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庄子和禅宗很像?因为是庄子这部南华经是一法而不是二法,齐物论也就是无有分别自然见性。下面这段话可以说是庄子对于“一”的根本解析,也是对“二”的完美抨击。有几人懂庄子?下面这段内容大家细细琢磨。

【原文】

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自此以往,巧历而不能得,而况其凡乎!

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

无适焉,因是已。

庄子说秋毫大泰山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译文】

现在我已经说了,但是我不知道我所说的果然是有吗,果然是无吗?

天下最大的不过是毫末,大山是小;长寿莫过于出生便死亡的孩子,彭祖是夭折短命的。

天地和我一起存在,万物和我本是一体。

既然已经是一了,还有什么好言语的呢?既然已经说是一了,还能不言语吗?

一上加言就是二,二言加一便成三。

自这个变化开始,哪怕能工巧匠也不能历数不能得到答案,何况我们这凡夫呢!

所以从无到有以至于三已经很难了,更何况从有到有的推算更无尽头!

哪里也不要去了,到此为止吧。

【解析】

庄子这段话是接上篇内容的解析,庄子总结道:我说了这么多,我却不知道我说的是有还是无,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前面咱们讲过,有无是两边,不偏有不偏无,就是中观,这才是最高明的,才是一法不是二法。其实我们的教育最大的缺陷就在这里,有还是无,是还是非,对还是错,心还是物,我们受到的教育必然是站一边来反对另一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二极管思维方式,非黑即白,非对即错,难以站在中道上,难以做到中庸。

非黑即白,非红即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我们所认为的黑白对错真的站得住脚吗?

庄子接下来就开始颠覆我们的三观了。庄子说:天下最大的是秋毫,大山是小的。秋毫就是秋天新长出来的毫毛,夏天毛褪了,秋天刚长出来的新毛细微不可见,所以世人会说“明察秋毫”来夸赞一个人的观察力强。但是庄子竟然反其道而行,说秋毫之末是最大的,这就颠覆了我们常人的大小观念。有人可能会抬杠,说相对于细菌,秋毫之末是大的也没错。庄子为了堵死杠精的路,接着说了句,大山是小。

这太不符合我们常人的认知了,庄子这里就是要剿绝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深刻思考一下,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你脑海里那些对立的分别心,真的是对的吗?真的存在大小吗,是不是你着相产生的,是不是你偏执产生的,是不是你妄想产生的?

我们的分别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怕你一个例子想不通,庄子再颠覆一句,最长寿的是刚出生就死亡的殇子,这就更离奇了,刚生下来就死了,怎么会是最长寿的呢?或许比那些没出生的长寿吧。庄子再次封路,彭祖为夭。夭就是夭折,彭祖是人类有史以来记载的寿命最长的人,活了八百岁。八百年算是夭折?那咱们在座的各位岂不是都要夭折了?

其实庄子这里就是要破除“寿者相”。人人都追求长寿,那什么才是长寿呢。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夭寿不贰,这就是庄子要我们做到的,不着相,不着寿者相,不去分别。最后庄子马上点题。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句话也是三教共通的理论,宇宙最初本来是虚空,然后一念无明产生混沌,无有分别再产生分别为两仪天地,慢慢再两仪基础上不断细分成为四象八卦以至于万物。所以从根上来说,这些天地都是我们分别心所化,万物也是我们的分别心产生的境界罢了,原本就是一,认为不是一只是因为没有见性。

天地就是我,我就是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

既然都是一了,还有啥要说的?既然都说是一了,要不就姑且不说了?

读过六祖坛经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惠能法师说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你要是说有一个分别,有一个能所,有一个彼岸,那就是分别了,就是二法了。为何说涅槃是小乘,因为认为有我他的分别,有极乐和地狱的分别,认为有个我能去极乐,这就是外道,就是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如此的所谓成就,与十方众生无关,与天地万物无关,只是一种断了连接的寂灭死定,不是普度众生的随缘大定,自然算不得真。

不二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你认为有我时,我之外的境界就产生了,我和境界是同生同灭的,当你认为有此时,彼就产生了,当你认为有长时,短就产生了,你的境界不过是你自己造的罢了,而这宇宙的境界就是众生的同业。既然知道是一,还说什么说,都说是一了,能不能不说了?

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

一说了就成了二,二再说就成了三。为何说道可道,非常道,法不传六耳。这东西只能以心映心,言就变成了二,就不再是一了,另一个人再听到,那就成了三。言和道能是一吗?当然不可能是一,那这个二继续下去,是不是就成了三,三再继续传,以至于无穷了。

自此以往,巧历而不能得,而况其凡乎!

从此往下继续,哪怕是精算师也不能得出最后会有多少个数,更何况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