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报道

我国既是“茶的国度”,又是“诗的国家”。茶很早就渗透进诗词之中,从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带来一道特别的风景。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到现在的一千多年时间内,大量的诗人,文学家创作了众多优美的茶叶诗词。茶诗里有古代文人的真实品茶场景,也凝聚着千年来的古人的理智与情感,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茶文化的重要媒介和审美对象。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茶诗进行整理、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2024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跟着古人学品茶:中国最美茶诗》精选白居易、苏轼、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文徽明等34位爱茶人创作的40余首茶诗,横跨唐宋明清,从种茶、采茶谈到品茶,覆盖茶的方方面面。书中还分析了王昌龄、白居易、苏轼、陆游、文徵明这些大诗人对茶有什么偏好,古代的茶集是什么样的,古人又是如何评判一碗茶好在哪里?在品读茶诗中,可以看到古代文人的真实品茶场景,重温品茗赠茶的情谊与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跟着古人学品茶》

白居易、苏轼等大文人如何评判一碗茶?

6月22日晚,《跟着古人学品茶:中国最美茶诗》一书作者、茶文化研究者杨多杰就来到成都市三联韬奋书店,与读者展开面对面交流,细致解答了读者关于茶诗与品茗的种种疑问,给成都的读者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茶文化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多杰在现场分享

茶诗深刻参与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的生成,助力历代爱茶人精神世界的塑造。在杨多杰看来,读茶诗就好像“借他人茶杯,浇自己块垒”。纳博科夫说,好的作者与好的读者,就像两个登山者,从不同的山坡分别攀登,最终相聚在山顶,殊途同归,握手言欢。“我们做不了好的作者,也可以做好的读者,二者都能够表达抒发自己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多杰在现场分享

从种茶到茶碾、茶硙等碎茶方式,再到焙茶、煎茶、点茶等不同朝代的各色制茶技法,一杯茶汤诞生过程中的种种工艺,都可以在茶诗中见到踪迹。杨多杰特别提到,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中,茶诗与茶画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元代,以茶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不断增多,这些茶画之上常有呼应画作主题的诗词。例如,元代画家赵原的《陆羽烹茶图》上就题写了几首茶诗。画作中的茶圣陆羽,生活在远离喧嚣的茅屋中,享受着宁静与闲适,这种生活方式正是许多现代人所向往的。陆羽的无牵无挂与自由自在,使他能尽情享受品茶的乐趣,这种生活态度深深影响了后世。

谈及茶诗研究和茶文化传承的未来,杨多杰充满期待,他说:“目前我们对茶诗的研究仍存在不少空白,特别是与种茶、采茶、制茶工艺相关的诗歌,往往被忽视。茶诗不仅记录了古人的生活和情感,更为我们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诗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深入挖掘这些诗歌背后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我希望能尽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认识到茶诗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茶文化。同时,我也计划利用现代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茶文化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让更多人体验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谈茶永远离不开人和人情味

成都茶馆文化最令人感动是“烟火气”

杨多杰致力于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中国名茶文化研究。谈及从茶诗的角度挖掘茶文化之初衷时,他坦言:“同为中国千年茶文化的承载者,较之茶书,茶诗拥有更庞大的体量与更丰富的内容,可谓中国茶文化的‘藏经洞’。而且茶诗不仅有资料性,更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在组织参与茶事活动的同时,也用诗歌书写着饮茶生活的感受与见闻。也正是由于知识阶层的深度参与,中华茶文化核心审美中才一直蕴含着诗意的情愫。因此,只有将‘茶’与‘诗’两者相结合,方能真正发掘出中国茶文化的美学体系和美学基因。此番出版的拙作即是希望带领读者从诵读茶诗出发,先享受一番茶诗的韵律之美,再在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细细品味诗人手中那一杯茶汤,学会制茶、泡茶、品茶、懂茶,让各位爱茶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多杰接受采访

饮茶文化在成都能够盛行,离不开爱喝茶、会生活的成都人。“巴适”的慢节奏生活,让手中的茶显得别样有滋有味。而这也是本次分享活动的主题——用品茶的方式品生活。杨多杰指出,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通过品茶,人们能够暂时摆脱繁忙的日常,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思考。这种慢生活的方式,有助于调节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成都的茶馆文化,众所周知。来到成都谈茶,杨多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点赞成都的茶馆文化最让他感动的是,“带有烟火气。茶是沟通人与人的媒介。”杨多杰透露自己专门打听了一家茶馆,收费很便宜,给当地居民提供相聚的地方。尤其是一些老人因为喝茶能够聚在一起,心情愉快,延年益寿。现在一些老人跟着子女去大城市的高楼里生活,精神状态越来越不好,就是因为缺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茶馆恰恰给了他们这么一个环境。这个时候这杯茶到底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谁和他一起喝这一杯茶。所以谈茶永远离不开人和人情味。朋友送来的茶,是我与朋友饮茶,我的这杯茶就分外香甜,和这茶价格多昂贵之间没有特别大的联系。通过成都的茶馆文化,我看到的就是人与茶的关系,是我在全国各地看到里面保留茶馆文化的最好的城市之一。”

记者还提到,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流行的快节奏的茶饮料。对此,杨多杰保持开放态度,“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茶饮法。现当代的年轻人有一种更新节奏的饮法,我认为这是一个好事情,不会影响他们与茶的真正亲近。或许正是通过快节奏茶饮料,他开始对茶产生感觉,比上一代人更早与茶接近。这样人数基数会变大。等他到了一定年龄,有一定阅历之后,自然而然地会再寻求一种更加丰富的饮茶方式。我们要对中国传统的茶文化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