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人生 弦歌不辍

——读齐邦媛《巨流河》

唐小瑭

几年前读《巨流河》,为书中那些兵荒马乱中的流亡故事心绪难平,更被作者齐邦媛打动,这位台湾文学和教育界的前辈身上,有一种让我仰望、又迷恋到错不开眼的光辉。

2024年3月28日,齐邦媛去世,享年100岁。我再次捧读《巨流河》,再次被其间浓郁的悲伤、充沛的情感深深震撼。

《巨流河》是齐邦媛的自传体回忆录,以11个章节25万字的篇幅,回顾了她从东北流亡到北平、南京、重庆,在乐山读完大学,又从大陆流亡到台湾的颠沛曲折生涯,以及在台湾奋斗、拼搏,见证一代“移民”在台湾落地生根的艰辛历程。前5个章节在大陆,战火纷飞、家国破碎,后6个章节在台湾,由惊魂甫定、迷茫失措到功成名就,用齐先生自己的话说,“献身于栖息之地台湾,似是再世为人,却是稳定真实的六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先生成长的那个时代,是悲伤逆流成河的时代,家国不幸、亲人离散,但《巨流河》的整体笔调却克制、内敛,娓娓道来。罗伟章曾说过,作家“无论遭遇多么严酷的现实,都不要吃惊。写作者需要尽量客观地表达。因为客观才能深刻”。《巨流河》就是客观、深刻地向读者展示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让读者痛她的痛,悲伤她的悲伤。

书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人物是张大飞,东北子弟,父亲在满洲国成立时因协助抗日,被日本人公开浇油漆烧死。张大飞逃入关内,与齐家相识。他是少年齐邦媛生命中的一道光。七七事变后,张大飞加入空军,在胜利前夕殉国。得知张大飞死讯的齐邦媛,内心有着刻骨铭心的哀伤,但文字依然是克制、沉静的:“那两页纸的内容也已经背熟,但是我必须找一个地方,好好地想一想……”“看到桌上那个深绿色的军邮袋时,即使妈妈也难于分辨我脸上流的是泪还是汗。”“这两大包信,放在一起。这一年夏天,我没有力量重看,他的死讯虽然在意料中,但来时仍感意外,因而难于印证现实。”

半个世纪后,齐先生到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看望张大飞,她写道,“我要自己去找那块编号M的碑”,“M号的碑上刻着二十个名字,他的那一栏,简单地写着:张大飞 上尉 辽宁营口人 一九一八年生 一九四五年殉职”,“一个立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男子,以血肉之躯殉国,二十六岁的生命就浓缩到碑上这一行字里了。”——依然是缓慢、沉静的语气,但作者心中的那份悲恸,却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作者写父亲坎坷的一生,写母亲辛劳的一世,写老师流泪快步走出教室……那样深情,却又自持克制。

家国不幸,山河同悲,生长在这样的年月,齐先生何其不幸!然而,在这样的乱世,依然能够在好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遇到孟志荪、朱光潜、吴宓等名师,又何其有幸!少年、青年时期的邦媛瘦弱、胆小、敏感,动不动就哭,她自己也坦然,她是个在哭泣中长大的孩子。而成年后在台湾的她,却能够一步一步成长为可以冷静、镇定地承担、面对一切挫折的“女强人”(这点在她任教科书组主任、编国中国文教科书时可见一般),不再哭泣,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跟她的父母、跟她在人生中遇到的导师该有莫大的关系。

南开中学的张伯苓校长,在全面抗战最艰难的八年中,始终一如既往地坚守并灌输给学生坚定的信念:“中国不亡,有我!”校园里每天都可以看到他在校园里挺胸阔步地行走,看到路旁的学生就过来拍一拍肩、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不饱。那份精神和给予学生的温暖,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作者说,“他说过的话,我们散居世界各地的数万学生都深深记得”。

南开中学的国文老师孟志荪,主编的高中语文,选的都是文学精华,开设的诗选、词选选修课程,更是为学生打开了文学殿堂之大门,也为齐邦媛先生对文学的热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光潜老师的“英诗”课,讲莎士比亚、雪莱、济慈,让“我”真正领阅到了西方诗中的意象,一生受用不尽。当朱老师上课时,教室不再是一间教室,四壁空荡到了庄严的境界,像一些现代的studio(录音棚),心灵回荡,似有音乐从四壁汇流而出,引我们进入神奇世界。

当战事失利,日军有可能进犯四川时,教育部指令武大由嘉定师管区司令部保护,在必要时撤退进入川康边境的“雷马屏峨”彝族自治区,校长王星拱在寒风中讲话:“……绝没有放弃的一天,大家都尽各人的力,教育部命令各校,不到最后一日,弦歌不辍。”好一个“弦歌不辍”!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尚能穿透书页,感动读者,更何况当时当景,身处学校的年轻学生。齐邦媛先生说:“这之后六十年,走过千山万水,‘雷马屏峨’这四个字带着悲壮的声音在我心中不时响起,代表着一种最后的安全。人生没有绝路,任何情况之下,‘弦歌不辍’是我活着的最大依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弦歌不辍,成为了齐先生一辈子坚守的信条。

她毕生从事教育,勤勉躬耕于教坛,有着“永远的齐老师”之称,获得诸多名校的教授殊荣;她编选、翻译、出版文学评论多种, 将西方文学引介到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被人称为“台湾文学的守护天使”。

虽历经磨难、饱受创伤,风雨一生,但齐先生依然拥有一颗至善、至美的温暖之心,这是先生身上,最令人钦敬之处。

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辽河是辽宁的母亲河,辽宁是齐先生的出生地、故乡,一辈子魂牵梦萦之所;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峦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台湾是齐先生后半生成家、立业、奋斗、热爱之地。《巨流河》,从东北的巨流河写起,以台湾的哑口海结束,真实记录中国近百年来波澜壮阔的近代史,把那个时代的巨大悲伤呈现给世人。

据说汹涌海浪冲击到哑口海,声消音灭,然而那些牺牲者的鲜血,流亡者的热泪,不应该被遗忘。《巨流河》是齐邦媛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厚重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

唐小瑭,本名唐明霞,重庆人,现居成都,退役军人,四川省散文学会评论部部长,曾在《青年文摘》《西南商报》《湖南工人报》等报刊发表文章。静看世间百态人生,挚爱红尘风流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不惟读书

作者:唐小瑭(四川省散文学会评论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