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战题材的电影里,潜艇在意外遭遇敌方驱逐舰时,通常会立即响起警报并紧急下潜。为何潜艇不选择与驱逐舰正面硬刚?非要下潜规避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潜艇正面打驱逐舰,二战时不是没有案例,如著名的“战五渣”意大利,他们的海军某潜艇因故障无法下潜,被迫与多艘英国驱逐舰展开炮战,居然还击沉了一艘英国反潜驱逐舰,不过自身也被击沉。这证明了在水面作战时,潜艇通常处于劣势地位,因为反潜驱逐舰是潜艇的强敌,其武器装备和攻击能力远超潜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要还是驱逐舰的吨位很大,上面的火炮口径是潜艇不能比的。对,二战时候潜艇上也装了火炮,比如德国就把“反一切炮”88火炮搬上了U型潜艇,使用穿甲弹也可以揍英国的驱逐舰。可是88毫米口径的火炮对于驱逐舰上动辄100mm以上,甚至是更大口径的舰炮来说,无论是射程、威力还有载弹量都太小了,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潜艇是不会与驱逐舰正面硬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会感到奇怪,二战时的潜艇为啥要浮在水面上,潜艇上浮放到现在可是投降的标志性动作。其实,即便是当下,常规动力潜艇也要在水面上活动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柴油机或者斯特林发动机运转需要氧气,常规动力潜艇内部的氧气只能给船员使用,给发动机用肯定不够,所以潜艇充电的时候需要上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战的老式潜艇在水面上待着的时间更长,那时电池能量密度小,只能在靠近敌舰的时候下潜使用,平时都是在海面上航行。因为动力不足,潜艇水上航速往往高于水下航速,它们通常在接近目标区域时才选择下潜。

然而,随着德国21型潜艇的出现,潜艇设计得到了革新。流线型的艇身设计使得21型潜艇在水下的航速大幅提升,甚至超过了其水面航速。这种设计还延长了潜艇在水下的航行时间,并通过配备各种新式火控设备,显著增强了其武器系统的威力。据邓尼茨的回忆录记载,21型潜艇的艇长甚至能够悄无声息地接近驱逐舰而不被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款潜艇让盟军吃尽了苦头,在德国潜艇横行的那段时间,美国海上军用物资运输只有1/3能到达欧洲战场。好在美国和苏联当时工业实力惊人,用钢铁砸、用石油淹也能把德国佬给弄死。

英国佬当时也想到了很多反潜的办法,布设水雷、用飞机投放深水炸弹等。最狠的是在驱逐舰或者武装商船上放一列一列的排炮,也有人称之为“刺猬弹”。起初这些炮像是一个个迫击炮组成,炮管很薄,膛压很低,后来改成了火箭推进,大小和我国的107火箭炮差不多,一发射一大片,可以在200米半径之内制造出一个40米的杀伤圈。以此来进行反潜炸鱼,德国的潜艇也遭受不住,它还可以有效的反鱼雷,是一款攻防兼备的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驱逐舰上不需要动力电池,内部空间大,装的弹药多,火力连续性非常好。因为各种反潜定位的装备在二战应用,所以尽管当时德国造了许多潜艇也无法扭转二战战局。

有人说潜艇可以离得远一点,冲到驱逐舰附近,然后放鱼雷啊,打完就跑岂不刺激?完全不用下潜躲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任务让潜艇来执行太不专业了。二战过后,一些国家的海防就是用这种办法,是很有效,可不是潜艇来执行,而是鱼雷艇。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海军就用鱼雷艇加炮艇来打击敌人的大吨位舰船。先是炮艇远距离射击火力掩护,然后鱼雷艇抵近发射鱼雷,有的时候鱼雷艇能冲到敌舰500米之内,这样即便对方是大型驱逐舰也没有办法,显然潜艇是做不到这么灵活机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巡航导弹的出现,特别是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的问世,让潜艇与驱逐舰可以扳扳手腕了。即便如此,潜艇也不是正面和驱逐舰对炮,而是隔着老远,至少在300公里以外对敌方舰队发起进攻,这已经超过地球曲率了,传统火炮显然够不着。

而且潜射技术加上核动力系统的问世,让核潜艇可以在水下长久的航行,借助海水对电磁波的屏蔽作用,潜艇在水下很难被发现。即使潜射时被侦察卫星抓拍,也无法锁定潜艇的具体坐标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下潜艇依旧是各国海军的一款重要攻击型武器,特别是我国装备了鹰击21之后。如今我国的潜艇战斗力提高了不少,再也不怕美国驱逐舰尾随了,遇到驱逐舰也不需要紧急下潜藏和上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