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的历史也有百年之久。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上海电影几乎就代表着中国电影,几经变迁而发展至今,上海与电影之间的不解之缘和曲折历程,已可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传奇,也是上海作为电影之城的文化渊源。

当电影还处在早期默片时代时,上海的电影业便与世界同步发展。在早期电影人的努力下,还诞生了一系列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在市场和艺术两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准。1934年的《渔光曲》在莫斯科获得国际奖项,本次展映的《神女》也是同一年国产电影的翘楚,该片关注城市底层女性的生活境遇,借鉴表现主义的手法,用光影对比渲染上海的城市生活空间,用情感指向强烈的构图与视觉隐喻,形成了中国早期城市电影的独特影像美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电影又接连奉献了不少经典之作。《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是第三代导演展现上海近现代史上英武不屈的革命传统的力作,而今年电影节首映的则是郑大圣导演的同名舞剧电影,在歌舞片类型传统并不十分发达的国产电影里,舞台中音乐与身体动作交织的书写是高度形式化和风格化的,因此该片的观影体验也是相当亮眼和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聚焦市民生活处境。从饮食起居的生活空间到激变冲突的生活观念,从人生坎坷到价值抉择,两部影片都描绘了经济转型和变革大潮对上海普通市民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前者将大时代中的上海市民在强烈的物欲刺激与驱动下历经梦幻人生的故事演绎得精彩跌宕。演员潘虹活灵活现的精彩表演令人想起《乌鸦与麻雀》里的人物群像,上海这座城市在电影中也显得格外热气腾腾,熙熙攘攘。后者则全部起用非职业演员出演自己的故事,展现船厂工人下岗再就业的悲喜过程,影片里的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的剖面为观众带来三十年前的上海生活和上海人的模样,勾连出许多市民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