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部分情节来源于网络,情节有润色;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仅为配合写作效果;部分人名为化名;情感性阅读,理性看待。

袁莉来自重庆梁平县的一个小山村,初中毕业后便来到云南打工,在一家电子厂做流水线女工。她性格温和,做事勤快,是车间里出了名的“老好人”。熊海涛是袁莉的老乡,比她大两岁,在老家时就认识。他脑子灵活,不安于现状,不愿一辈子待在农村,于是也跑到云南,做起了小买卖,在各个工厂之间倒卖些日用品和零食。

两人在一次老乡聚会上相遇,袁莉的朴实和善良吸引了熊海涛,而熊海涛的机灵和乐观也让袁莉对他颇有好感。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老乡的情谊显得尤为珍贵,两人很快熟络起来,经常约着一起吃饭逛街,互相倾诉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1999年春节,袁莉和熊海涛一起回到重庆老家过年。在那个充满着鞭炮声和欢笑的节日里,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升温到了顶点。熊海涛向袁莉求婚了,他承诺会一辈子对她好,给她幸福。袁莉被熊海涛的真诚所打动,答应了他的求婚。

婚后,两人没有选择继续留在云南,而是回到了老家梁平县。熊海涛继续做着他的小买卖,在县城租了个摊位,卖些服装和日用品。袁莉则在当地一家纺织厂找到了工作,继续做着流水线女工。虽然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两人都很勤劳肯干,生活也算得上和谐美满。

2000年,彩票开始在梁平县流行起来。一开始,熊海涛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偶尔买上一两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迷上了买彩票。他开始研究各种彩票的玩法,分析走势图,甚至还加入了当地的彩票交流群,整天和一群彩民泡在一起,讨论着各种中奖的“秘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熊海涛对彩票的痴迷程度与日俱增,他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几块钱,到后来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他经常一买就是一整版,家里的抽屉里堆满了彩票。每次开奖,他都守在电视机前,满怀期待地核对着号码,然而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他始终没能中过大奖。

熊海涛买彩票的行为引起了袁莉的强烈不满。她认为买彩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只会浪费钱财,破坏家庭的经济基础。两人为此爆发了多次争吵,每一次都以熊海涛的不欢而散而告终。他始终坚信自己能够中大奖,认为袁莉不支持他的“梦想”,不懂他的“雄心壮志”。

2003年,梁平县城的街道上,彩票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看着一家家彩票店人来人往,熊海涛心中的彩票梦再次被点燃。他开始鼓动袁莉,希望能够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彩票店,认为这样不仅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还能赚取利润,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

袁莉起初并不同意,她深知开店需要承担的风险,也对熊海涛的“彩票梦”不抱希望。但看着丈夫整日无所事事,沉迷于虚无缥缈的幻想,袁莉心软了。她希望通过开店,能够让熊海涛收敛心性,踏踏实实做点生意。

为了凑齐开店的资金,袁莉四处奔走,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还偷偷地将自己结婚时的金项链也典当了。看着妻子为自己的“梦想”如此付出,熊海涛感动不已,他信誓旦旦地向袁莉保证,一定会好好经营彩票店,让她过上好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4年初,熊海涛的彩票店终于开张了。店铺不大,只有十几个平方米,摆放着几台彩票机和几张桌子。开店初期,生意还算过得去,每天都有一些老彩民光顾,熊海涛也打起精神,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顾客。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县城里彩票店的增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熊海涛的彩票店地理位置一般,缺乏特色,生意逐渐冷清下来。而他本人,非但没有借此机会好好经营,反而更加沉迷于买彩票。他将店里的收入都投入到彩票中,甚至还动用了袁莉给他用来周转的资金。

“你这样下去,店迟早要垮!”袁莉看着店里堆积的彩票,以及日渐减少的收入,心急如焚,她不止一次地劝说熊海涛,希望他能够认清现实,不要再执迷不悟。

“你懂什么?我这是在投资,等我中了大奖,就不用你再辛苦工作了!”熊海涛每次都这样敷衍袁莉,他坚信自己离中大奖只有一步之遥,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实现梦想。

最终,现实给了熊海涛沉重的一击。由于经营不善,加上他不断地将店里的资金投入到买彩票,彩票店的亏损越来越严重,最终不得不转手出让。

彩票店的失败,让袁莉对熊海涛彻底失望了。她原本希望通过开店,能够让丈夫回归正轨,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却没想到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多年的夫妻感情,在一次次的争吵和失望中,逐渐消磨殆尽。袁莉对这段婚姻的希望,也随着彩票店的倒闭,彻底破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6年,熊海涛的母亲过生日,一家人聚在老房子里吃饭。席间,熊海涛频频起身接电话,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和得意。袁莉心不在焉地吃着饭,丈夫最近的反常举动,让她隐隐感到不安。

吃完饭,趁着熊海涛去厨房洗碗的空隙,袁莉偷偷拿起他的手机,想看看是谁打来的电话。然而,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并不是来电记录,而是微信聊天界面。袁莉的心跳突然加速,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