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了一起网暴事件:女孩入职公司后选择离职,将含有自己账号的常规软件卸载掉,不曾想却被公司威胁起诉。女孩发视频在网上诉苦,却不曾想被恶意剪辑遭遇网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毕业的00后女孩小蒋,在广东省广州市踏入社会。2024年4月,小蒋加入一家广州的公司。

2024年6月,刚工作2个月的小蒋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就对公司提出了离职。因为电脑上下载的有QQ音乐、QQ、微信、谷歌浏览器、百度网盘,这些软件都用自己的账号登录过了,而且公司提供的办公室电脑内存太小运行卡顿,于是小蒋就将这些软件给卸载掉了。

然而离职之后,公司的领导联系小蒋,质问她为何删掉这些软件,认为这种行为会让后来的新人多了一个下载的步骤,产生了不必要的麻烦,给公司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当时就告诉小蒋要上报公司法务起诉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蒋当时觉得不可思议,自己在公司就工作了两个多月,公司也没有交给她任何机密类文件,她删除的只是自己下载的软件,怎么就上升到起诉的环节了?

6月18日,小蒋将自己的遭遇在网上进行了发布。然而,却不曾想被不良媒体不打码的进行转载,并且恶意剪辑,说小蒋把公司的重要文件给删了,导致小蒋遭受网友的恶意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0日,记者采访了小蒋,小蒋表示,自己没想到视频会发生连锁反应,不良媒体的报道让自己遭受了网络暴力,她很担心以后没有公司会录用自己。

所幸也是在当天,小蒋获得了新的工作,将在下个月开始入职。

此事经由媒体的报道,也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首先,离职需要交接,相关信息不能删除。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时,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工作交接是员工必须履行的义务,这就包括移交、保管工作相关的数据资料。

这里交接的是工作相关的数据资料,假如员工恶意删除公司电脑中数据的,可能涉及扰乱公共秩序而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但是,非工作相关的软件,员工没有交接的义务,删不删除就看个人的自由,公司没有权利要求劳动者保留。

再说了,这些软件都是可以下载的,再下载就完事儿了,威胁一个职场的新人干什么,这家公司明显的就是欺负新人的心态。

其次,网络暴力是要承担责任的。网络暴力是指利用网络对他人进行谩骂、抹黑、侮辱,影响他人名誉权等行为,也称作网暴。网络暴力没有专门的罪名,一般侵犯的包括姓名权、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人格权等民事侵权范畴。网民没有实名,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有些人为了爆眼球、博流量等目的,故意捏造虚假信息,造成他人权利受到侵犯的,受害者可以从名权、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人格权等方面着手,提起民事诉讼。

最后,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也需要遵循基本的公序良德。虽然互联网没有实名认证的强制规定,披上一个马甲,别人也就认不出你来。但是,任何的违法行为,也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