金十年”,这里会拥有更为璀璨的“星辰大海”。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