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洋文化是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本质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自古以来,人们笃行“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传统观念,从未停止过对海洋的探索发现。其中不得不提面朝大海的齐鲁大地——拥有3345公里海岸线,孕育出特色鲜明的蓝色海洋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充分开发海洋资源,奠定了“海王之国”的东方霸主地位。隋唐时期,登州、莱州都是北方重要的通商口岸。明清两代,山东民间海上贸易活动也从未间断……

作为海洋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沿海港口当然是关注的重点,灯塔和炮台也随之成为绕不开的话题。从海港、灯塔和炮台的视角,打开厚重多元的齐鲁海洋文明,又会呈现怎样一幅生动画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港口因商而盛、借商传文

与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有所不同,浓厚的商业气息赋予了海洋文化独特的内涵,山东尤为典型。春秋战国时期是山东海洋文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当时首推沿海大国——齐国。姜太公在齐国建国之初就制定了“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国策。齐桓公时,管仲重视经济,主张“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重视海洋的这一主张果然奏效,很快,齐国便成就了“海王之国”的霸业。当时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出现兼具多种功能的港口,是各诸侯国重要的通海门户,山东的琅琊古港在战国时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隋唐至宋代,山东处于海洋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时期,登州港、莱州港已经成为声名远扬的航海贸易大港。《宋史》记载:“登、莱、高密负海之北、楚商兼辏”,沿海各地的商人常来登州等地进行贸易往来。“许多著名的古代海港,都是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不仅为贸易流通开辟通道,更为文化传播提供条件。”福建江夏学院教授、副校长刘慧宇认为。

譬如位于蓬莱城北海滨的登州港,有我国古代第一港之称,兴盛千年之久。登州港启用于唐代,是当时东渡日本的主要出海口,日本、朝鲜的遣唐使多由此上岸,前往唐都长安。作为我国古代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关于登州港的繁荣景象记载颇多,“丝竹笙歌,商贾云集”“帆樯林立,笙歌达旦”“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北宋初期,登州港成为宋朝与高丽海上交通的进出港口,为了接待海外使者,还在登州建立专门机构负责有关外事活动。在此期间,登州港的民间贸易十分活跃,两国商人大谋商机,到了明清,虽然受到政策的制约,海洋商贸的盛况不如以前,但是登州等港口仍然是重要的商港,商务甚盛。

因商而盛,借商传文,山东港口见证了齐鲁海洋文明的传承延续。刘慧宇总结这种现象时说:“随着港口的诞生,船只在这里聚集停泊,货物在此集散,各色人等在此交往与交流,不同的文化在此碰撞和融合,港口成为中华海洋文化诞生、发展与传播之地。港口的发展史便是中华海洋文化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可忽视灯塔的文化价值

海上航行离不开灯塔的指引。置于文化视角,古老的灯塔不仅仅是引航和助航设施,还有着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俱增。1997年,全世界范围内有100座灯塔入选世界历史文物灯塔,中国有5座位列其中,在国内,一些兼具文化内涵与悠久历史的灯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的小青岛灯塔、猴矶岛灯塔、朝连岛灯塔等入选。此外还有烟台山灯塔、成山头灯塔、日照灯塔等,这些古代的海洋经济与社会遗迹构成极具特色的齐鲁海洋人文景观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依水而建,与蓝天大海相映成趣,作为海洋文化的伴生产物,灯塔历经时代风云,就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博物馆,反映着人类与海洋相互依存的关系,传承着历史文化价值。灯塔因航海而生,却因文化而魅力不减,并未沉默于历史深处。

从引航灯塔变身文化灯塔,就不得不提文旅地标这一项。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从上海乘船至青岛,“白的灯台,红的屋瓦,弯曲的海岸,点点的近岛遥山,就竞相上到视线里来了,这就是青岛。”他如此描述眼前的震撼,小青岛灯塔便是他眼中“白的灯台”。烟台蓬莱普照楼灯塔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上建立最早、保存至今的灯塔之一。1958年普照楼重修,成为蓬莱阁古建筑群的重要建筑之一。芝罘区的烟台山灯塔被称为“黄海夜明珠”,是“仙境海岸 魅力烟台”的标志之一。

一些民间传说则为灯塔增添趣味与神秘,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乾隆年间《即墨县志》中记载了“小青岛”的来源。从空中看小青岛,其外形如一把古琴,故称“琴岛”或“琴屿”;又据《琴岛诗话》记载,“琴岛”之名“取其山如琴,水如弦,清风徐来,波声铮铮如琴声之故”。传说天上有位弹琴的仙女,下凡与当地青年渔民结为夫妻,后被玉皇大帝得知,在海上掀起一阵狂风,使琴女丈夫命丧大海,琴女抚琴在海边苦等,丈夫却迟迟未归,后来琴女跳海殉情。此后,人们便能听到海边传来的琴声,据说是琴女的灵魂与琴声幻化成的海浪拍岸的声音,人们为了纪念琴女,就把这座小岛叫作“琴岛”。小青岛灯塔宛如一幕幕历史画面,在历史事实与民间传说的互相支撑下,愈加鲜活立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炮台,独特的文化遗产

相比人文景观资源、文学艺术资源、文化节庆资源等,炮台的知名度和开发度虽不及前者,却是海洋文化中一个特别的存在。沿海地区的炮台属于典型的防御性军事设施,见证历史风云变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已经结束历史使命,丧失了军事价值,以文化遗产的形态被大众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山东,有东西并峙的烟台炮台、威震东海的威海炮台,还有胶澳要塞青岛炮台……烟台炮台较为知名的有东、西炮台,二者都位于烟台市芝罘区。1867年5月,烟台通伸岗(即烟台西炮台)炮台修筑完成,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结束前,山东唯一修筑完成的海防炮台。24年后,李鸿章认为烟台为北洋通商三口岸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便决定修筑烟台炮台。在原通伸岗炮台下兴建一座新式炮台,并对通伸岗炮台进行整修。1894年,李鸿章视察后认为烟台“所修炮台曲折通灵,与威、大两处台工一律坚固。”在威海,东泓炮台、日岛炮台、黄海炮台、旗顶山炮台,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是威海卫战役的重要见证者,数次击退敌舰,重创敌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如今通过修复并对外开放,再度展现在世人面前。每一座斑驳古老的炮台,都承载着一段悲壮凝重的历史,凝聚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炮台分布广泛,规模宏大,类型丰富,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蕴含极高价值的独特文化遗产。”刘慧宇提到,炮台遗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具有丰富的美感体验。它记录了我国近代海防技术和建筑工程的发展历程,包含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信息。刘慧宇发现,很多地方对炮台的开发有限,除了一些尽人皆知的炮台遗址,更多的炮台被废弃荒置,丧失历史风貌。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024年3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刘慧宇教授编著的《中国海岸风景线:港口·灯塔·炮台》一书,详尽介绍中国海岸风景线的港口、灯塔、炮台。该书共分为三篇内容,以中国沿海主要港口、灯塔、炮台地理位置为经,以其背后的海洋经济、政治、文化、军事、航运等为纬,编织成一幅上下五千年、纵横六万里的绝美图画,为我们了解中国海洋文化、传承优秀海洋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朱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