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通过寄托情感于自然景物,产生了众多不朽之篇章。

这些诗文涵盖了对故乡、友情及爱情的感悟。

美好的爱情向来令人向往,在古代社会,旧思维束缚下的爱情通常无法长久,尽管才子佳人的故事广为人知,但真正能享受到一生一世的爱情却寥寥无几。

正是因为如此,古代文人墨客才会以深情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关于美好爱情的动人画卷。

元朝末期,一位年仅16岁的少年,目睹大雁殉情后,深受感动,创作出一篇无人可及的佳作,流传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童“元好问”

元好问先生乃金朝时期人士,其出生地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一处边远农村之中。

虽然出生于农村环境,但他家并非普通的农家百姓,而是拥有显赫地位的家族,正是北魏皇族统治家族拓跋氏的后代。

不幸的是,元好问先生的家族在其父辈之时逐渐走向衰败。

在古代社会,科举考试成为人们追求功名利禄的唯一途径,元好问先生的父亲元德明先生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每次都是失望而归,最终只能依靠教授乡间子弟来维持家庭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时的地方风俗中,若某户人家没有儿子,则可从兄弟家过继一位三儿子作为自家的继承人。

元好问先生有两位叔叔,皆无子嗣,因此按照当地的习俗,元好问先生必须过继到其中一位叔父的名下。

元好问先生的父母心中自然是万分不舍,怎能轻易将自己的亲生骨肉送予他人抚养呢?

而鉴于元父的收入微薄,仅能勉强维持全家的生计,更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为了让元好问先生能够拥有更为优越的成长环境,他们只好忍痛割爱。

于是,年仅七个月大的元好问先生,便被过继给了叔父元格先生,元格先生家庭富裕,物质条件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幼年时期的元好问先生非常乖巧懂事,聪颖机智深得众人喜爱,再加上元格夫妇膝下无子,自然对元好问先生视如己出,疼爱备至。

当元好问先生年满7岁之际,已能独立创作诗歌,此事迅速传遍了整个乡村,村民们纷纷赞誉元好问先生为“神童”。

借助于家中优越的经济条件,元好问先生得以顺利入学接受教育。

在私塾中,元好问先生因其勤奋好学深受私塾教师的喜爱,在求学过程中,元好问先生得到了才子郝天挺的赏识,郝天挺先生知识渊博、性格豁达、卓尔不凡,对元好问先生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19岁那年,元好问先生圆满完成学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个时代,所有的文人墨客都无法逃避的命运便是“科举”,他们渴望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以此光宗耀祖。

这仿佛已经成为了每一位文人的使命,元好问先生亦不例外。

元好问先生在16岁那年首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惜未能取得优异成绩,此后,元好问先生不甘心失败,夜以继日地苦读诗书,连续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始终未能如愿。

科举考试的挫败给元好问先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同时,元好问先生又是一位心怀天下的仁人志士,当时正值蒙古族不断侵扰我国边境,逼近中都城池,元好问先生每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触目惊心的情景

“艺术源自生活,却又超越生活”,这句至理名言深刻阐述了艺术创作所依赖的重要元素——灵感。

元好问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热衷于自然界万物,更善于敏锐地发掘生活中的微妙细节。

在元好问赴并州参加科举考试的旅程中,经过一片广袤的森林时,突然看到一位猎人从林间走出,猎人手中提着刚刚捕获的猎物,竟是一对大雁。

元好问秉持着尊重他人的原则,主动向猎人致以问候。

猎人非常热情地回应了元好问,并向他讲述了狩猎过程中的种种趣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正值秋日,大雁南迁之际,猎人看到天空中成群结队的大雁,不禁心生欢喜,于是举起弓箭,射下了其中一只大雁。

大雁成功被捕,猎人满心欢喜地准备收拾行囊返家,而就在此时,另一只大雁竟然朝着猎人飞来,猎人误以为这只大雁是前来复仇,顿时感到惊恐不安。

出乎意料的是,这只大雁的目标并非猎人,而是猎人手中的那只已经死亡的大雁。

只见这只大雁围绕着同伴的尸体盘旋数周,眼中流露出深深的哀伤和不舍,片刻之后,它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只大雁竟然径直冲向大树,最终以身殉情。

当猎人讲述到这里时,发现元好问面带疑虑,于是便耐心地进行了解释:“大雁是极其忠贞的动物,一旦伴侣离世,另一半也会毫不犹豫地追随而去,绝不会独自存活。

”听到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后,元好问内心深受震动,年仅16岁的他似乎在这一刻领悟到了爱情的真谛。

紧接着,元好问恳请猎人允许他购买这对大雁,猎人被这位少年的诚挚情感所感动,便慷慨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元好问怀抱着这对大雁的遗体,将其安放在附近的山丘之上,并用石块堆砌成墓碑,将其命名为“雁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完成这一切后,元好问的心情久久无法平复。对于一个尚且未曾体验过感情世界的16岁少年来说,这样的场景无疑是极为震撼人心的。这对大雁不仅是彼此的恋人,更是心灵相通的知己。

何时才能遇见如同这对大雁般坚贞不渝的伴侣呢?若能如此,此生便再无遗憾了。

千古佳作

在此思维过程之中,他的灵性骤然爆发出无尽的想象与灵感,遂提笔挥洒墨汁,成就了一首不朽的佳作——《摸鱼儿·雁丘词》。

而遗憾的是,由于战争与历史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目睹这首词作的原始手稿真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仍然可以在明朝时期所刊行的元好问作品集中,初次领略到这首词的风采,词的开篇便是“恨世间,情是何物。”

这个“恨”字,不仅传达出这位年仅16岁的少年对于那对大雁的悲壮殉情所感受到的深深惋惜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内心深处长久以来难以平复的波澜。

随着时光荏苒,元好问在成年后再度审视这篇作品时,结合自身丰富的情感阅历,将“恨”字巧妙地替换为了“问”字。

接下来的第二句,则是作者对第一句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直教生死相许,”其中的一个“教”字,充分体现了这种情感的不可抵挡之势。

大雁以其实际行动,向元好问展示了对待爱情应持有的正确态度——生死相依。

而“直”字更是将这幅画面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与震撼,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了读者。

这对从北方飞往南方的伴侣,历经了无数春夏秋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期间充满了困厄与艰辛,而大雁们却始终能够从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当他们亲身经历了生离死别的巨大痛苦之际,内心的悲痛又岂能轻易言表。

回想起当初的那两只大雁穿越万里层云,飞跃千山暮雪,如今伴侣已然逝去,自己孤身一人,究竟还会为了谁而继续前行呢?元好问越是深入思考,便越发觉得人生变幻莫测,自己又何尝不渴望拥有这样一位心灵伴侣呢。

经典留世

在完成这篇旷世杰作之后,元好问便踏上了科举考试的征程。

而此次应试之旅并未给他带来任何喜悦和成功,反倒成为了他接连遭遇多次挫折与失败以至于最终抵达35岁方才择得桂冠,正式踏入官场。

彼时,他所身处的金国早已陷入风雨飘零之中,元好问便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官职,回归故园。

强大的蒙古帝国的统治者——忽必烈听闻元好问乃是当时的杰出学者,深感自身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儒家文化以更好地治理国家,于是便盛情邀请他担任文士一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好问便在此岗位上勤勉工作了长达20多年之久。

当元好问步入50多岁之际,他意识到自己已然年迈,不再适宜继续担任公职,于是选择隐退于家中,专心致志地从事学术创作,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便是他在16岁那年创作的那首《摸鱼儿·雁丘词》。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位笔名为金庸的作家首次将这篇佳作的首句引入其小说《神雕侠侣》之中。

而在20年后,当这部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版本并作为主题曲播放时,这首词作终于得以广为人知,让我们有幸一睹其风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爱情作为生命的核心主题,体现于对彼此的坚定誓言,以及对贫困与苦难的共同面对。

这正如元好问在他笔下描绘的两对殉情的大雁、一座无足轻重的沙丘和一位热泪盈眶的少年,他们深刻地表达了人类最纯真的情感。

正因此,虽然有无数关于感情的诗词传世至今,但总不及元好问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