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22日,远在朝鲜半岛的志愿军将士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祝大会,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他们载歌载舞、推杯换盏,口中更是唱响着嘹亮的军歌。

这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但比节日更令大家兴奋的是,就在不久之前,也就是7月27日,志愿军终于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将原本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代表团按在了谈判桌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鲜停战协议》签订了,历时2年9个多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了,祖国的东北边疆也终于安定了!

想到这里,每一个有血有肉的志愿军将士们的心中、怎会不热血沸腾?

他们纷纷举起酒杯,向身边那些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向那些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烈士们敬上一杯酒,向过去近3年时间里的战火做着告别。

然而,当这场庆祝大会结束之后,远在北京的周恩来总理在看过志司发来的报告后,向来温文尔雅的他却当即大发雷霆。

“把乔冠华喊回来,叫他赶紧来见我!”

乔冠华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很熟悉,他是我国的著名外交家,曾为了保护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合法权益多年奔波,就是他在1971年率领中国代表团走进联合国大会议会厅,亲眼见证了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此时,乔冠华正担任板门店谈判中国代表团顾问。

那么,乔冠华在朝鲜究竟做了什么,以至于周总理如此震怒呢?

在他回国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纸老虎”要服软

1951年6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在武器装备、后勤部给、空中支援等各方面都落后的情况下,英勇无畏的志愿军还是凭借着顽强不屈的战斗毅力、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

也正是凭借着前五次战役的胜利,让心气颇高的美军意识到,他们竟一脚踢在了一块铁板上,想要战胜志愿军部队、并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美帝国主义萌生了谈判的念头。

当志司将敌人的诉求报告给国内之后,毛主席当即找到周恩来,商量入朝代表团的人选问题。

“现如今,美帝国主义这个纸老虎身上沾了水,要服软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周恩来走进菊香书屋后,正在批示文件的毛主席放下了手头上的工作,颇为幽默地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对于朝鲜战场上的形势,周恩来也关注已久,眼下志愿军接连取得胜利,着实壮大了新中国的声望。

周恩来也满心兴奋地感慨道:“前线的将士们不容易啊,空中支援没有、武器弹药补给跟不上,就连过冬的棉衣都紧缺,能打出这样的成绩来,确实是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闻听此言,毛主席的眼角也泛起了泪花。

这接连的胜利,是数以万计志愿军将士们、用血肉之躯换来的,怎能不让人心疼。

更何况,在抗美援朝战争刚刚打响的时候,毛主席就亲手将儿子毛岸英送到了朝鲜战场,而现如今,他也已壮烈牺牲。

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得知爱子牺牲的消息后,胸怀豁达的毛主席更是说道:“战争总是要有人牺牲的嘛!志愿军部队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战士们的生命,他们牺牲得光荣。岸英嘛,就是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看到毛主席眼角的泪光,周恩来自然明白,这位伟大的领袖也有柔情的一面,也不禁轻轻叹息了一声。

但周恩来明白,眼下当务之急,是挑选入朝谈判的人选。

就在他不知该如何开口的时候,毛主席不留痕迹地拭去泪水,率先说道:“昨天志司发来了电报,美军不想打了,要谈判,你看该派谁去朝鲜呢?”

这封电报,周恩来也已经看过了,并且连夜拟定了一份名单。

但他听到毛主席的这番话后,当即从口袋里摸出了那份名单,上面写着四个人的名字:邓华、解方、李克农、柴成文。

邓华当时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解方任志愿军参谋长,柴成文时任驻朝大使馆参赞。

他们三人,此时正身在朝鲜。而李克农,当时正担任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总理之所以打算派遣他跋涉千里赶去朝鲜,是因为他已经预料到,此次谈判可能并不会很顺利,而李克农对于情报工作颇有经验,让他去朝鲜正好可以起到大作用。

当毛主席看完这份名单之后,转身来到书桌前,拿起笔在上面写上了乔冠华的名字,并且交给周恩来说道:“冠华虽然年轻一些,但每次在谈判桌上可是从不服软的,依我看呢,让他也去朝鲜锻炼一下吧”。

原来,1945年国共两党谈判的时候,乔冠华便作为我党代表团成员留在重庆工作,也正是这次经历,让毛主席对他的印象极为深刻。

赴朝谈判

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来到了位于开城的来凤庄进行谈判。

当中朝两国代表提出,要求美军等国家的部队全部撤出朝鲜半岛这个要求之后,竟然被美方一口拒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之后的半个多月时间里,谈判双方代表们经过一番唇枪舌战,但心怀鬼胎的美方代表却一直推诿搪塞,导致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身在大榆洞志愿军总司令部的彭德怀得知美方出尔反尔、并不是诚心实意想谈判后,当即拍案怒斥道:“看来把他们打得还是不够疼,这场战争还要继续打下去,不让他们是不会老实的”。

随即,彭老总便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国内,并要求继续痛击敌人,直到将敌人彻底打垮为止。

这个提议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同意。

从1951年8月、到1953年7月,朝鲜战场形势一直处于打打停停的状态,志愿军也接连取得了数次战斗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1953年7月13日,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杨勇指挥十万大军发起金城战役,一举歼灭5.3万敌军之后,美方代表才终于表明了强烈的和谈意愿。

7月27日上午10点,朝鲜停战协议签字仪式正式在板门店举行,当彭老总和“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分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之后,朝鲜战争才最终宣告结束。

酒后失言

停战协议签订后不久,恰逢中秋,身在朝鲜的志愿军将士、和代表团成员们为了庆祝这场伟大的胜利,特意举办了一场庆祝大会。

然而,就是在这场庆祝会上,乔冠华酒后的几句话却令周恩来总理极为愤怒。

原来,由于当时李克农的身体不好,所以当代表团抵达朝鲜后,很少在谈判桌上露面,大多时候都身在幕后运筹帷幄,在关键时刻提出一些应对之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因如此,乔冠华对于这位代表团团长颇有些微词。

在他看来,历次谈判都是自己和其他同志们抛头露面,但当停战协议签订之后,一直待在幕后的李克农却占据了大部分的功劳,着实有些不公平。

直到中秋节的这天晚上,乔冠华彻底爆发了。

喝得酩酊大醉的他当着众人的面,将手中的酒杯摔在地上,毫不遮掩地大声喊道:“在朝鲜这么长时间,谈判桌上的事情都是我去办,凭什么功劳他占大头呢?”

发完这通牢骚之后,他便趴倒在桌子上睡去。

待到第二天酒醒之后,当有人提起这件事时,乔冠华浑然不知,并且十分懊悔地说道:“酒后失言、酒后失言哪!我怎么能这么说呢?李将军负责统筹全局,我负责各项事情的落实,要没有他、我的工作也进展不下去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天下午,乔冠华便亲自找到李克农,为昨晚的言论道歉。

而李克农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对于这些只言片语的议论自然不会放在心上,只是反复叮嘱乔冠华:“现在战争虽然结束了,但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喝酒可以,千万不要误了正事”。

对于老前辈的这番教诲,令乔冠华受益匪浅。

周总理的批评

虽然乔冠华得到了李克农的原谅,但当周恩来总理听说这件事后,却极为罕见地恼怒起来。

要知道,李克农从1921年便投身于革命,后来更是打入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为我党我军提供了大量情报,并且在中央特克负责人顾顺章叛变后,及时汇报给了中央,这才挽救了上海地下党组织。

多年来的四处奔波,让这位老革命家身患重病,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仍然有着一腔热血,但也只能一边疗养、一边工作。

重病缠身之际,当他听说需要有人前往朝鲜、与敌人谈判的时候,李克农更是二话不说接下了这个重担。

如此英雄人物,绝不能任人非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周恩来这才大为恼火地吩咐外交部的同志:“让乔冠华回国,赶紧来见我”。

当乔冠华风尘仆仆地赶到西花厅时,也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见到周总理的那一刻,他万分愧疚地低下了头。

见他沉默不语,周恩来则严肃地问道:“你在朝鲜的时候,说了些什么?”

闻听此言,乔冠华本想说话,但张了张嘴,却始终说不出一个字,只能抿嘴长长地叹息,以此来表达心中的懊悔。

沉默了片刻之后,周恩来只好语重心长地叮咛道:“我看你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你这么说李克农将军,这合适吗?你如果继续这样浮躁下去,将来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外交官,我怎么放心把事情交给你去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番批评,让乔冠华意识到了周总理的良苦用心。

那个时候,他不过刚刚40岁,这个年纪对于步入政坛的前辈们来说,还是太过年轻,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不及时改正这种“心气高”的习惯,对于自己、对于国家而言,都是十分危险的。

经历过此事之后,乔冠华决定痛改前非,做一名合格的新中国外交官。

在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乔冠华始终跟随在周恩来总理的身边,出席各种国际会议,其中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都有他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直到1971年9月,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往纽约、出席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在这次会议上,乔冠华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地发表了演讲,并赢得了如潮水一般的掌声。

也正是这次会议,新中国终于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乔冠华,也成为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见证者。

1983年的夏天,已经年过七旬的乔冠华因癌细胞扩散,不得已住进医院接受治疗。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中央的领导们赶来看望,交谈之际,乔冠华说了这样一番发自肺腑的话。

“我年轻的时候太轻狂,顶撞了很多老前辈,要不是周总理及时找我谈话,告诫我以后一定要谦虚,恐怕我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年轻时候做的那些错事、说的那些错话,我是十分后悔的”。

1983年9月22日上午10点40分,这位在国际舞台上奔走一生的伟大外交家病逝,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