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16日,首都北京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整片大地银装素裹。面对如此美景,毛主席也罕见地放下手头的工作,走到丰泽园的院子里闲庭信步起来,欣赏着这可遇而不可求的美景。

就当毛主席跺着步子穿过甬道,来到颐年堂时,却依稀听到一阵越来越近的沉闷脚步声。

循声望去,只见身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裹着大衣匆匆而来,脸上却满是沉重的神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恩来,路上不好走,你怎么来了?”

见来者是相伴多年的革命老友,毛主席虽然十分欣喜,但还是担忧地询问起来。

毕竟刚刚下过一场大雪,道路湿滑泥泞,而周恩来在战争年代受过重伤、身体一直不好,毛主席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

听到这句关心,周恩来感激地点了点头,但脸上的悲伤之色却没有丝毫减少。

他犹豫再三后,还是叹息着说道:“主席,刚刚接到医院的通知,罗荣桓元帅去世了”。

闻听此言,毛主席也是明显一怔。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罗荣桓的旧疾便时常复发,住院治疗也是常有的事。

不久之前,也就是9月底的时候,他就因为病重住院,毛主席还特地去看望过,虽然身体虚弱一些,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还是很好的,怎么突然就传来如此噩耗呢?

悲痛的毛主席虽然不愿相信这个消息,但他最终还是不得不接受罗帅病逝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之后,罗荣桓元帅的身后事也在组织上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播音员通过广播、向全国宣读讣告的时候,却因为一个读错了罗帅的名字,闹出了一场“大乌龙”。

当时,正在收听广播的人们群情激愤,纷纷打来电话质问:“究竟是谁去世了?”

那么,当播音员读错名字之后,又是如何收场的呢?而罗荣桓作为开国元帅,又是军界公认的“政工元帅”,他最后的时光是怎样度过的呢?

1963年9月28日,身为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的罗荣桓刚刚主持完一场会议,正准备整理桌案上的材料时,突然觉得一阵眩晕、腰间也传来持续的阵痛。

身旁正准备离开的同志们发现了端倪,连忙围上去焦急地询问道:“院长,您身体不舒服?”

起初,对于身体传来的异样,罗荣桓并没有放在心上。

他只是缓缓摆了摆手,颇为吃力地说道:“我没什么,你们快去忙吧,学院里还有一大堆工作等着处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到罗荣桓元帅的这番话,众人也才稍稍安下心来。

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强撑着身体站起来,朝着门口踉踉跄跄走去的时候,却突然摔倒在了地上,任凭大家如何呼喊都没有任何反应。

当天下午,罗荣桓就被紧急送到了解放军总医院。在病房门外,与罗帅朝夕相处的同志们纷纷陷入了自责之中。

“我们一直都知道院长身体不好,这次会议还偏偏请他来参加,要是让院长好好休息的话,恐怕就不会这样了”。

原来,自抗日战争时起,罗荣桓元帅就因为持续劳累、再加上历次战斗中负伤,身体就变得十分虚弱,但倔强的他依旧带病奋战在前线。

1943年,罗荣桓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时候,便不辞辛苦地指挥山东地区抗战,直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这才接受组织上的安排,前往大连疗养身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期间,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东北局宣告成立,罗荣桓被任命为副书记,由此他也开始了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参与东北地区军事部署的生活。

那个时候,国内的医疗水平有限、而且东北地区天气严寒,罗荣桓的病情迟迟不见好转,组织上便决定派他前往苏联接受治疗。

然而,当罗荣桓抵达苏联不久、得知解放战争打响之后,便不顾苏联医生的再三劝阻,于1947年6月执意办理了出院手续,并马不停蹄地赶回了东北,参与指挥了东北野战军发起的辽沈、平津两次大规模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身兼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总干部管理部部长数职,并且牵头负责开国将领们的军衔评定工作。1952年解放军政治学院筹建完成之后,罗荣桓又担任起来该院院长。

可以说,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国之后,罗荣桓元帅都是十分忙碌的,他不仅要参加历次战役的军事部署,还要协调军队中的各项政工工作,丝毫没有片刻的休息时间。

虽然有很多人劝说他把工作放一放,妻子林月琴也多次哭诉,希望他先把身体调养好,可罗荣桓却一再坚持道:“趁着现在有精力,就要多做一些工作,休息的事情过段时间再说吧”。

然而,当时间来到60年代,罗荣桓元帅羸弱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肩头的重担,旧病复发无奈住进了医院。

在接受治疗的两个多月时间里,罗荣桓倍感痛苦,吃下饭便会呕吐、只能喝一些稀粥勉强维持体力。

不久之后,毛主席、朱德等领导前来医院看望,为了不让他们担心,罗荣桓特意让护士将自己搀扶起来,可尝试了几次都没能成功,他也只好背靠着墙、半躺在病床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还特意使劲揉搓脸颊,好让自己的惨白的脸上看上去有些血色。

当毛主席走进病房的那一刻,便急切地呼唤道:“雅怀,最近好些了吗?”

罗荣桓则是强挤出一丝笑容,幽默地说道:“毛主席、朱老总,我参加革命几十年,经历了上百次的战斗,打赢这场小仗不在话下”。

见他的谈吐与先前无异,毛主席这才放下心来,但还是再三嘱咐道:“病了就好好休养,我等着你好起来的那天”。

罗荣桓闻言,重重地点了点头,随即缓缓地伸出了双手。

毛主席自然明白他的意思,也赶忙伸出手、与他紧紧握住。

此次探望,毛主席、朱德看到罗荣桓的精神不错,以为他很快就会好转起来,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短短两个多月之后,噩耗竟然毫无预兆地传来。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病逝,享年61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周恩来总理急匆匆地赶到丰泽园,向毛主席汇报这一消息的时候,伟大领袖的脸上写满了悲怆。

他不可思议地摇了摇头,轻声呢喃道:“这不可能,先前我去看望过他,气色明显不错的,怎么会走的这么急?这不可能……”

然而,事已成定局,就算毛主席心中不愿相信,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在接下来几天时间里,向来风趣健谈的毛主席就像换了个人一样,变得沉默寡言起来。

虽然书桌上堆满了文件,但他却一个字都看不进去,脑海中反复重现出罗荣桓元帅的身影。

直到一天深夜,毛主席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再度思念起这位多年的革命战友,便果断和衣起身来到书房,怀着悲痛的心情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名为《吊罗荣桓同志》的七律诗,也成为毛主席为了悼念杨开慧所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之后,唯一的一首悼念诗词。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这句感叹,也可以看出罗荣桓元帅在伟人心中有多么重要。

12月19日,包括毛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在内的中央领导们来到了医院,向罗荣桓元帅的遗体做最后告别。

然而,就在广播台准备向全国宣读罗帅去世的讣告时,因为广播员的一个失误,竟然惹得群情激愤。

稿件中有一句话比较拗口:

“罗瑞卿同志从罗荣桓元帅的家属手中接过罗荣桓同志的骨灰盒,妥善放置在了灵台上”。

由于这名广播员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对于这篇稿件的熟悉程度不够,而且还是实时广播,难免会有些紧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他念道这句话的时候,因为并没有看清楚上面的名字,错把“罗荣桓”读成了“罗瑞卿”。

“罗瑞卿同志从罗荣桓同志的家属手里接过罗瑞卿……”

等到播音员反应过来的时候为时已晚,因为人们已经听到了这句错误的台词。

一时之间,群情激愤,人们纷纷给广播电台打来电话,厉声质问究竟是谁去世了。

这位年轻的播音员,就是后来著名的播音艺术家方明,那个时候他只有22岁。而且,对于播音工作,他也是半路出家。

起初的时候,方明在中央广播电台从事录音工作,虽然与播音工作仅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天壤之别。

相比较播音工作,录音容错率要高得多,就算读错了,重新录制一遍就可以了。

1963年初,因为广播电台缺少男播音员,领导便找到了方明,希望他能够尝试参加一些播音工作。

也就是说,罗荣桓元帅去世的时候,方明刚刚参加播音工作不久,对于这方面的经验有些欠缺。再加上播报的是开国元帅的讣告,这也让他十分紧张,难免会背上心理包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在广播之前,方明一个劲地在心里给自己加油打气,暗示自己不要紧张,可最终还是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罗荣桓元帅的名字错读成了罗瑞卿。

当这句话脱口而出后,方明便愣在了原地,额头也瞬间冒出冷汗。

好在身旁年长的同事们纷纷打手势,示意他再重新读一遍,方明才化解了这场“播音事故”。

12月22日,罗荣桓元帅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内举行,2万多名首都的各界人士纷纷赶来,悼念这位开国元帅。

当毛主席赶到会场之后,先是向罗帅的遗像深深鞠了三躬,随后快步向不远处的林月琴走去。

作为罗荣桓元帅的夫人,林月琴也是红军时期便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就算在战场上负伤都没有流过一滴眼泪的她,此刻也已哭成了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两人于1937年结为革命夫妻,已经度过了26年的风风雨雨,眼下却要阴阳两隔,这对林月琴来说无疑是十分残忍的。

见她泪流不止,毛主席连忙轻声安慰道:“雅怀为了国家和人民,付出了太多太多,他是新中国的英雄,但人死不能复生,希望你能够节哀”。

听到毛主席的如此关怀,林月琴努力平复好心绪,哽咽着说道:“主席放心,他临走的时候特意嘱咐过我,一定不能懈怠工作,我不会让他带着遗憾的”。

闻听此言,毛主席点了点头。

林月琴曾跟随红军参加过长征,吃过不少苦头,但也铸就了她顽强的精神,毛主席也相信,向来坚强的林月琴不会因此一蹶不振的。

12月25日,为期三天的追悼会宣告结束,罗荣桓元帅的骨灰也被妥善安葬在了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天清晨,天空虽然下着蒙蒙细雨,但身在八宝山的众人却丝毫没有避雨的意思。

他们面色凝重,注视着罗帅的骨灰盒下葬、送别老战友。

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毛主席若有所思地注视着远方,沉默了许久之后,才缓缓对罗荣桓元帅做出这样一番评价。

“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

正如毛主席所言,罗帅是个拥有大智慧的军事奇才,他大公无私,绝不动用手中的权力徇私情、谋私利。

就算重病缠身,他心中唯一考虑的,也是如何将手中的工作做到最好。

毕竟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比起自己身上的病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国家和人民做更多事情,在罗荣桓元帅的心中更加重要。

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世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