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情况,一目了然。

体制内好,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越来越多的人都想进入体制内,从国考情况看,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高达291万,大增41万,人数岗位比80:1,而两年前考公人数才仅为130万,两年翻了一倍多。

真的是,有后夸张!

什么,你说编制考不上。

确实,没错,这个竞争有些太激烈了,听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什么也不学,从大一就开始专心复习公务员考试内容。

正式编制考不上,那成为编外人员,甚至是临聘人员,也可以,毕竟,只要和体制内沾边,就能获得一个稳定且旱涝保收的饭碗,而这就是很多人所追求的。

而和正式编制人员还有上级编办控制相比,编外人员更是由地方,甚至由各单位自己说了算,所以其人员数量迅速膨胀。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社区。

大家平时也都能接触到,从早期居委会时代的几个大妈,到现在,社区工作者时代,每个社区都有数量庞大的工作人员,根据社区大小,一般在是十多个到几十个之间,还有一定数量的网格员。

人员数量真的是不停地在扩张,但社区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就变得更好了嘛?

答案显然是并没有,虽然社区一排排电脑摆放的整整齐齐,但实际上,很多社区人员根本就没什么事情,每天主要工作就是上班来聊聊天,但其相关开支却是不少。

这么多人在吃公家饭的结果,就是行政支出和薪酬开支一路走高,2012年时,地方的行政支出占到政府可支配收入的30%,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升到了60%。

具体再看薪酬开支,在基层地区,薪酬超出地方财政收入的情况屡见不鲜。

比如,不久之前半月谈在乌蒙山A县发现,当地财政年收入7.02亿元,薪酬开支却达到26.3亿元。这已经不是什么个例了,而是一种普遍情况的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区财政开支,迟迟无法压降下来的主要原因。

所以怎么办?

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但从目前情况看,不少地区都加大了“开源”力度,这几天发生的好多事情,其实都和这个有关。

这方面不多去说,但有一点,这种短期的创收手段,虽然能够提升收入,但是长远看,是在透支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取。

所以,这种事情还是要从根上去想办法。

一方面,要加大对企业尤其是民企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创业的支持,稳定就业环境,提升企业工资待遇,让更多人愿意到企业工作,也愿意来创业发展。

另一方面,要在体制内引入市场化退出机制,推动打破铁饭碗,实现优胜劣汰。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