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世界雨林日

海南日报海口6月21日讯(记者孙慧)近日,中山大学范朋飞团队以“海南长臂猿的毛色变化”为题在《兽类学报》发表论文,指出毛色变化可作为判断海南长臂猿个体年龄的有效线索之一。

论文指出,白眉长臂猿属和冠长臂猿属的物种都存在随年龄发生毛色变化的现象。冠长臂猿属婴猿的毛色多样性更高,有些个体从出生到暮年会经历1至3次外观上明显的毛色变化,指示着它们发育阶段和繁殖状况。通过与近缘种进行对比,又可从宏观证据上验证其系统发育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2月G群新生婴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供图

海南长臂猿属于冠长臂猿属哺乳动物。海南长臂猿婴猿出生时躯干及四肢大部分不被毛(被毛指的是刚出生动物身上的绒毛,起到调节体温和保护皮肤作用。不被毛意思为没有被毛),皮肤粉红色,颅顶及靠近前额的位置有小面积的黑色毛,构成一个类似雌性头顶冠纹的小小的“黑斑”。此后,猿婴的全身毛发会生长增多,3月龄至5月龄的婴猿,整体毛色黑、黄相杂,接近周岁的婴猿几乎全身被黑色毛,冠纹也更为明显。

一周岁后,无论雌雄,海南长臂猿个体将保持周身黑色至青少年末期,雄性终生为黑色,不再发生毛色变化,雌性则开始经历第二次变色。第二次变色会在青少年时期,整体颜色从黑色变为黄灰色、橙黄色,头顶冠纹会完全消失。整个变色过程约历经20个月。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海南长臂猿雌性的毛色又逐渐变暗,全身再次转为以灰黄色为主,颅顶及躯干背侧甚至完全变为黑色。但头顶仍保持雌性的圆形而不具“冠”。

观察海南长臂猿的毛色变化可推测出它们的出生时间和生存状态,比如处于孕期和刚经历生产的雌性海南长臂猿,毛色明显较非孕期更为鲜艳。此外,海南长臂猿新生儿毛色偏黄,且出生即在前额可见冠纹样的黑毛,由浅至深的毛色变化开始得最早。就婴猿的毛色和变色模式而言,海南长臂猿同出生即为黑色的东黑冠长臂猿更相似,与基于分子证据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是吻合的,可作为研究灵长类新生儿毛色演化的一个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