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申剑

亿角鲸N.O.C.创始人、中国首次民间南极科考成员、中国珊瑚保护联盟副秘书长、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国际中心蓝碳研究院副院长、F.A.C.E.逐冰计划科学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成员、中国极地青年科学家协会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穿过粼粼水波,游向深邃的海底世界。

澄澈而湛蓝的波涛下,有人把眼睛献给大海,

而他把整个自己投入大海。

2011年开始潜水的申剑,在海底拍摄了不少美丽的珊瑚礁,但短短两年时间,他故地重游时却发现曾经的斑斓已是荒芜一片,了无生气,除去珊瑚的白色骨骸,还有一些海洋垃圾。那时候的他突然意识到,书本里、专家嘴里“以现在发展的速度,可能50年的时间珊瑚礁就会灭亡”的言论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残酷的现实指向。亲历这样的冲击后,他慢慢萌发了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做些什么的想法,于是他创办了“亿角鲸”,试图用自己和团队的力量去为海洋做些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心:行动者的使命感

谈起自己选择保护海洋、创建公益组织“亿角鲸”的初衷,申剑自然地谈起去拍摄“冰川融化”主题短片时的经历。当地人的豁达与认可让他心中燃起了行动的火苗,“当地人觉得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行动者,大家都在行动着,肯定是能呼吁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问题”。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身上有着使命感,于是回国后就开始行动起来。这些年,“亿角鲸”作为民间海洋保护组织,不断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投入到海洋保护之中。他们到海底种植珊瑚,帮助海洋生态的恢复;用从全国各地回收的23万个塑料瓶制作钢琴,请音乐家在海边弹奏;开展了海滩清理计划、微塑料采样工作等一系列活动,并参与了中国首次民间南极科考项目……在申剑的讲述中,不难窥见他理性与感性交织的褶皱。“我们会发现其实很多公益人、公益组织都在贩卖一种希望。”这是一种让人相信“会变好”的希望,只是他也明白,这种希望很难落到具体的人身上。于是,他把目光放到整个海洋保护的大背景,带着“亿角鲸”耕耘不同的领域。“除去社会倡导的知识科普,我们 70% 以上的工作时间都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因为参与了科研的工作,你才有可能去做好一个 NGO 的本分,才能在和公众沟通的时候是客观、公正且专业的,而且我们也觉得要改变海洋现状还是得依靠科学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注:人与自然的共生

“海是打鱼人的生活场所,它是不断摇曳着的田地,在敏感的湛蓝的软土上,呈现的不是稻穗和麦子,而是白色的不定型的浪花。”谈及航行时是海上实验室,靠岸时又是移动科普教育基地的“Enterprise 7/10号,”不免让人好奇,在靠岸向渔民们传递相关知识时是否会碰壁。申剑告诉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觉得渔民没有环保意识,其实有很多渔民是有很强烈的环保意识的,但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会知道所谓的塑料垃圾无法降解,但对渔民来说,你不能要求他知道这么多或了解这么多,因为他可能每天都在海上,是很难有这种意识的。”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矛盾之处,渔民身上的质朴与纯粹让他变得更耐心起来,不责怪还试着站在渔民的角度看问题。“你要知道全球有将近1/3的人是依赖海洋生活的。他们的衣食住行是来自海洋的,他们是依赖它(海洋)的,所以我们在做这个(海洋宣传、倡导或是实践)的过程中,要去设想那些渔民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听罢,让人开始意识到倾听和解决渔民的问题,也是海洋保护工作的一部分,如此才能对症下药,迎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思索:宏大的命题与微小的我

申剑总强调自己很难帮助到个别的人,但他的目光又总是聚焦在鲜活的个体上,思考他们与海洋的关联。“海洋保护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不论是渔民,还是城市中的上班族,他们都很难卸下个人的生活压力,转而一头扎进保护海洋的一腔热血中。偶有“关我屁事”的回应,申剑也不觉沮丧,反而还感谢他们的真诚。“因为这样的话,我才知道有哪些东西是做得还不够的,才能去总结问题。而且对于每个公益组织的人来说,真正的落差是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没办法成正比。”尽管如此,依旧有无数普通人如申剑一般因为热爱海洋而坚持,也有无数人因为他们的讲述而感动,并想加入到保护海洋的队伍中去。这些正向的循环又像一个坚实的推手,让申剑和团队中的小伙伴有更明晰的思路、更大的动力去做保护海洋的种种。

大海潮起潮落,若生命也是一种大海,它远比真正的大海更变幻莫测。在波涛汹涌的生命经验里,申剑专注着那一抹海蓝,从人到海,不带修饰,徐徐道来,缓缓向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Q.“亿角鲸”2024年的主题是“探寻生命起源”,在你看来,探寻生命起源的必要性是什么?

A.我觉得它的必要性是得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因为生命的起源是海洋,海洋就像羊水一样孕育了很多生命,我们要像保护母亲一样去保护海洋。

Q.你觉得海洋保护在我们当下的环境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最具挑战性的又是什么?

A.最重要的是理解,对整个行业的理解,对整个环境公益的理解。

最具挑战性的是“化缘”,因为做的很多事情需要很大投入。

Q.2024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新深度唤醒”(Awaken New Depths),你觉得这个“新”可以体现在哪些地方?

A.“新深度唤醒”,我理解为是一种重新认知。我发现疫情那段时间让很多人开始敬畏大自然。经过疫情的洗礼后,我们需要重新去想一想,经历这么多之后,我们是不是要用一个新的视角去衡量人与海洋、与自然之间平衡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Q.围绕着这个主题,“亿角鲸”将在世界海洋日开展什么主题活动?

A.今年的海洋日我们会在静安嘉里中心有一场为期十天的“深蓝有光”艺术展。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深海的、带着光的神奇物种,也可以在现场通过艺术展的方式,看到一些好玩的公共艺术。通过这些美的东西,或许可以感受到我们所传递的信息,看到艺术展背后深藏的意义。

Q.当一片海域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污染,对于这样的情况,你怎么看待海域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A.首先我是非常支持海域合理的商业开发的,因为只有在合理的商业开发后才有可能更好地去做监管,而所有的监管又是需要人力、物力投入的。对于大家在旅游时抛撒垃圾的行为,我觉得还需要时间来改变,通过不断的知识教育、行为规范,来让我们内心对这种行为筑起一道防线,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策划&执行/苏琦

采访&撰文/Charlie

图片/均由被采访者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