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据6月21日“文旅北京”消息,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关于提升暑期旅游景区基本服务质量 践行文明旅游的倡议》。倡议中提到:为持续提升旅游景区基本服务,除故宫、国博等旅游景区和对外开放单位外,全市旅游景区已全面取消预约要求。

但记者查阅发现,目前像是中国考古博物馆、电影博物馆等热门博物馆场所仍需预约,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等场所也需要提前预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观天安门城楼需要预约。

针对预约难、黄牛票、隐私问题,多方呼吁取消预约

预约旅游,从广义上来看,是指游客提前通过门票预订、预约等形式提前向景区报名,有效避免名额有限等问题的旅游方式。

早在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抓紧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通过“预约旅游”,让游客能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由行变得更方便。

2019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提出“鼓励景区尤其是资源脆弱型景区推行门票预约,推动景区提质扩容”的方向,并提出“到2022年,5A级国有景区将全面实行门票预约制度”。

2020年11月,《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制定出台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指南和相关要求,明确在线预约预订、分时段预约游览、流量监测监控、科学引导分流、非接触式服务、智能导游导览等建设规范,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国有旅游景区应于2021年底前全部提供在线预约预订服务”。

对景区而言,预约旅游可以满足景区安全管理、精细运营等多元需求;另一方面,也提升消费者的行程确定性,避免游客白跑一趟。

但由于预约制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近年来,预约难、黄牛票、隐私问题等也让“取消预约”的呼吁多次登上热搜。不少人认为,预约常态化不应一刀切,应因地制宜、灵活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23日,游客在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参观游览。 新华社发

多地取消预约制度,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参观需求

针对预约难等问题,2023年7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暑期旅游景区开放管理水平的通知》。通知称要推动旅游景区及时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优化预约措施,实施科学管理,不搞“一刀切”,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最大限度满足广大游客参观游览需求。

据此前报道,2024年1月22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曾表示,北京市推动95%景区取消预约,不断扩大博物馆延时开放范围,大力整治票务“黄牛”乱象。

除北京市外,近两年多地也陆续取消了预约参观机制度。

6月7日,苏州市文广旅局就曾发布消息称,即日起除部分重点景区和博物馆外苏州全市其他A级景区文化场馆、宗教活动场所取消实名预约。

消息称,除苏州博物馆本馆(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204号)仍保留实名制预约外,苏州全市其他文化场馆一律取消预约,观众经安检后有序入馆参观。法定节假日和平时客流高峰期间,场馆将根据客流量进行现场引导。

据介绍,苏州全市A级景区、宗教活动场所,除保留实名预约购票的7个景区(拙政园、留园、虎丘、狮子林、周庄古镇、同里古镇、苏州乐园)外,一律取消实名预约。未列入清单目录的景区景点线下人工售票、线上或现场扫码购票等环节不再要求游客提供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9月份以来,国内还有多个省市的博物馆陆续取消了预约参观机制。浙江美术馆微信公众号个人预约系统2023年9月12日起关闭,取消线上个人预约服务,观众可携带有效身份证件经核验后入馆参观;2023年9月29日起,湖北全省大部分博物馆取消预约参观机制。

2023年12月29日起,河南省内除32家博物馆保留个人预约外,其他博物馆全部取消个人预约;自2024年元旦假期开始,除部分热门博物馆外,洛阳大部分博物馆取消个人预约参观机制,市民、游客只需要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入馆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