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知道人们的分别心实在难以破除,于是紧接着上一篇继续开示。这一篇又论述人们的那些分别有多么荒谬,正是那些见分,让人不得见真。庄子不愧为宇宙第一禅师,无相禅宗,他的说法要领先后世禅宗千年。

【原文】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

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

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

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译文】

道从来都没有界限,言语也从没有恒常,但是因为人的造作和有为,让道有了适用范围,让言语有了具象限制。(畛:边界)

请允许我说一下这些分别:有左就有右,有伦就有义,有分就有辩,有竞就有争,这就是所谓的八德。

对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合之外的事情,圣人知其存在但从不谈论;六合之内的事情,圣人谈论但不议论;而春秋历史上记载着的先王的志向这种,圣人议论但不争辩。

所以说,迷在分别里的人,总有其无法分辨的东西;迷在思辩里的人,总有其无法辩识的事物。

所以说:道和言是什么呢?那是圣人怀着的,也就是众人思辩分别互相示现的东西啊。

所以说有分别心辩别心的人,总是不得见的东西。

【解析】

道和言语都没有界限,本是无边无际的,但是人为的造作会让这两者有局限性产生。所以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旦道拿来用,那就有了局限性,就成了非常之道,可用在此,就不可用在彼,有了前提,失去了普世性。言语也是一样,一旦命名,那就有了确定性,有了边界。

限制是什么:你认为有左,那就要有右;你认为有伦理,那就要有正义;你认为有分别,那就会有辩论;你认为有竞,那就会有争。

这八德就是所谓的儒墨八德之争。本来是一,本来都是指向同一个目标,都是向道的,但是却因为彼此的竞争分辩左右伦理正义等矛盾而分别开来。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六合就是上下左右前后,或者说东西南北上下,也就是这个宇宙。六合之外的事情,圣人知道存在,但是不会说,因为你也看不见,和你无关。六合之内的很多事情,圣人知道但是不议论,因为无所谓有和无,有些事情凡夫也不理解。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春秋就是编年体史书,记载着那个时代各国先王的想法和事迹,这些内容圣人会议论但是不会辩所谓的是非。

这段话还是映衬庄子前面讲过的,认知的四重境界:无物,无我,无私,凡夫。

其实这个世界就是虚妄的,六合之外有境界,根本就不去讨论,大家都一样,就是不同的频道而已,就好像饿鬼道,说了没有一样,虽然也存在,但不在一个频段上,你根本体会不到。当然各个小世界,不管有再多,都不影响这些小世界都是虚无的事实。这就是无物。

六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就是很多事情,你说这种事情有没有就非常难以界定,比如说女娲造人这种,何时造的,怎么造的,可以提但是没法议论。人是怎么来的,人的界定是什么?有神鬼吗,真的假的?“我”是怎么出现的。这都是属于分别,就是那种有物但是未始有封,未有分别的混沌状态。这类事情说着就当故事,没法深入议论,真的有还是没有。就好像我写的华夏神传一样,你说有还是没有,我没法告诉你,很多都是上古混沌期的事情。而且能说的东西,告诉你了,你不信的话怎么议论,妄议吗?只能顺着你的因缘根器给你一个适合你的答案。这就是无我或者说无封无界。

至于春秋时期各国的君主所作所为,圣人会议论但是不会去辩解辩论对错了。那时候的君主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教化百姓,如何互相战争,我们身为过来人,自然会有所谓的对错判断,但是我们没办法穿越时间回到当初那个人身上去面对这一切,不清楚当时的客观条件,无法说是哪个人的错,哪个人做得对。或许以当时的时间节点和环境条件,就要那么判断,只能那么思考,那么做大家都认为是对的,哪怕你穿越过去也摆脱不掉。历史没办法假设。不评价得失是非,就是无私,无是非对错的分别。

最后就是什么都谈论,什么都议论,什么都辩论的凡夫了,他们不顾忌,什么都说,什么都评议,什么都判断,自以为聪明,但却不是圣人所为。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

所以那种爱分别的,总有分别不了的;爱辩论的,总有辩不了的。道理也简单:

有分别心的,因为偏执,另一面就不理解了。就好像一个爱吃甜豆花的人不知道对面为啥爱咸豆花,直到这个人放下成见,去吃一下咸的,才会发现原来都好吃。而且因为带上了有色眼镜,看时间自带滤镜,根本看不清真相了,难以理解对面的感受,结果就是有不分也。你分得太清,结果导致你黑白都不分。

辩得太明白,就有辩识不了的。这个世界本就是一块虚空屏幕上的梦境罢了,但是有些人非要把梦境分清楚,在梦里争辩不断。用自己偏执的眼光,看到偏离的梦世界,然后还要和别人争辩一下,自己看到的梦是对的,对方的是错的。非要争谁做的梦更好,是不是非常搞笑。

都在梦里,谁好谁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两种人,注定都是凡夫,有分有辩,就是着相,就是二法未能出离。凡夫是见不到真的,更辩识不出真正的道理来,神通未开,肉体凡胎的能力很小,所以有不分,有不辩。

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

前面说的道和言,到底是什么呢?这句话就是接着最初的话题,“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说的。

庄子答的非常妙,他说这东西是圣人怀之,在怀里的,那就是在心里嘛,道在心中,言也在心中。但是众人就不一样了。

众人辩之来互相现示,也就是众生都是在不断分别,不断增上无明,然后让这些境界不断化现,不断给对方看。冤家仇人,不断造业,造了业不只在自己这里,对方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其实这个世界不就是无穷对的冤亲债主构成的嘛,大家都是来还债的,都是来化缘的,那些业力好像绳索,拉着我们不让我们离开这尘世,让我们一次次轮回不得飞。

这就是我在太乙金华宗旨里讲过的内容啊,一切都在心里,外面都是大家互动共振的影像罢了。

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所以才说,辩的人,终归会有不得见的。

这就是二法和一法的差别,二法是取两边,认为断掉一边,就能得到另一边,得到另一边就是成功了。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还没有得道,是因为人们都是有问题的。并通过不断的分析,细化人的问题,教人取长补短,教人去彼取此,通过不断严格要求人磨砺人,达到最终成就的目的。

两边不如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庄子这里就明确说,这种方法不可取,辩者必有不见,你这种有辩有分别心的人,是无法明心见性的。大道是一不二,只要你认识了自性,自然就具足一切。根本不需要你去做什么分别,做什么改变啊,做任何有为的事情。庄子这就是无为法,这就是顿悟嘛。这就是呼应了前面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都是一,你要分个什么?你要辩个什么?只要你敢分,只要你敢辩,那就是注定不见。不见什么呢?不见此心,不见良知,不见元灵真性。

中庸说:道是“莫见乎隐,莫见乎微”的,你如果不见,只是因为你没有守中,偏了。过去可能有些偏右的习气,吃肉喝酒好色,现在呢,你偏左了,你不吃肉不喝酒不好色了。但是偏左就不是偏吗?一样是偏啊,你刻意不吃肉,其实就是吃肉,刻意不喝酒就是喝酒,刻意不好色就是好色。

有人不理解这个道理,我举一个例子吧。你过去爱一个人,为情所伤。你痛改前非,要做个潇洒的人。结果是你痛恨那个人,到最后痛恨女人,有女人的地方你就不去了,和女人说句话,看女人一眼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