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到观赏美人眼的时节,

杜阮上巷村无疑是汇集了

一双双、一对对无数美人眼睛的

好看之地、最佳观察景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的,在枝繁叶茂的树里,闪烁着一双双春水盈盈的眼睛,晶莹剔透,纯洁无瑕;在碧绿叶间,那些千姿百态的眼睛,柔情万种,爱意盈眸,透视心底;还有在高大而幽深的枝叶中,那些会说话的眼睛,美目流盼,黑白分明,剪断秋水。美人眼,看不够,藏着人间世事的情爱,藏着缠绵,藏着千般风情和万般爱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美人眼,美其名为凤眼果,学名为苹婆,当地人称为勤婆,又叫七姐果,梧桐科常绿乔木,叶长椭圆形;初夏开花,无花冠,花萼粉红色,圆锥花序;果实分为四五个分果,外面暗红色,内面漆黑色。据称,苹婆原产于中国、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在中国广东以南常植栽为庭院树。“苹婆”相传由唐代三藏法师即唐三藏从西域传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巷村种植凤眼果已有百多年历史,该村村民说,是他们的爷爷的爷爷从南洋带回家乡种植的,也有人说是佛教传承人将其种子带到广东的产物。而今上巷村有百余棵苹婆树,多为庭院种植。每年夏天,是苹婆的收获季节,每棵有十来斤或数十斤不等,多者上百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苹婆的命名,最喜欢还是名为凤眼果,凤眼二字凸显了中国人对美女最传神的赞美,令人想到《诗经·风篇·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中描写一位高大修长的美女,出身于富贵人家,而她的修养、容貌、归属、品性堪称古代女性的典范,就容貌而言,诗中从其手指、肤色、颈部、牙齿、前额、眉毛、眼睛等方面,通过一个个特写镜头和以物象的比喻,刻画千古美人的形象,尤其是描写心灵之窗,可谓点睛之笔,美目传情,神态毕现,成为题咏美人的“千古之祖”,使之流芳百世,精彩绝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凤眼果的命名展示了美人现世,常与今人为伴。我每每看到凤眼果,让我联想到法国电影《佐罗》,这位行侠仗义、扬善惩恶的侠客,他的蒙面黑侠形象,戴着眼罩的那双眼睛,恰似成熟裂开的凤眼果,眼睛中射出正义的光芒,他主持公道,锄强扶弱,解救劳苦大众,追求真理与自由。每当危难时,佐罗就会突然降临,完成拯救使命后,他用利剑划出“Z”的标记,佐罗的名字在南美洲民间广为流传,而那黑色眼罩成为正义的符号与侠客化身的标识,深深地刻画在我的脑海里。一直以来,人们对美人的赞美,几乎都属于女性专有。而我以为,美人者,应包含正义、善良与美貌或英俊的特质。美人之眼,不分性别,男女皆可为美人。美人之眼,就是正义之眼,善良之眼,智慧之眼,美貌之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艺爱好者到上巷村采风。

望着采摘下来的红色果荚和里面的黑色果实,上巷人把凤眼果变成一道道美味佳肴,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膳食厨艺,用凤眼果煲汤、煲粥,一盆颇具特色的凤眼果糍,亦引来食客们的连声称好。凤眼果口感软而粉,味甘香,食之不滞胀,没有栗子的甜味,以独特的风味昭示食客,其味之美融进在人们的食欲和味蕾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盛夏里,有一天,我准备制作一道美食。我用刀划开凤眼果果壳,洗净后放入清水将其煮沸,几分钟后,凤眼果膨胀爆开,坚硬的果壳很容易剥离。我发现,凤眼果起码有四层保护衣。首层包衣为黑色,较薄,易剥离。第二层也是黑色,较厚,有韧性,是种子的主要保护层。而第三层较薄,呈浅褐色,与第三层紧密包裹,剥开时常常与第二层会同时剥离。至第四层是灰白色并有弹性,专为从树上掉下来起到缓冲作用,减少其重力加速度摔坏的可能性,这一层较厚,可食。煮熟后此层保护衣变为黄色。凤眼果吸水受热后膨胀,比原来的个体还要大。四层保护层,可见为其生存繁衍做好足够的保护措施,是植物界中生存意识较强的表现,其物种自身保护有了坚固的外壳,得以延续物种的生生不息。令人感叹其生命活力和生存储备能力。

从观赏凤眼果到食用讲究的色、香、味、形,又从其种子的自身保护到延续物种的生存,再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不但让人感受到物质中的色彩之美,味道之美,形态之美,视觉之美,更感受到生命之美,活力之美,智慧之美,思想之美,让其美美与共,相得益彰。凤眼果,美的眼睛,美的天地,美的世界。你看到什么,世界就是什么。若不是你想要的东西,经过不懈的努力,就会朝着美好的方向迈进,必将得到你想要东西。凤眼果,美人眼里果然非比寻常,不同一般。

在完成写作此文前,当初写下题目为:凝望双双美人眼。初时认为凝望是饱含深情和沉思之意,是我独自抒发的情意。后来一想,还是用对望更为准确贴切,我看美人,美人也在看我,是互动的,相互交流的,赏心悦目的。一个对望,活色生香,一条上巷村的无数凤眼果,成双成对望过来了,顾盼不闲了,目光四射了,美目流盼了。这段小小插曲,特别告知各位看客,趁着凤眼果开眼之时,赶上相睇良机,是你看上美人,抑或美人看上你?那就是天知地知和自知了。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作者:张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