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山东省政府在蒙阴县境内的孟良崮山顶上、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纪念碑。

此纪念碑高30米,形同三柄出鞘的利刃直指云霄,象征着野战军部队、地方军队伍、民兵队伍的武装力量体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碑体上,赫然镌刻着“孟良崮战役纪念碑”这8个鎏金大字。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遵从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在陈毅、粟裕等将领的指挥下,在此处与反动派的王牌部队——整编第74师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

在解放军战士们不畏牺牲的冲锋之下,终于一举将这支敌人的劲旅击溃,虽然此战大获全胜,但华东野战军也有不小的伤亡,共有1.2万我军战士在战役中牺牲,他们的英魂长眠于这片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之下。

孟良崮战役,可以说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场经典之战、早已家喻户晓。

当这座纪念碑建成之后,无数游客被吸引至此,缅怀那些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灵、切身实地去感受那场枪林弹雨。

然而,多年之后,粟裕大将的长子、已经年过六旬的粟戎生将军却突然给山东地区有关部门的领导们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中,向来待人宽厚平和的粟戎生将军却用十分激动的口吻写道:“难不成先辈们打张灵甫、歼灭敌整编74师打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戎生将军为何会突然写这样一封信呢?

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让他情绪变得如此激动呢?

鏖战孟良崮

1947年3月底,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独裁政府调整了军事部署,从最初派遣军队对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改为对陕西、山东两省进行重点进攻。

而拥有3万之众的整编第74师,则在张灵甫的带领下、跟随第1兵团进入鲁南地区,并且伺机沿着铁路干线进犯鲁中。

获悉敌人的动向之后,陈毅、粟裕将这一情况紧急汇报给了中央军委,请求对敌人展开反击。

5月12日,毛主席发来了电报,最终同意了他们的这一军事要求。

“敌五军、十一师、七十四师均已前进。你们须聚精会神选择比较好打之一路,不失时机发起歼击。究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决策,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终于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并且要他们见机行事,身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副司令员粟裕,以及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等人经过一番商议后,最终决定先打敌整编第74师。

整编第74师,是由国民党第74军改编而来的,共计3万多人的兵力,而且全员配备美式装备、又接受过美军的培训,是蒋介石手下精锐中的精锐,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部队”之一。

要想一举击垮、甚至是全歼这支劲旅,绝对不是简单的事情,但以陈毅、粟裕为首的华东野战军首长们,却早已下定必胜的决心,秘密开始了军事部署。

与此同时,张灵甫正带领74师一路北上,先后占领了蒙阴县境内的杨家寨、佛山脚,沂南县境内的马牧池等地,正准备向坦埠地区发起总攻。

而令张灵甫没有料到的是,看似一边倒的战场局势,却突然发生了大逆转,自己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13日,华东野战军派遣第1、第8两个纵队对敌74师发起了阻击,同时派遣第4、第9纵队夺回佛山脚、马牧池。

第二天一大早,还在幻想着能够一战成名的张灵甫得知前线的战况之后,心情突然变得忐忑起来。

他踱着步子走到沙盘前,眉头紧锁地仔细端详着战场形势,霎时间冷汗直流。

要是按照原定计划,部队继续朝着坦埠方向前进的话,恐怕会有被围歼的风险。

想到这里,张灵甫不敢耽搁,立马下令全师调转方向,朝着孟良崮方向紧急撤退。

然而,口袋阵已经布好,怎能容许进犯之敌轻易逃脱?

当粟裕得知敌人的企图之后,便当即命令道:“张灵甫要南撤,咱们绝不能给他机会”.

“命令第4、第9纵队占领唐家裕子、赵家城子一线;第1、第6纵队占领垛庄,截断他们的退路;第8纵队去万泉山,打通和1纵、6纵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短短一天的时间,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全部进入既定位置,将敌74师团团包围在了孟良崮。

5月15日中午,华野发起总攻,而当张灵甫听到连绵不绝的炮击声,便已料到了自己的结局。

当他仍不死心,强装镇定之后、伸出颤抖的手拿起了电话机求援。

此时,黄百韬、李天霞的部队近在咫尺,只要他们率军向孟良崮靠拢,那么自己还有一线生机。

等待了许久之后,电话那头终于传来了李天霞的声音,张灵甫不等他说完寒暄的话,便当即开口央求道:“李兄、李兄,看在多年的情分上,拉兄弟一把!拉兄弟一把!”

虽然李天霞满口答应下来,但却迟迟不见他的部队有所行动。

5月16日上午,华东野战军的部队已经遍布孟良崮周边的各处山头,敌整编第74师被全歼,师长张灵甫也被击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门虎子

粟裕作为我军赫赫有名的战神,不仅军事指挥上能力出众,对于子女的教育也十分严苛。

1942年,抗日战争正值胶着阶段,身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的粟裕正在前线指挥作战,却突然收到了一封喜讯:妻子楚青分娩了。

得知这个消息,粟裕喜极而泣,虽然他也想寸步不离地陪伴在妻儿身边,但日军接二连三的扫荡让他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为了安全起见,他不舍地将妻儿送到了扬州的岳父家中,并托人给岳父詹克明送去一封信,希望他能给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取个名字。

当詹克明见到这个小外孙的时候,心中也是欢喜得不得了,在一番斟酌之后,最终给孩子取名为“粟戎生”。

1945年夏末,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粟裕终于能放下身上的担子,好好陪伴儿子一段时间。

那个时候,粟戎生刚刚3岁,粟裕便经常带着他来到老家旁边的河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潺潺的溪流,粟裕突然抱着年幼的粟戎生问道:“你怕水吗?”

懵懂的粟戎生重重点了点头。

然而,粟裕却十分严肃地说道:“你长大后,我是想让你进入部队接受锻炼的,报效国家、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怕水怎么行?”

随后,他又大胆鼓励道:“以后你要克服的恐惧还有很多,今天爸爸就让你不再怕水”。

话音刚落,粟裕便将粟戎生慢慢放入水中,让他学习游泳、克服对水的恐惧。

作为名将之子,又是从战火中长大的粟戎生,在父亲的影响下,心中对军队生活也萌生出憧憬之情。

等到他年纪稍大一些后,父亲闲暇时便会带着他走进靶场,苦练射击技术。

经过短短几天时间的训练,粟戎生竟然就可以熟练地换弹、上膛,然后命中一百多米开外的靶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粟裕十分满意,作为奖励,他将战争年代缴获的一把手枪送给了粟戎生。为了避免意外,粟裕还专门将弹夹取走。

得到父亲的奖励,年幼的粟戎生格外开心,父亲随后的那番话也一直铭记于心。

“要坚持学习,长大后去当兵”。

1961年,粟戎生刚满19岁,便报名成为解放军的一名小战士。

凭借着出众的身体素质,再加上苦练多年的一身战斗技巧,粟戎生被安排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

学成毕业之后,粟戎生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便主动申请前往云南的导弹部队。

在抗美援越战争中,粟戎生有着不俗的表现,曾孤身一人深入敌后,并凭借着精准的射击技术,成功击落一架美军的侦察飞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初,粟裕大将去世,在他弥留之际曾留下遗言,希望能将自己的骨灰撒向曾经奋斗过的战场上。

等到后事料理完毕之后,粟戎生便遵从父亲的遗愿,将骨灰分成几份,分别撒在了孟良崮、松林、吴淞口等地方。

“难不成打张灵甫打错了?”

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经典一战,孟良崮战役一举粉碎了敌人的“鲁中计划”,其意义不必多言。

为了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也为了缅怀在此战中付出生命的英烈,当地政府于1984年在孟良崮山顶修建了一座高达30米的纪念碑。

纪念碑上,镌刻着陈毅元帅的一首《蒋军必败》诗词:

“临沂蒙阴新泰,路转峰回石怪,一遍好风景,七十二崮堪爱。堪爱,堪爱,蒋军进攻必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隔数十年,昔日的战场早已变成一处风景秀丽的景区,人们纷纷慕名前来,向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及烈士们致敬。

毕竟,没有他们浴血奋战地付出,就没有现如今安定平稳的生活。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有一些游客不知是为了博人眼球、或者是别的原因,竟然在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前公然祭奠张灵甫。

要知道,张灵甫虽然也在抗日战争中立过不少功勋,但后来却成为蒋介石建立独裁统治的得力干将,手上也沾染着无数革命者的鲜血。

正因如此,当粟戎生得知这一情况后,心中也难以接受,顿时生起一股惋惜之情。

当初战士们在孟良崮上殊死相搏,不顾枪林弹雨向敌人的阵地冲锋,难不成做错了?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倒在冲锋的路上,那样的场面是何其悲壮,可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竟然就有人开始歌颂起了反动派?

当然,粟戎生并不是反对一切祭奠张灵甫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7年的时候,张灵甫的遗孀、已经79岁高龄的王玉玲,在儿子张道宇的陪同下来到了孟良崮,悼念死去的亲人。

家人前来祭奠,本就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每个人都有感情,这也是作为其家人的权利。

但是,与张灵甫没有任何瓜葛的普通人们,竟然跟风一般在孟良崮大肆祭奠一位反动派将领,实在令人难以接受,粟戎生也感到十分悲痛。

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粟戎生还是给当地政府写了一封信,言辞激烈地表达了不满之情。

“不能把祭奠物品长期摆设,甚至作为景观供人参观,这是绝对不行的!否则我们何以面对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烈士,难不成打张灵甫、歼灭七十四师打错了?”

孟良崮战役、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无数有志之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而那些纪念场所,也是用来祭奠英雄的地方。

时至今日,我们不能忘记英雄们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