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贺子珍不到50岁,与她姐妹情深、却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分别近10年的曾志前往南昌探望她,却惊讶地发现她“看起来像一个老妇”。

那时的贺子珍一头短发早已花白,身形瘦弱,经江西地方的领导的安排,住进了南昌的一栋小洋房里。

酷热的天气里,小洋房没有冰块,为了降温,贺子珍只好端来凉水泼地,待客的客厅的地上也同样湿漉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穿着一身洗得褪色了的衣服,赤脚拖着双布鞋,手里还拿着一柄蒲扇。曾志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五味杂陈。

在后来的回忆录里,曾志表示自己既为贺子珍依旧保有质朴、真诚、善良的特质感到高兴,又为她像“市井贫妇一般生活着”感到心酸。

和曾志一样,或许很多人都会想如果贺子珍当年没有离开延安会有多好。她不离开,历史就很可能就发生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贺子珍离开延安

上世纪30、40年代,无数热血青年的梦想和追求是“到延安去”。这些人往往处于爱国之心,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希望去延安寻找个人和民族的光明前途。

但在这股大浪潮下,有个人却是拨开人群,逆着人流离开了延安。这个人就是贺子珍。

贺子珍并非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但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还是让当时的她作出了离开延安,前往苏联的决定。

不可否认,当时她脆弱、要强、多疑又自卑,伤痕累累,离开延安既是和毛主席赌气,也不乏抱有争一口气的想法。她想去苏联治病,求学,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再回国来惊艳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她做下这个决定、做出这些举动的时机来得很不合时宜。毛主席的心灰意冷,江青的趁虚而入,都让她在这之中失去了太多太多的东西。甚至,国家和民族的前路也因此被短暂笼罩上了一层阴霾。

贺子珍与毛主席是十年患难夫妻。他们的感情始于1927年,当时秋收起义已经失败,毛主席率领他的部队上了井冈山,与袁文才、王佐等地方武装保持良好关系,从此在井冈山上站稳了脚跟。

正是在上了井冈山之后,毛主席结识了贺子珍,后者“有文化,是当地的才女,而且有性格,为了革命宁可牺牲自己的精神”。

毛主席本就很是欣赏贺子珍的这些特质,在误信杨开慧已经牺牲而袁文才等人为了和他建立更紧密的关系积极撮合他和贺子珍的时候,毛主席也开始了对贺子珍的追求。当时毛主席34岁,贺子珍1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最早的时候,不同于毛主席明确表露出好感,贺子珍反而颇有些冷淡。她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且当时心中其实已经定了一个爱人。这个人是江西地区最早参加革命的一个领导人,名为欧阳洛,当时是贺子珍的领导,曾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只是后来他被捕牺牲。

毛主席其实知道贺子珍的这份情意,哪怕贺子珍没有表露过,毛主席懂得她,知道她想这个人。后来知晓他被捕牺牲,毛主席犹豫了一段时间,还是决定告诉她。

在井冈山,毛主席和贺子珍慢慢地相爱了,1928年,他们在众人的见证下举行了婚礼,成了正式的夫妻。之后的十年岁月,他们相互扶持,患难与共,期间有笑有泪,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却也留下了不少的悔恨和哀伤。

1937年的8月,从20日到30日,毛主席在洛川整整待了10天,主要是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回忆,提出中共军事战略应从“国内正规战争向抗日游击战争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等他结束会议,返回凤凰山窑洞时,“他的那位说话快、走路也快、性子又急又爽快的妻子贺子珍已经离开了家,到西安去了”。

贺子珍的刚烈脾气是出了名的,正因为如此,她才能在年少时期,不顾父母的阻拦,以女子之身投奔革命事业,作为党早期极少数的女党员之一,跟随红军部队上井冈山、下井冈山,从长征到延安,度过了重重关卡,经住了层层考验。

期间,敌机来袭,她甚至还为保护战友一度濒死,身上留下17块弹片。当时就连毛主席都担心会就此失去了她,守在她的病床前掉了眼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抵达延安之前,长途奔袭中,贺子珍作为中共党员,作为红军战士,作为妻子,都自觉被需要且作出了贡献,对一生要强的她来说,哪怕经受了不少苦难,她也有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但抵达延安之后,一切逐渐“安定”了下来,她与毛主席之间的差别、分歧才慢慢显露了出来。

两人在学识、爱好上天差地别,延安又不断有进步青年涌入,贺子珍感觉自己被甩在了身后,内心不由得产生了恐慌。

而另一方面,她虽然有心向上,身体健康却出现了很大问题,饱受疾病折磨而难以改变现状。她的脾气越来越大,也就在恐慌的加持下越来越和毛主席发生争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也有苦衷。作为当时党的最高领导人,他公务繁忙,很难守在贺子珍身边,又因性格、关注点不同,无法完全共情贺子珍,也就难以安慰贺子珍深藏的那颗脆弱、要强、多疑又自卑的心。

于是就有了1937年贺子珍的负气出走。她到苏联既是去治病,也是去学文化,更是在和毛主席赌气、为自己争一口气。

但贺子珍此去却经历了更多的苦难,先是健康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后是孩子夭折,再是自己被关进了精神病院,受尽了打击。晚年的贺子珍回忆在苏联的这段经历,将其形容为比长征期间吃过的苦头还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好的假设

只是,哪怕贺子珍在负气出走苏联一事上暴露了“不理性”的一面,但作为中共党员,作为红军战士,作为毛主席的妻子,她都称得上合格甚至是优秀的。

仅凭贺子珍对党的良性发展的重视和付出,对人民的爱戴和关心,对战友的珍视和关怀,对毛主席的好意规劝、引导和相互扶持,若是新中国建立之后,依旧是她站在毛主席的身边,特殊时代很可能不会到来,国家和人民也就不会经历这场灾难,而她本人也能避开更多的苦难。

这是无数国人学习到这段历史,内心都不由地升起的一个念头,一个美好的假设。如果她能够稳定情绪,保持理性,从千丝万缕中找到最合适、最恰当、也最符合多方利益的一个解决方案,更多的苦难都可以避免,那该有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憾的是,假设终究是假设。贺子珍的负气出走,给了其他人可乘之机,等到她回国时,她原来的位置也已经被其他人所占据。

贺子珍是在1948年带着满身伤痕回国。早前她被一直“关押”在苏联一个精神病院,在那里饱受折磨。还是后来组织辗转打听到了这个消息,经毛主席点头同意,王稼祥夫妇和罗荣恒夫妇前往救助,她才恢复了自由,于1948年的8月份携女儿娇娇和岸青兄妹落脚于哈尔滨,之后赴东北财政部任机关总支部书记工作。

这之后,她还和妹妹贺怡取得了联系,后者同时也是毛主席的弟媳。

在贺子珍已经心如止水的时候,是贺怡力劝姐姐回到毛主席身边。但当时毛主席已重新组建家庭,贺子珍有些犹豫,最终还是拗不过妹妹的好心,和女儿娇娇一起各自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贺怡一直坚持要“给子珍姐找地位”,在毛主席面前,她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来意。起初毛主席也觉得为难,一直躲避着她,但毛主席后来还是在石家庄约见了贺怡,要贺怡把贺子珍找来。

毛主席说:“你让贺子珍到这里来,这是历史造成的事实了,我们还是按中国的老传统办吧”,以一些人的研究来说,这句话就代表毛主席“有重归于好的意思”。

只是,等到贺怡返回,想要将姐姐贺子珍接来与毛主席见面的时候,她们却突然在半路被拦下。有“自称为组织部门的人”设法在山海关拦住了她们,不让她们进京。贺怡和贺子珍在天津住了几乎一个夏天,无果后才能放弃,贺子珍也折返回到自己的工作地。

后来贺怡为找寻贺子珍与毛主席的儿子毛毛,驱车前往江西途中遇车祸身亡。毛主席在极致的悔恨中放弃了对毛毛的寻找,也示意一切不必再提,保持原样就好。

参考文献:

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 毛泽东和他的亲人们[M]. 2005

孔东梅撰写文章介绍外婆贺子珍的第一张照片(图). 中国新闻网. [2023-12-27].

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夫妻情:心胸坦荡 坦诚讲杨开慧——中新网. 中国新闻网. [2023-12-27].

百年党史巾帼红 贺子珍:井冈山第一位女共产党员. 江西妇联-今日头条. [2023-12-2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