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洞见muye

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李玫瑾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

“最残忍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怕你。如果一个孩子在家被父母欺负,那他一定会被全世界欺负。

父母要允许孩子适当的顶嘴和叛逆,不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个霸凌者。

不要永远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去指责批评甚至辱骂孩子,摆出一副我就是权威的姿态。”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服从管教,便站在家庭权力的顶端,对孩子进行各种施压,让孩子害怕自己。

可父母的每一次打压,都意味着孩子长大后,面对这个世界多了一分怯懦和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类似“君臣”:父母是君,子女是臣,父母的话就是圣旨,容不得反抗。

他们希望以此达到一个目的:一个警告的眼神,一句口头的警告,孩子就会立马变得乖巧听话。

但长期在惊吓恐惧气氛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性格压抑、胆小自卑,安全感缺乏。

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26岁的小林,经常患肺炎,求医问药无数,都无法根治。

其实从一开始,小林就知道自己经常患病的根源是什么——六岁那年他误吞了一个哨子。

他的父母非常强势,隔三差五就对他一顿批评,而且不允许孩子挑战权威。

因为担心父母责备,误吞哨子这件事他一直瞒着没有告诉父母。

“小时候真的很怕挨父母骂,所以即便知道出了问题也不敢告诉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二十年后,因为一次重度肺炎,医生在他的支气管中找到了哨子,这件往事才被翻了出来。

很多父母虽然爱孩子,却用最严厉的语言、最狰狞的面孔,攻击孩子的身心。

他们认为这么做,孩子就会变得乖巧听话,但其实恐惧只会把亲子双方推向相反的方向。

最后调教出来的孩子,不是懂事听话,而是疏远和自我信心毁灭。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被自卑折磨了一生,这与他父亲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卡夫卡在《致父亲》中写道:你的叫嚷声、涨得通红的脸、急匆匆解下皮带要打人的样子,都让我感觉像绞刑,无比折磨人。

因为从小害怕父亲,卡夫卡性格逐渐变得忧郁、自卑。

感情中他很自卑,三次订婚,三次退婚,终生未娶。

事业上他缺乏自信,去世前曾拜托朋友焚烧了他呕心沥血完成的所有作品。

心理学上有个词语叫“原生自卑”。

在原生家庭中,父母长期否定和打击孩子,甚至采取暴力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自卑感。

孩子会不断放低自尊,去从父母那里换取一点安全感。

小心翼翼地讨好父母,伪装成听话乖顺的模样,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意志。

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会自我评价过低,陷入自卑中难以自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一位咨询师曾遇到过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在学校经常被人霸凌。

后来,咨询师才知道病根出在孩子的父母身上:

孩子的父母一直奉行棍棒教育,经常打骂孩子。

孩子跟别人起冲突了,父母也是二话不说先揍自家孩子一顿。

久而久之,孩子逐渐认定:别人打他,一定是因为自己有错,自己活该被打,默默挨打就是自己跟别人相处的方式。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到了外面只会任人鱼肉。

一个10岁的男孩,他的父亲对他要求严格,稍有不满就动手打他。

男孩变得越来越沉默,他害怕回家,害怕面对父亲。

在学校,他成了被霸凌的对象,因为他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他习惯了忍受。

一个13岁的女孩,母亲经常嘲笑她的外貌,讽刺她的成绩。

女孩变得越来越内向自卑,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在学校,她成了被霸凌的对象,因为她没有自信,觉得自己不值得被尊重。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家会伤人

这个世界有许多孩子,就生活在伤人的家里。

对很多孩子来说,真正的霸凌者不是别人,而是父母。

被父母欺负的孩子,更容易被别人欺负。而被父母信任,爱护的孩子,任何人都不敢欺负。

一定要允许孩子顶嘴,甚至制造机会让他顶嘴,给予他们挑战权威的机会。

他在你面前不敢还嘴,你骂他的时候他不敢吭声,你打他的时候他不敢动。他走出家门,也会是唯唯诺诺的样子,被人欺负不敢还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教育学家张锦庭说:父母要实施“民主型教育”,和孩子进行平等对话。

不要滥用父母的权威,民主地对待孩子,被平等对待的孩子,往往充满自信、积极乐观。

作家汪曾祺曾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一书中写道:

“我觉得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在家中,女儿都昵称他为“老头儿”,他从不生气,反倒开怀大笑。

在女儿汪朝眼里,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慈父,从不对孩子们发脾气,和孩子完全平等。

女儿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心中有多少不快,都会第一时间与父亲分享。

孩子愿意投入父母怀抱,亲切地打闹、互怼、调侃,这是父母教育成功的体现。

孩子行为和语言从不会骗人,他们有多爱你,就会有多愿意靠近你。

父母想要得到这种爱的回应,就要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跟孩子平等交流沟通。

作为父母,让孩子怕你不是本事,让孩子爱你才是。

教育学家刘墉的孩子刘轩,中学时代极度叛逆,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一度将考过零分的赛车手舒马赫当成自己的偶像。

面对叛逆的儿子,刘墉没有用暴力镇压他,而是和儿子约定:如果他能在答满试卷的情况下考零分,就再也不干涉他的学业。

一开始,儿子很高兴,觉得只要瞎蒙就行了。

直到后来他才发现,考零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知道所有题目的正确答案才可以。

这一刻,儿子才终于明白了爸爸的苦心,不再与他针锋相对。

后来,儿子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哈佛大学。

看到儿子的成长,刘墉很是感慨:

“父母最忌讳的,就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简单、粗暴地贬低孩子。

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战友,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和孩子站到一边。”

孩子需要的是平视教育,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霸权教育。

父母愿意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交流,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他自然也就乐意接受父母的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博主王人平说:

“靠对孩子的接纳、尊重和信任,赢得孩子对自己的尊敬和追随,还是靠权威、羞辱,甚至暴力赢了孩子,让孩子屈服和听从?

父母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和教育方式,会构建不同的亲子关系,养育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父母的责任是给孩子力量和托举,成为孩子最值得信任的人,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对孩子最智慧的教育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点个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