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萌萌)“今年以来的全球多地极端天气事件,与厄尔尼诺现象有一定联系。厄尔尼诺对全球变暖、区域或全球气候异常具有显著的放大作用,使得极端天气频次更高、强度更强、影响更广。”6月21日,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王澄海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除了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之外,超强台风、冰雹、沙尘等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率也在增加。“今年夏天出现类似去年极端高温热浪的可能性较大,极端温度超过去年的可能性也较大。”

今年入夏以来,多地出现了极端天气。自6月7日开始至今,中央气象台已连发多天高温预警。过去十余天里,我国中东部地区约一半国土面积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尤其华北、黄淮一带持续出现接近甚至超40℃的酷暑热浪。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南方多地持续出现强降雨,已致多地不同程度受灾。据中央气象台消息,自6月9日以来,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有11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日降雨量突破6月极值。预计在未来十天内,特别是21日至24日和27日至30日,将出现两次较为明显的强降雨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1日在广西梧州市区拍摄的洪峰水位(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图

王澄海表示,虽然厄尔尼诺现象已接近结束,但它的影响有滞后性。像刚过去的春天,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就偏高1.4℃。预计今年夏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仍以偏高为主,今年夏天出现类似去年极端高温热浪的可能性较大,极端温度超过去年的可能性也较大。

这种影响何时能够结束?王澄海解释,目前的气候变化可能会持续30-50年,而我们还没有有效的技术和途径消除这种变化,所以只能减缓灾损和适应这种变化。

据中国气象局的最新预测,今年下半年,全球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王澄海表示,“随着冬季的来临,也许会进入到另外一种极端天气频发的状态。根据历史上的情况,拉尼娜事件出现的冬季一般会偏冷,大约是偏暖概率的两倍。虽然目前全球冬季仍然处在温度偏高的通道,但现在来看我国冬季出现极端偏冷事件的概率确实会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