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胡建波博士在2024年毕业典礼致辞

各位毕业生,家长们、老师们,尊敬的刘瑾校长、各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大家上午好!(掌声)

欢迎参加西安欧亚学院2024届毕业典礼。感谢各位家长和嘉宾的光临,你们的到来让这个庆典更加温情,更具仪式感。

首先,我要向在座的毕业生表达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顺利毕业(掌声)。其次,感谢欧亚所有教职员工、合作企业的朋友们,欧亚学子每一天的成长与收获,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我的演讲之前,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大家都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现在的你,能够有机会给刚刚进入欧亚的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你们会想到什么?

不瞒大家,我读大学的时候经历过一些痛苦,最大的问题就是感到自己不被周围的人理解。如果要我跟2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我会告诉他:“不要难过,由于自命不凡和特立独行,你被社会毒打的日子还在后面(笑声),但这种品格也会成就你的未来。”

大家看,这就是我与过去和解的方式。人生六十,总要学会一点安慰自己的方法。

时间过得真快,明年就是欧亚学院30岁的生日了。届时,我们会做一系列的庆祝活动。欢迎在座的同学们以校友的身份回来,看看经历过“社会修理”的你们,还能给刚入校的自己说些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欧亚毕业典礼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欧亚毕业典礼现场

为情感教育正名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将完整的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情感和实践。认知或者知识,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到大学的是知识,考的是知识,考完之后,忘的也是知识。学习过程中,实践相比知识留给大家的印象应该更深刻。把“情感”作为三大教育目标之一,估计大家没有听说过。我学习过布鲁姆法则,讲实话,也没有认真留意这一点。

6月14号,加州州立大学教授、西安翻译学院特聘教授童明先生在我校图书馆做讲座时提到,美学的(aesthetics)词源本意是感知,“美学”翻译为“感知学”似乎更符合原意。

演讲结束以后,我就请教童教授:“国内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其中的美育,以往的解释就是培养审美能力,按照您的解释,美育应该是感知教育的意思,或者按照布鲁姆的理论,美育就是情感教育。”

他说:“在理论界关于这个定义应该还有争议,但是您作为教育管理者提出美育是情感教育,我赞同这个解读。情感教育就是培养同学们的感知力,包括丰富情感、敏锐美感、缥缈灵感、共情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科学家、艺术家、工匠都知道,创造需要强烈的直觉和灵感,最后开悟,获得新知。我们接触的风景、建筑、音乐、绘画、设计、文学,都是情感教育的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在欧亚无处不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在欧亚无处不在

万有引力定律出自被苹果砸中的牛顿,蒸汽机来源于被蒸汽顶开的壶盖。这些堪称神奇的创举,都是因为先被感知,被相信,然后付诸实践,不断完善,被人看见,这就是美学、美育的逻辑。

本月初,学校迎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结束时,一位专家对我说:“我今天有一点顿悟,似乎明白了欧亚为什么如此重视校园环境的塑造,为什么欧亚的人个个从容自信。美好环境不仅是教育的手段,激发人的动机和态度,也是教育的目的,人与环境共荣共生。”

是的,正是在欧亚美与自由的环境下,大家会放松身心,从感觉出发,共情他人的感受,形成自己的感悟与判断,不断实践,一步步走向自信从容。

童教授强调,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并不对立。杨东平教授认为,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知识教育,而是情感教育。鉴于我们国家当前的教育现状,我赞同东平教授的观点,教育界很多人士远远低估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也误读了美育的内涵,所以我们需要为情感教育正名。

我们常常听到“诗歌,音乐,绘画有什么用?”这样的诘问,童教授前面的话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归纳一句话,从感知出发,到感悟结束。正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旅行中兄弟相认

我近期读书最大的收获,来自“欧亚回声学者”杨无锐博士的作品《亚特兰蒂斯的水手》。与其说收获,不如说找到了共鸣与知音。

他在文中写道,苏格拉底与朋友关于“什么是正义”争执不下,原因是朋友们认为人不可能管住自己的欲望,欲望远比“正义”真实、有力。因此,正义只能是强者、弱者相互斗争时的工具和谎言。苏格拉底见无法说服他们,就选择带领朋友们展开了一场精神巡游。

苏格拉底先带着朋友们一路上行,参观了“好城邦”,见识到好的城邦就是“各司其职”的有秩序的城邦。随后,又一路下行,见识好城邦如何变成坏城邦。

坏城邦就是失序的城邦,是利爪戳瞎眼睛,欲望践踏理智的城邦。坏城邦的人意识不到灵魂除了欲望还有别的可能,他们相信城邦只有一种人,无论强者弱者,都是为欲望驱动的人。如果城邦只有这一种人,那无所谓各司其职。

旅途结束,苏格拉底和朋友们达成共识:“各司其职”的前提是要承认城邦中人的“千姿百态”和“与众不同”。仅仅依照铁匠铺的秩序建造城邦,或者仅仅依照军营的原则建造城邦,那非但不是有序,而且是极端失序。城邦,是要容纳所有这些小秩序,在多元的小秩序中形成整全的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欧亚毕业影像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欧亚毕业影像展

欧亚设计博物馆馆长党晟先生在2015年提出欧亚校训时,首先用的是拉丁文(Pluralitas in unitatem),直译就是“统一中的多样性”。对应的中文是“和而不同”。

一所真正意义的好大学,不就是应该为众多“有趣灵魂”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有序城邦吗?老师认真教书、学生努力学习、管理者做好规划与支持,真正各司其职。不是学校采用行政考评手段,集中各种力量提升自己的声望;不是教师用讲课来替代学生的学习;也不是打着学生个性发展的旗号,借用一波波科技浪潮,质疑学校存在的价值,否定师生面对面的相互学习与情感交流。

下面我想与同学们分享一段《理想国》里“洞穴之喻”的故事:

如果他又下到洞中,再坐回他原来的位置,由于突然离开阳光而进入洞穴,他的眼睛难道不会因为黑暗而什么也看不见吗……那么他难道不会招来讥笑吗?那些洞穴中的囚徒难道不会说,他上去走了一趟以后,就把眼睛弄坏了,因此连产生上去的念头都不值得吗?

很多来访者问我,为什么欧亚有不一样的气质和光芒?我讲了很多,但总是感觉词不达意,读了杨无锐老师的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欧亚是一个旅行者,我们相信在旅途中拓展视野,才可以避免争论,在旅行中见识过好的,才能认出坏的。我们还是走出洞穴的采光者,虽然常常被洞穴中人讥笑,但是我们通过采光而认识自己。一个不认识自己的人,被欲望驱动的人,总会发现敌人,而与智慧无缘;一个认识自己的人,拥有有趣灵魂者,在旅途中不断与兄弟相认,得到灵感。

做平凡世界里的一束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业生与胡建波教授合影

这些年来,我在毕业典礼中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同学们的选择是欧亚存在的理由”。我也问过很多老师和同学,为什么会选择欧亚?有人喜欢欧亚舒适的校园环境,这里的人性化细节让人感到被尊重,也有人说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和目标感。我当然也清楚,欧亚现在距离一所传统意义的好大学还相去甚远。在座各位对学校还有更大的期待,希望我们办成一流大学。

让我们看看胖东来的案例。在传统的商超零售行业,一个本地化的超市,每年利润不到一个亿,胖东来的事业称不上宏大。它的创始人于东来先生就是一位普通人,没有读过大学,也没有大企业的工作经历,他把本地社会视为自己的主场,关注提升周围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员工福祉,也为供应商企业创造价值。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引来无数同行争相学习,堪称奇观。

胖东来的愿景不是成为世界500强,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成就阳光个性的生命”。于东来不仅说到,而且做到。他有意控制胖东来的规模,数十年如一日把其建成好城邦。他有敏锐的商业直觉,但不被贪欲所驱动,坚持做自己。他是一个走出洞穴的人,看见光,传播光。

这不就是欧亚过去20多年所走的旅程吗,这不就是欧亚旅途中不断相认的兄弟吗?无非,作为一所学校,我们的任务更艰巨,道路更漫长。建设一流大学的道路上人满为患,努力做自己,服务好本校师生、本地社会的大学寥若晨星。所以我们选择做平凡世界的一束光,为周围的普通人做好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建波教授为毕业生签名留念

“不要怕,定定心,我们已经在更好的路上,发展你的力量吧。”这是但丁《神曲》中的一段诗歌,也是我对你们的临别寄语。谢谢你们,同学们,再见!(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