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军的历史,“令行禁止”的原则是我们能够在武装斗争战无不胜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任何情况之下,面对如山的军令,官兵们都能够不折不扣地认真执行。旁人看来很多时候这样的严明军纪显得很是不近人情,但这却是一支军队能够生存的起码保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这般严明的纪律,我们的军队和战士极有可能在战争当中付出惨重的代价。事实上在抗战时期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由于副司令员对于下属的迁就而动摇了本该被严格执行的命令,最终使得部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本文就来回顾这样一件令人感到沉痛的往事。 副司令

1937年,七七事变得爆发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而在当时的各方势力当中也建立起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民族危亡之际,我党所领导的八路军以及新四军纷纷来到抗日的战场,为保家卫国而和侵略军进行血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经过最初的交手之后,我们发现日军实在是一个不容易对付的对手。抗战爆发之前,日本国内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在综合国力之上已经跻身列强,而当时的中国却还是一个古老而落后的农业国家。综合国力的差异在战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经过几次交手之后,我们虽然给予对方不小的打击,但八路军自身的损失却也是难以忽视,所以从四十年代开始,我军逐渐制定了游击战的方针。

所谓的“游击战”,便是避免对方在正面战场上火力锋芒的同时,绕到敌后进行打击和破坏。这种战法虽然看似没有丰硕战果,但积少成多之下不断地收获逐渐消耗侵华日军的有生实力。所以在这种袭扰之下,一段时间的游击战战果甚至不亚于一次大规模的正面遭遇战。

游击战的效果逐渐地引起了日军的重视。他们敏锐地发现如果再对这种战法听之任之,整个华北乃至中国的侵略军都会被消耗殆尽,所以在日军华北司令官的主导下,一场针对我八路军的扫荡行动“铁壁合围”逐渐开展。所谓的铁壁合围,就是日军集中兵力,将八路军所开辟的根据地用铁丝分割成块状,再以这些被分割开来的地区作为单位,消灭我方的抗日武装以及人民群众。

这种扫荡给我们的游击战带来了极大的打击。首先我们的游击战是一种依托地形的灵活战术,在打击了敌人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对地形是熟悉迅速进行隐蔽,就算敌人气急败坏也感到无可奈何。而当敌人用深沟和铁网将道路封锁之后,我们的地形优势就彻底没有办法发挥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我军主力被围困在铁丝网当中的时候,遇上大队扫荡日军则不免进行短兵相接的遭遇战。我军战士虽然英勇过人,但由于武器装备的处在明显的劣势,所以当失去了可以依托的地形之后,无法在正面将日军所击溃。所以在铁壁合围实行数月之后,我们抗日军民的伤亡极为惨重。

敌人越是疯狂就证明我们越要在浴血当中进行坚持。很快,我们就发明了一种和敌人铁壁合围所针锋相对的反扫荡战术。这种战术的原则就是趁敌人立足未稳的时候,利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拖住敌人,使得日军的战略目的难以达到。很快这种行之有效的战术就被推广到了全军当中。

1943年的10月,位于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的太岳山脉一带,一支八路军的部队正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反扫荡战斗。这支八路军部队来自于太岳军区的二分区,则可谓是我军的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由于山西境内多山的地理环境,陈赓将军按照上级精神在太岳山一带建立了太岳军区以打击盘踞在山西中部以及东南部一带的日军。而随着太岳军区的逐渐壮大,其内部也建立起来了若干个军分区,而本文所提到的太岳二分区便是其中的一支主力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分区的司令员是大名鼎鼎的王近山。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战将,王近山靠着勇猛顽强的斗志以及出众的战法和战术予以了敌人沉重的打击,而二分区也成为了敌人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所以从1943年的秋天开始,华北日军便调集重兵企图将二分区彻底消灭,10月17号这一天,双方便在晋东南的长子县城外进行了战斗。

不过此时的太岳二分区并不是由司令员王近山在指挥。由于在此之前王近山接到了前赴延安执行任务的命令,所以二分区部队的指挥权便交予了当时的副司令员周希汉。周希汉此人同样是我军当中一员著名的猛将,抗战初期的时候他在陈赓担任旅长的386旅担任参谋长一职,勇猛之余对反扫荡的各种战术也是了然于胸。

所以当来势汹汹的敌人大举压上的时候,周希汉趁着敌人未形成包围圈之际,左打右来回出击,几个小时下来敌人还没有看到二分区战士的影子,自己反倒伤亡不小。在收获了不小的战果之后,周希汉决定见好就收,日军虽然遭到打击。然而一旦援军到来极有可能对我方总成前后夹攻的态势。而且在数小时的作战当中,不仅弹药消耗大半,而且战士们的精神状态也显得极为疲惫,这个时候主动撤出战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子县位于太行山太岳山脉的交界之处,地势复杂而险要。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我军决定撤退的时候,日本人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追击。就这样二分区官兵一路撤退二十里,来到了团城村。

按照原来的计划,只要再后撤20里,二分区便能够和兄弟部队汇合从而顺利结束这一次的战斗行动。所以来到团城村的周希汉下令继续行进。但是在这个时候,却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对周希汉的命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个人正是当时二分区主力团20团的团长楚大明。

值得一提的是,20团之于二分区的其他部队算是“外来户”,当之前司令员王近山在去延安的时候,带走了二分区的一部分主力部队,这也在客观上使得二分区出现兵源短缺的情况。为了不影响二分区的战斗力,上级从冀南军区调来了主力团20团作为补充,而20团正是这次反扫荡的主力军。

楚大明向周希汉提到,由于这次的战斗太过激烈,战士们大都是处在一种极为疲惫的状态,恰好这里是一座村子,能够有着供战士们休息的地方。所以他不建议马上离开,而是等战士们体力加以恢复后再从容撤离到安全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楚大明显然并不认同周希汉的这番话,所以他虽然听从命令,但周希汉却从他的神态和动作当中看出了其内心的不情愿。要知道楚团长刚刚调来不久,这样直接的驳回难免会让这个主力团团长心有情绪,而且他的这个意见也是出于对战士的爱护。所以周希汉在预估敌人短时间不会找到这里之后,改变主意接受了楚大明在团城村作简单休整的建议并在村口布置了岗哨。安排好之后,同样身心俱疲的周希汉也沉沉睡去。

然而未过多久,周希汉便被一阵密集而猛烈的枪声所惊醒,原来是敌人的大部队发现了我军的踪迹并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行动。凭着多年指挥打仗的经验来看,这个小村庄起码有三个方向已经处在日军的包围当中,局势很是不妙。

这个时候楚大明也来到了周希汉面前报告他曾经试图带队向东突围,但是却遭到了敌人猛烈的阻击。在分析了几位干部提供的情况以及分析了枪声的疏密程度之后,周希汉判断团城村的东、西、南三面已经处在了日军的包围之中,想从这三个方向突围难于登天,而唯一有可能的则是正北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了满脸歉意的楚大明,周希汉对他出言安慰,这个时候的楚团长也决心亲自带兵杀出一条血路来弥补之前对于形势的错误判断。然而当楚团长刚刚向北突围出村时,日军猛烈的火力打击便接踵而至,一时间楚大明和他的部队被敌人所压制。

关键时刻,副司令员周希汉亲自率领一支部队前来解围。周希汉明白想要减轻楚团长这边的压力,便要将日本人的火力吸引到自己这边,为此他不惜向日军暴露了他高级军官身份的公文皮包。果然日军在看到公文包后转而向周希汉展开攻击。而这个时候二分区的援军正好赶来,双方互相策应之下终于突破了日军的围困,战后清点伤亡情况,二分区在突围当中阵亡了200余名官兵。

经此一役,以楚大明为代表的一批军官明白了军令如山的意义,严格执行命令不只是刻板的规定,而是保持部队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关键。这毕竟是以血的代价换来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