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朱元璋驾崩,年仅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

结果,朱允炆屁股还没坐热,就发现爷爷给自己留下了一个老大难的难题,大明王朝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遍布着手握武装的藩王们。

如果这些藩王一致对外还好,可万一他们哪天想起自己身上还留着太祖皇帝的血液,想过一把皇帝的瘾,这可怎么办?

在死党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炆决定削藩,而且专挑软柿子捏,实力最弱的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先后被贬为庶人,有的被流放、有的被逼死。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就是傻瓜也看出来朱允炆接下来该拿谁开刀了。

眼下摆在朱棣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造反,要么被他的侄子干掉,在装疯卖傻一段时间后,朱棣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

1399年8月,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靖难,这场持续三年之久的“靖难之役”,最后以朱棣的登基、朱允炆的下落不明而告终。

朱棣以区区藩王之力,最后战胜了实力数倍于自己的中央军,他凭什么获胜?又或者是,朱允炆为什么会失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允炆的仁义

其实,从小在深宫中长大的朱允炆,虽然获得了法统上的皇位继承权,但不管从个人才能、还是执政经验上,他跟朱棣都不在一个段位上。

藩王势力过强,对皇权迟早是一个威胁,朱允炆的削藩没有错,他错的是削藩的方式。

其实,关于如何削藩,汉武帝已经做了一个好榜样,那就是推恩令,鼓励藩王生儿子,藩王的儿子们越多,留在藩王手中的封地和势力就越小,对朝廷的威胁也就越小。

照这个方法,朱允炆只要加强监督、耐心地等下去就行,反正他比这些叔叔们都要年轻嘛,可心急的朱允炆,听信了黄子澄的建议,偏抛弃这一温和的方式不用,硬要强行削藩。

导致的结果就是,朱允炆得罪光了实力不强和实力中等的藩王,逼急了实力最强的藩王。通过削藩和历经三年的靖难之役,朱允炆亲身给我们展示了怎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允炆是个仁慈的君主,他的性格特点,说好听点,是“宽厚仁慈”,说难听点,就是“拎不清”。

1399年6月24日,是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礼制,朱棣应该亲自到南京祭拜,然而,当时朱允炆的削藩已经闹得人尽皆知,朱棣担心皇帝会对自己下手,所以,只派了三个儿子作为代表前去。

兵部尚书齐泰、魏国公徐辉祖力劝朱允炆:务必要把这三人留在南京为质,以防燕王作乱。

可朱允炆思来想去,一方面不忍心软禁自己的堂兄弟,另一方面还想继续麻痹朱棣,所以在犹犹豫豫中,朱高炽三兄弟被放走了。

朱棣本来对造反还有点后怕,这下见三个儿子平安归来,彻底没了后顾之忧,一家人都到齐了,那就反吧。

后来,朱棣的三个儿子在靖难之役中大放光彩,打了不少胜仗,朱允炆只能顿足捶胸、悔不听徐辉祖之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的才能

而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曾数次身陷险境,但都因朱允炆的一道奇怪命令,化险为夷,以致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大将出征前,朱允炆给将士们训话,交代最多的就是一句:“毋使朕背负弑叔之名”,也就是说,你们打仗可以,可千万不要让我背负杀害叔叔的罪名啊!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战场上刀枪无眼,杀人极其容易,可不能伤及对方主帅,这仗还怎么打?将士们还敢使出十二分的力气,跟对方拼命吗?

带着这样一个“紧箍咒”,朱棣哪怕只身闯入南军大营,都没人敢动他分毫。

藳城之战,朱棣的燕军死伤殆尽,而一直坚守在前线的朱棣竟毫发无损。东昌之战,朱棣身为主帅,甚至敢单骑殿后。

是朱棣真的不怕吗?不是!朱棣的底气,都是侄子朱允炆给的。

翻开中国古代史,藩王造反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像朱允炆这么“仁慈”的,还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朱允炆既想成功削藩、又不想背负恶名,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这种”贪念“一起,就注定他的下场好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