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8日,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羊台子村内,突然来了一群陌生人。

当这群人来到位于一个不起眼山坡上的,篆刻着“陆军第二十一师一二一团第二营余营长之墓”的墓碑前时,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人群中最大的一位白发老人,饱含着热泪地对着墓碑敬了个军礼。

这位老人叫做贾善明,是河南人开封市通许县,这一年已经97岁了。之所以大老远的从河南来到南口,是因为他想陪一陪长眠在此地的老战友。

在这个不起眼的山坡上,埋葬着77年前那场惨烈的南口战役中牺牲的诸多烈士,这块只有姓没有名的墓碑,已经是南口战役阵亡烈士中为数不多的墓碑之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面前那块冰冷的石碑,贾善明哭得很伤心,然后对着它说了一句让在场诸人大吃一惊的话:“我这次来,除了想陪陪你们,还想跟你们道个歉······”

1936年的一天,家住通许县城关镇东水沃村的19岁少年贾善明,刚跟着家里人收完麦子往家赶,突然被“死党”扯到一边,听他说了一则大新闻:“有当兵的到咱们村征兵来了!”

贾善明一听这话,当即就坐不住了。他有个叔伯哥哥曾经参加过吉鸿昌将军领导的抗日同盟军,后来吉鸿昌因为“非法抗日”被蒋介石枪毙后,那哥哥就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哪怕时隔两年多,贾善明仍然清楚地记得哥哥回来后那股子神气劲,当时就想去当兵,可爹娘死活不愿意,为了拴住他,还给他找了个女娃娃定亲。

然而,贾善明的参军梦一直没有熄灭过,现在一听部队征兵,当即下定决心,偷偷瞒着爹娘和未婚妻去报了名。

在部队正式出发前,贾善明给家里留了一张纸条,说自己要当兵去了,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门。当爹娘从外面回来看到纸条内容,想拿20块现大洋把儿子“赎”回来时,贾善明已经坐在小毛驴上跟着大部队走远了。

“唔——呼!”

自觉已经是一名军人了的贾善明很高兴,这一路上他看到了很多迥异于村子里的风景。然而,很快他就高兴不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后,贾善明和其他人被塞到了“闷罐头”火车里,然后一路颠簸地向西而行,从没坐过运兵车的他不禁上吐下泻,难受无比,后来实在忍受不了,“咣当”一下子晕倒在了车上。

就这样,换乘了多种交通工具之后,贾善明和其他人经开封、郑州、潼关、运城,来到了位于太岳山北侧的山西介休,被编入国民革命军21师121团2营2连,因为他上过几年私塾,懂一定的文化,就被安排去当了重机枪手。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后很快就占领了北平和天津。日寇的胃口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占领东三省和华北,而是想灭亡全中国。

为此,日寇兵分三路,一路沿着津浦线进犯上海,一路沿着平汉线进攻中原地区,第三路,则准备沿着平绥线进犯山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位于北平西北45米处的南口的重要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南口地处燕山余脉和太行山脉交会处,是北平通往大西北的重要门户,被人们贴切地称为“绥察之前门,平津之后门,华北之咽喉,冀西之心腹。”

如果我军能够确保南口不失,那就能粉碎日本侵略者“占领察哈尔省后,分兵进犯晋、绥”的野心。一旦南口失守,察晋绥门户洞开,三省势必失陷。

日本人对这场战斗看得很重,派出的是素有“钢军”之称的第五师团,这支部队也是日寇装备最精良的机械化部队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第一、十一混成旅团、第二十师团一部等,共计7万余人。

中国军队对这场战争同样十分重视,派出了第七集团军汤恩伯部、刘汝明部防守,原本在陕西清涧县驻扎的21师,也接到了火速增援南口的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贾善明第一次直面日本侵略者,他这才明白,打仗真的不是闹着玩的。在增援南口的路上,因为大路被敌人的飞机封锁,大家只能走偏僻山路,哪怕磨出来血泡了,也只能拔根头发将之挑破继续往前走,不能停下休息。

好在,部队里的大家对刚满20岁的贾善明很是照顾,主动帮他背行囊,如果走得累了,也允许他拽着骡子的尾巴被拖着走,偷懒一会儿。

贾善明觉得,身边的大家就跟自己的亲哥哥一样。

到了战场上之后,贾善明和副班长一起构筑了重机枪阵地。贾善明的重机枪是“民二四”式重机枪,射程能达到两千米,每分钟可以发射400发以上的子弹。无论是射程还是射速,都远超日本人用的最大射速每分钟250-300发子弹的92式重机枪。

而中国军队的捷克式轻机枪也比日本人的“歪把子”性能好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民二四”式重机枪是中国军队在抗战时最主要的重火力,数量也不多,8年抗战期间总共只生产了18694挺重机枪,平均一个营最多不超过两把重机枪。

而日本人除了重机枪外,还有掷弹筒、步兵炮、坦克、飞机。而且日军每1100人组成的大队,就配备8挺重机枪,虽然我军部分武器占优,这场仗真打起来,也注定艰难。

就这样,在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下,时间来到了1937年8月21日。

距离战争打响已经过了14天。被堵在这里不能迈进一步的第五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下定决心,就从这一天发动总攻,从关外杀入关内。

上午10点,眼见日寇主力压了过来,二连连长下令:“打!”阵地上的“民二四”式重机枪顿时开始往外倾吐火舌,和旁边的“捷克式”奏响了杀戮的乐章。

重机枪在战场上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步兵发起冲锋时,有重机枪压制,对方根本别想抬起头来。“民二四”式的原型马克沁在一战期间的索姆河战役中,更是创造过1天打死60000人的战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对的,贾善明这边虽然对敌人造成了重大伤亡,但也迅速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板垣征四郎清楚地知道,一旦废掉了中国军队的重机枪,剩下的轻武器根本不可能是日军的对手,因此命令部队将中国军队的重机枪当做重点攻击目标。

这也是当时交战时的常态,一旦发现对方重机枪火力,必须立刻调集重炮将之压制、摧毁。

很快,2连阵地上的重机枪阵地就被敌人发现了,大量的子弹朝着这边射来,打在石头上乒乓作响。

贾善明和副班长没有理会,仍然对敌人进行着射击。

突然之间,只听得“砰”的一声,敌人的一枚炮弹落在了机枪阵地上,贾善明所在的那一个班顿时倒下了一片。

负责射击的副班长死了,弹药手贾善明就承担起了继续射击的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知道,现在这个地方不能待了,如果再不走,过不了多久敌人的重机枪、掷弹筒就会呼呼地朝着这边招呼过来。而且转移时必须要快,交战时一方的重机枪哑火,对士气的打击不小,敌人也能趁此机会发起冲锋。

想要移动重机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民二四”式重机枪重达50公斤,冒着炮火移动十分的困难。好在,幸存的几个战友及时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帮着贾善明转移阵地。

对于当时那场战斗的具体细节,贾善明已经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只记得山上当时光秃秃一片,一棵树都没有。他只能带着重机枪到处转移。

战斗中,那用碎石头构成的临时掩体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贾善明不得不将战友们的遗体一具一具地摞起来,在上面铺上毯子,架起机枪对敌人进行射击。

在情感上而言,这自然是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但当时的情况那么危急,他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含泪让死去的战友们为自己挡子弹,杀了一个又一个鬼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贾善明持续不断的射击,机枪套筒里的水都滚沸了,如果不是有其他的机枪掩护,让他有时间换水,“民二四”的枪膛都能打融化了。

也正是因为贾善明这边杀伤太过猛烈,他又一次被敌人锁定了位置。贾善明看到,对面山头上一个鬼子兵手中旗子一摆,紧接着,大量的炮弹和子弹就朝着他所在的位置招呼过来了。

一阵枪响过后,贾善明敏锐地察觉到子弹贴着自己的头皮就飞过去了。他还没来得及庆幸,就感到自己的胳膊像是被人用石头砸了一下般,紧接着就传来了一阵闷响。

最开始,他还没感到什么疼痛,只是感觉到这颗从左前方打来的子弹穿过自己的胳膊后,又打穿后背并飞了出去。

也就是这一愣神的功夫,他突然感受到了一阵钻心般的疼痛,那疼痛太过剧烈,以至于他连自己的右胳膊上有一副枪伤药都忘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情紧急,大家没有时间照顾伤员,一名战友解开贾善明的绑腿,用布条给他简单地包扎了下伤口之后,连长就下令:“你自己走下山去吧,找伤兵部队报告。”

贾善明其实并不愿意离开,他对阵地上的情况再清楚不过来,知道留在这里的战友能活下去的几率很低,他想留下来为战友们报仇。

最终,贾善明还是服从了连长的命令,从阵地上走了下去。这一路上的看到的情景,他终生难忘。

下山的路上基本上都是伤员,有的互相搀扶着,有的因为腿部中弹实在走不动了,只能坐在地上流泪。在远处的铁轨上,正躺着一排望不到头的重伤员,他们不停地哭喊着,叫嚷着,却什么也改变不了。

走着走着,一个头部中弹的广东士兵和贾善明结成了伴,一边走,他头上的布还止不住地往外渗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一会儿,两人来到了一条小河沟边,一路上不停地说口渴的广东兵立马扑上去喝水,贾善明见状赶紧劝道:“少喝点,喝得越多,血流的也越多。”

“好,好。”

虽然他答应得很好,仍然不停地喝着水。然后,贾善明就看到这个刚认识的战友头一低,不动弹了。

在山下治疗了近一个星期后,南口战役结束,中国军队在付出伤亡3万人的代价,顽强阻敌20天后接到了撤退的命令,一些来不及带走的重机枪也被炸毁在了阵地上。

之后,贾善明跟着大部队撤到了山西阳泉战地医院休整。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121团的战友。

那位战友告诉他,贾善明所在营的营长、连长都牺牲了,他所在的班也只有3人幸存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营长,贾善明的印象很深刻,营长在决战打响前还曾专门来过阵地上看望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干。”

然而,就这一转眼的功夫,营长就牺牲了。贾善明甚至不知道营长叫什么,只知道他姓“余”(实际姓“于”),所以大家都叫他“余营长”。

当1937年8月21日,营长的遗体被战士们抬到羊台子村的“临时救护所”时,因为大家不知道他叫什么,所以在立碑时只是刻了“余营长之墓”。

时过境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当年的那块墓碑早已破败不堪,2011年时,昌平区市民素质教育基地负责人杨国庆主动出资,重新为这位“余营长”立了碑。

直到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杨国庆从一位台湾朋友那里得到了部分南口战役阵亡将士名单,这才知道“余营长”的真名叫做于恩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4年8月8日,是南口战役77周年纪念日。贾善明和当年那场战争参与者的后人们一起来到了羊台子村,祭奠曾经的战友们,时隔77年,他终于跟战友们说了77年前就想说的话:“对不起。”

道完歉后,贾善明从志愿者手里接过了一瓶昌平产的二锅头:“营长,我敬你一杯!”说着,他缓缓地把二锅头撒在了墓碑之前。放下酒瓶后,再次庄重地给予营长敬了个军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