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后,他立刻向周恩来详细汇报了与对方见面的每一个细节,并综合归纳道:

这个人绝对不能再次被委以重任,未来他有很大概率会选择背叛,我们得格外小心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听取了陈赓的建议,决定不给予那个人重要的职务。事实证明,陈赓的预见是准确的,四年后,情况果然如他所料。

这个人最初背离了我们党的信仰,摇身一变成为了人人唾弃的国民党特务。更为严重的是,他后来竟然背叛了整个民族,成为了声名狼藉的大汉奸,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那么,这位下属究竟是谁呢?陈赓为何会断定他有叛变的嫌疑?在他叛变之后,又做了哪些恶劣的行径?最后,他又落得了一个怎样的下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可重用】

这位名叫李士群的人,1905年在浙江降生。他从小就没了父亲,家里的条件差得离谱。尽管如此,他母亲还是不顾一切地筹措资金,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进私塾学习。

李士群并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在学业上表现一直相当出色,成绩优异,最终成功考入了当时的知名学府——上海大学。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他的努力和才华,更是对母亲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上海大学,这所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学府,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的结晶,被誉为革命的摇篮。在这里,曾经汇聚了众多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如邓中夏、瞿秋白、陈望道等,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这所大学注入了丰富的学术氛围和革命精神。如今,上海大学依然秉持着这一优良传统,不断培养出优秀的学子,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着力量。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李士群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表现也称得上是可圈可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四一二事变发生后,地下党组织为了进一步提升他的能力和技能,特意安排他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进行深造学习。随后,他又被选拔到苏联的特种警察学校,接受了更为专业和特殊的训练。这样的安排旨在使他更好地适应当时复杂多变的形势,为党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李士群在学业有成后,很快就被地下党组织安排前往上海执行任务。抵达上海后,周恩来作为中央特科的负责人,特别指派了当时的情报组组长陈赓前来与他进行秘密联络。

陈赓接到任务后,立刻前往李士群租住的公寓。他迅速向李士群详细说明了工作要求和细节,并和他亲切地聊了一会儿。之后,陈赓因为还有其他事情要处理,便匆匆告别了李士群,离开了公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中央特科之后,陈赓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周恩来,他迫不及待地向周恩来报告了情况,详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李士群日后有很大的几率会选择背叛,因此,我们必须慎重考虑是否应该重用他,以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麻烦。在用人之际,我们不能轻易被表面所迷惑,要深入了解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和性格特征,以避免被其潜在的背叛行为所伤害。所以,我建议我们在对待李士群这类人物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决策,以免给组织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周恩来虽然并没有与李士群私下里建立过直接的联系,但他对此人还是有所了解的。他觉得李士群在业务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表现还算不错,因此一直有心想要对他进行培养和提拔。

李士群能有机会进入苏联特种警察学校接受培训,实际上是周恩来先生的安排。因此,当他听完陈赓的汇报后,心里感到十分疑惑,他反过头来问陈赓:

你们之间只是匆匆一瞥,未曾有过深入交往,为何你会如此笃定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赓向周恩来详细地阐述道:

我们特科的干部,平日里为了保持低调,在人前总是注重衣着和饮食的得体与精致。然而,在私下里,他们却能在简陋的住所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丝毫不受环境简陋的影响。他们深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并非来自外在的华丽与奢华,而是源于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然而,李士群却与众不同。当我踏入他的家中,我注意到他家里的摆设都异常精致且讲究,这无疑表明他是一个极其注重生活品质的人。这样的人,在我看来,恐怕难以承受革命的艰辛和困苦。一旦受到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很有可能会选择反叛,背离我们的事业。”

听完陈赓的讲述,周恩来心中依然有些疑虑,他笑着对陈赓说:“咱们不能因为一个家的摆设就断定他不能吃苦吧?这样是不是有点太草率了呢?”

陈赓随后解释道:“仅凭这些信息,我们做出的判断可能有些片面,因此我特意询问了他在苏联时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没想到,李士群竟然开始抱怨起来,他直接对陈赓说,在苏联的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艰难了,组织上给的生活费简直不够用,实在太低了。

我平时总是感觉饿得慌,肚子从来都填不饱。为了能让生活过得稍微好点,我不得不在上课的空闲时间里跑到工厂去做点零工,挣点外快补贴家用。一提到这事儿,陈赓就气得不行,他觉得这太不公平了。

他最后又对我进行了一番“指导”,强调组织一定要先保障好大家的基本生活,否则,如果大家的生计都得不到保障,那谁还会有心思去投身于革命事业呢?

这难道不是革命者常有的经历吗?想想看,我们国内的条件其实比苏联还要艰苦一些。如果他在苏联都受不了,那在我们国内又怎么能坚持下去呢?这些困难和挑战,对于我们真正的革命者来说,应该是能够克服的,不是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到这番话,周恩来内心已经信了七八分。陈赓的话让他不禁回想起不久之前,那位刚刚背离了革命道路的贺治华。这使他更加确信了事情的严重性。

贺治华确实是个挺有能力的人,她和邓颖超等人还结拜成了好姐妹,一起被称作中央妇委的“八姐妹”。不过,她有个挺明显的毛病,那就是特别喜欢追求虚荣和享受。组织给她的生活费,根本就不够她日常开销的,这点让人挺头疼的。

在得知国民党开出高达3000美元的赏金,意图抓捕中央组织局主任罗亦农的消息后,她终究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最终选择了背叛,将罗亦农的行踪透露了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血的教训让周恩来对于陈赓的分析保持了一种审慎的态度,但出于对人才充分信任的原则,周恩来并不想轻易在思想上给一位同志贴上“不合格”的标签。因此,他进一步追问陈赓,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情况。

你有没有注意到,除了总是追求享乐,不愿面对困难,其实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呢?这些问题可能更细微,但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陈赓立刻回答道:

他确实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他提到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都未能成功,这让他觉得革命要想取得胜利似乎非常艰难。他还进一步询问,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党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计划和打算。从这些提问中,我能感受到他对于革命的未来并不是那么充满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完叙述,周恩来的脸色瞬间凝重起来。他深知,在我们革命力量尚未壮大的现阶段,坚定的信心简直比黄金还要珍贵。这份信心是我们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支撑,因此绝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有些人可能更倾向于追求眼前的享乐,但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对革命抱有坚定的信心。如果他们深信革命的目标和理念,那么这种享乐也可以转化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反之,即使一个人现在表现得再忠诚无比,一旦革命遇到挫折或陷入低潮,他也很可能会动摇自己的立场和信念。因此,真正的忠诚和动力,并不仅仅取决于一个人当前的态度,更在于他是否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能够在困难面前保持清醒和坚定。

在听完陈赓的详细汇报后,周恩来深思熟虑,决定不给予李士群关键职务。相反,他让李士群以《蜀闻》通讯社记者的身份,在周边活动,主要负责广泛收集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尤其是那些可能对我党工作产生积极影响的消息。这样的安排既充分利用了李士群的能力,又避免了可能带来的风险。

尽管如此,李士群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还是不幸被公共租界巡捕房逮捕了。这一事件,也成为了他日后选择叛变革命的导火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