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节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习俗的重要体现,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要正确认识“我们的节日”,更好发挥其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5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孩子们体验舞龙,迎接端午佳节。新华社发 王正 摄

节日作为日常生活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时间节点,以公共的时间和空间为基础,促使各民族聚集在一起,强化集体认同和情感联结。比如,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互拜年、闲话家常,端午节人们一起包粽子、吃粽子,开展赛龙舟等活动。节日作为稳定的时间节点,吸引各民族共同庆祝,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载体。

节日是各民族互动的平台,各民族在参与节日活动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比如,重阳节习俗丰富多彩,包括登高赏秋、感恩敬老、晒秋、饮菊花酒等。每逢重阳节,全国各地的敬老爱老活动精彩纷呈,这种节日的全民参与性和互动性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空间载体。此外,新媒体作为节日传承、互动的传播媒介,也在更大范围提升了各民族的节日参与度,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构建起一个开放、包容、共享的互动场域。

节日作为文化认同的载体之一,蕴含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比如,中秋节在古代被称为“团圆节”,在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月亮圆满的时候也希望人间圆满。月圆之时,汉族“摸秋”,侗族“偷月亮菜”,傣族“拜月”,苗族“跳月”,各地区、各民族节日习俗丰富多彩,形成了以中秋节为核心传统的符号体系。各民族在共享节日欢乐的同时,也增进了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西宁明县在“三月三”期间举办赛龙舟活动。 牛锐摄

以“我们的节日”为实践载体,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在以下方面着力:

加强节日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把握其精神内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节日文化中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资源,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的精气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一是重视对节日资源的挖掘鼓励教育界和文化界对节日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挖掘并大力弘扬节日文化蕴含的精神,提炼节日文化符号和元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各民族节日文化数据库和信息传播平台,拓宽节日文化传播途径。二是创新方式方法。创作和传播一批富有中华文化内涵、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例如,在春节期间举办“非遗过大年”活动,将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融入节庆活动,结合网络歌圩、电商活动等,发展“文化+商贸+娱乐”的文旅产业,打造各民族共同参与,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相结合的文化旅游节和民族文化展演品牌,既彰显节日魅力,又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0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在三峡大坝前举办2024屈原故里传统龙舟赛。这是秭归县郭家坝镇代表队“抢红夺标”后欢庆胜利。 新华社发(郑家裕 摄)

建设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节日文化教育体系,增强节日文化活力。节日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自信心和自豪感。一是建立规范节日制度。加强政策制度保障,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广泛传播节庆文化;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丰富节日文化内涵;围绕节日进行整体策划、提炼、创新、包装、推广,打造具有地域特征的节日文化品牌等。二是开展高质量节日文化教育。注重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深化节日文化教育内涵、丰富教育形式、创新教育理念,以节日文化教育为载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加强节日文化教育传播研究,丰富节日文化教育传播路径,规避节日文化教育产品过度同质化、表面化和商业化的风险。

借助多渠道传播媒介提升宣传效果,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一是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工具,通过影视广播、学校教育、活动展演等,加大对共有节日的宣传力度;在节日期间邀请民间艺人表演,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传统节日成为吸引各民族共同参与的现代公共节日。二是积极搭建各种推介平台,结合地域特点,加强对节日文化活动的策划与推广,推动文艺进基层,实现文化共享、全民参与,使之更好融入当代生活、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中,实现节日的代际传承。

【作者简介:汤夺先,安徽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雯雯,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长三角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项目号21AMZ005)阶段性成果。】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章音頔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