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继续在法国旅行,一直穿行在美丽如画的卢瓦河谷。

卢瓦河谷是法国最著名的地带之一,这里曾经是法国的首都所在地,美丽的乡村风光催生了众多伟大作家:巴尔扎克、普鲁斯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流本身的蜿蜒和茂密植被就已经很美了,沿河两岸连绵不绝的城堡和漂亮村落,倒映在河中,美不胜收。在这自然和人文俱佳的地方观光,确实令人身心愉悦。

我们的车子停在河边一片草地上,终于能休息休息,顺带亲近一下卢瓦河。河边有一位法国大爷正在垂钓,在草地另一边,能看到一辆小房车停在那儿。

正在河边漫步和拍照,房车的主人走了过来。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但身形硬朗、眼神矍铄。

“很美的风光,不是吗?”他笑着对我说。

“是啊,你也在这里旅行?”

“对,我在开车游览整个法国。”他说,“你从哪里来,中国吗?”

“对,我们来自中国。”我答道,“你呢?”

“德国,科隆。”他说道,“离法国很近,你知道那里吗?”

“当然。”我说,“那是一座著名的城市。”

“德国和法国差别并不大。”他说,“但中国,就很不一样了。事实上,我去过中国。”

“哦?”我终于对这段寒暄产生了兴趣,“你去过中国哪里?”

“哦……很多城市……”他看着河面,似乎开始了回忆,“香港,然后是广州、重庆、上海、北京、西安……”

“去过这么多地方?”我感到很惊讶,因为外国人去中国游玩,其实很少超过北京上海两个范围。

“还有一个地方……”他半天想不起来名字,“那是一条大河,名字叫Li河,你知道吗?”

我想了一会儿,才理解他的意思,“你是说漓江对吗?你去的是阳朔吧?”

“对,就是那里,很美的河流。”

“很多外国人,都在那里。”

“确实如此。”他说,“但我对中国其他地方印象深刻。”

“比如?”

“在我去过的地方,中国人都非常穷。”

我感到一丝惊讶,“请问你是什么时候去的中国?”

“啊……我需要想想……大概30年了……很久了。”

“难怪……”

“是的,他们真的很穷,穿着破烂的衣服,吃得不好导致营养不良,孩子们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食物和教育。那就是中国留给我的印象。”

“是的、是的,在90年代初的确如此。不过现在情况已经有很大改变了,你有兴趣回到中国再一次旅行吗?”

他摇摇头,“不,我不想再去一次了,因为签证真的很难办。非常麻烦,你明白吗?那是很艰难的过程……”

“以前的确如此,但今年签证开始变得很容易了。

“我不知道……”他看上去并不关心这些,“真的很穷,尤其是在重庆,那些住在山上的人,有些人甚至无法吃饱肚子。”

“当年的确如此,很遗憾。”我摊摊手。

“中国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他说,“那是另外一种社会管理系统,它非常特别,与其他国家是如此不同。”

“确实如此。”我应道。

“所以在中国旅行很麻烦,我不会再去一次了。“他摇着头,“对我来说那是非常艰难的旅程。”

“很遗憾。中国在这三十年改变很大。”

他还是不太关心我所说的,继续说道:“我知道,邓小平改变了中国,他是毛之后的领导人。对吗?是他改变了中国。”

“确实如此。”我说,“是他让中国变富了,尽管还不如欧洲,但比90年代好太多了。”

“也许吧……”他不置可否地说,“当时真的是太穷了,而且我们办签证和旅行实在太麻烦。”

看到他如此顽固,我也再没说什么,跟他寒暄了一些其他的话题,然后道别,各自继续出发。

我了解到,这位老人已经70岁了,他曾经是一位医生,现在正独自驾车环游欧洲。在欧洲这样的老人很多,他们开着房车,全世界到处跑,将退休生活全部用来感受世界。

与这位老人的对话,让我略有失望,甚至还被激发出一点点自尊心——我真的很希望他了解现在的中国,不要再用90年代的眼光看问题。

但回头想了想,也确实没什么好抱怨的。

90年代初的中国,确实穷。对我自己来说,虽然身处环境还算不错,但也是在那时候才逐渐摆脱食物方面的匮乏,能稍微自由一点地吃到鸡蛋和品种极其有限的零食。肉类和水果,都是严重不足的。就更不要提食物的多样性了。

至于穿着和其他消费更不用说,都是非常差的。

这位老人当时去了一些农村,那条件就更差了,在90年代初,可以说他去的大部分地方都还是赤贫状态,他的震惊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这种印象一旦留下,就很难改变;他们经历了一次旅程之艰难,也就不会再想重走一次了。

他说的中国社会管理体系很特别,也是真实的感受。即便是现在,这种情况仍然存在。

签证,也不过是今年为了刺激经济才开始放松,但外国人到中国旅行,光一个付钱都是老大难的问题:支付宝和微信外国人都很难注册,国际信用卡应用范围很窄。

其他方面的障碍,也非常多,总体来说对外国人很不方便。

所以,即便这位老人很顽固,我也不想再费劲跟他解释很多。因为除了贫穷有很大的改观,我也不能说旅行便利度方面就有明显好转。

但是就我自己而言,无论是在日本、俄罗斯、土耳其、欧洲还是其他什么地方,旅行的便利度都是一样的。

希望有一天,中国能更开放、更好地融入世界,只有如此,中国才会有更多机会被外国人了解。

有些民族主义者会说:为什么非要老外了解?我们不需要!

对这些人我只想说:你今天之所以摆脱了90年代的赤贫,就是因为当时让外国人开始了解自己。这个世界已经到了不开放就必然贫困的时代,如果你想回到贫困,那就请继续支持自我封闭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