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头部大片努力的方向就是整个产业前进的方向。

文/庞宏波

“华语电影,顶峰相见”。

今年上影节发布“片单”的只有阿里和博纳两家上市公司,“之夜”、“片单”霸屏的上影节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即便如此,在阿里影业“华语巨制巡礼”的现场,在所有嘉宾合影的背后写着“华语电影,顶峰相见”。这里面实际上包含着三个问题。

首先片单都消退的上影节,什么是华语电影的“顶峰”?七部代表着华语电影目前最高水平的头部电影可能从不同维度可以给出答案,因为这是目前整个产业头部化特点的再次拔高。它不仅意味着头部人才和头部公司通力合作产出市场认可的头部大片,而是通过类型的拓展在品质上寻找华语电影的方向。

其次,在片单消退的上影节,为什么要提出“顶峰相见”?这恰恰是目前整个产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观影人次的下降、年轻观众的消退、新娱乐形式的冲击、观众审美的快速迭代,都让整个产业风险大大增高。繁荣之下的挑战,需要头部当仁不让的承担持续探索产业的重任。

最后,在片单消退的上影节,又该如何“顶峰相见”?作为唯二发布片单的影视公司,“华语巨制”巡礼也不过只有七部影片。但是这七部影片有两部明确在今年暑期档上映,剩下5部都官宣在今年下半年开机。比起之前动辄数十部的“PPT”,顶峰有了明确的时间线。同样,从出席的领导到嘉宾能够看出重视程度。从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宣部电影局国际处处长、上海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再到中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上影集团董事长王建儿、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齐聚在此。而七部可能代表目前行业最高制作水平的华语巨制背后,则是从江志强、袁和平再到管虎、章笛沙,横跨半个世纪的头部电影人才合力。

一切朝着“务实”回归的电影行业,在今年上影节亮出了最后的底牌。头部电影再度“拔尖”,一方面刺激观众回归,另一方面在探索华语电影的方向。

1

“拔尖”

代表目前行业的最高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语巨制巡礼”发布的七部影片,放在任何一个片单里都是绝对的头部电影。只是把七部影片合在一个片单里,既体现出初衷也彰显了野心。

今年的金爵论坛上,阿里影业总裁李捷表示观众审美以6到12个月的短周期快速迭代,而电影制作周期却是这个短周期的两倍,长短周期的“错位”导致整个市场风险性在增高。所以,李捷表示,有几类电影是有抗周期性的:一是品质感,即有电影感的电影,这是电影区别于其他内容的独特优势;二是工业化大制作电影,这是将观众拉入影院的强动力;三是与个体命运、家国情怀相关联的电影,可以让观众产生共鸣。

这其实也为华语巨制巡礼七部影片定下了比较明确的基调。首先,这七部影片尽可能集结了目前行业最优质的头部资源,无论是影片的体量还是人才都相对有保证。其次,七部影片在题材上寻求创新,给予观众新鲜感。作为七部影片里“轻工业”的代表,徐峥导演的《逆行人生》所聚焦的则是这两年几乎所有社会热点。从裁员危机、教培行业危机到P2P暴雷、外卖员,在现实主义喜剧上进一步拓展,但又切合了现实热点能够同观众共鸣。而《东极岛》作为一部战争片,同样聚焦的是鲜为人知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同样在三十多年前已经买下小说版权,《抓特务》的故事同样横跨四十年,通过亦敌亦友所展现的则是“旧社会如何把人变成鬼,新社会如何把鬼变成人”。

但在访谈中,冯小刚提到“正是因为电影工业走到今天,时机成熟了”所以才决定今年动工。上台前,冯小刚还向一旁的乌尔善请教AI的使用,毕竟40年大背景北京的变迁和角色变化,可能需要借助AI来提升拍摄效率。而除了AI,《流浪地球》、《封神》等重工业电影同样在华语电影工业化探索上取得了阶段性成功。而这七部华语巨制,所涉猎的漫改电影、硬科幻、灾难片、战争片某种程度上承载的是下一个阶段的工业化探索。

但更重要的则是这七部影片在类型探索的同时对于视野的放大。无论是乌尔善还是袁和平、江志强,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于华语巨制所聚焦的并非头部影片如何在市场取得成功,而是如何紧跟全球电影的潮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异人之下》乌尔善导演表示,漫改电影是全球过去十年最重要的类型,无论是漫威还是DC的漫改电影,都是年轻观众最重要的选择。但是华语漫改电影比较少,类型比较单一;与此同时,目前华语电影在不少地区海外发行主要还是依靠着香港电影的余辉。作为曾经代表华语电影走出去的武侠电影,如今几乎绝迹。同样根据爆款国漫改编的《镖人》则也会在今年7月份开机,袁和平导演表示“路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闯出来的。”而华语电影同样涉猎比较少的灾难电影,江志强和刘德华监制的《焚城》则是华语首部辐射灾难片;《群星闪耀时》则是华语非常少见的硬科幻,而且是从零起步的原创科幻片。

所以,这七部影片不仅仅是接下来市场的“中坚力量”,更重要的期待在于华语电影是否在类型上能够融入全球电影工业化的大体系。

2

升级

华语巨制是对现有头部大片的一次再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阿里影业发布 “锦橙合制”计划,宣布以主投、主控、主宣发的方式,与头部行业合作伙伴在5年内推出20部优质合制电影。2023年底,阿里影业以“5年26部优秀、累计票房178亿影片”的良好成绩超额兑现承诺。随后,阿里影业再次升级“锦橙合制”计划的内容目标:未来5年,用合制的方式,共同推出题材更丰富、类型更多元的30部优秀影片。

阿里影业总裁李捷表示,华语巨制单元便是第二阶段“锦橙合制”计划的更高赛道。通过更精品的超级头部来带动整个产业对于方向的探索。

目前整个行业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过度头部化。票房产出上严重的两极分化,这一点基本上体现在几乎所有的热门档期。比如今年的春节档,原本八部电影四部撤档成为最极端的案例;清明档,票房前两名影片占到了档期总票房的74.5%;五一档,前两名票房贡献超过五成,但整个档期扎堆了10部影片。

在头部化倾向如此严重的产业当中。进一步提出华语巨制对整个行业的意义在哪,实际上是华语巨制需要解答的疑问。

在过去四年时间里,头部公司、头部人才、头部资源合力制作的头部大片的确成功为整个行业“托底”,帮助整个行业度过了最困难的阶段。尤其是今年一到五月份,内地电影市场反超北美,暂列全球第一,其实是非常积极的信号。但是“再上路”的华语电影产业,一方面面临着长期“近身”同北美市场竞争全球第一大票仓的压力,另一方面逐渐复苏的电影市场却面临着非常棘手的新难题。

2023年,内地电影市场总票房恢复至近550亿,恢复至巅峰期的85%,但是观影人次不足13亿次,恢复至巅峰期的75%。言下之意,如今电影市场总票房的恢复依赖的是平均票价的上涨和场次的增多,但是观影总人次、人均观影频次、上座率等“核心指标”却并不乐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全球电影最低谷的三年时间,严重依赖自有资金的电影产业损失了近1000亿总票房,观影人次损失了近30亿次。而这三年时间无论是短视频、AI、直播、精品剧迅速发展,观众审美习惯发生快速迭代。

即便是票房恢复乐观的去年,不少本该在市场有更大体量的影片“哑火”,而被视为有明显票房天花板的动画片、悬疑片、奇幻片则大爆。所以,创作端实际上处在一个“迷茫期”,而需求端则处于“快速迭代期”,这就更需要一批风险可控的头部电影来进行产业探索。

华语巨制单元所承载的可能恰恰是“灯塔”作用,一方面在工业化上持续推升行业水准;另一方面通过更优质的资源整合来刺激市场,与此同时在类型探索上开拓国际视野。而以各家公司为首的头部电影在逐渐稳定的产业环境里可能才会逐渐回归理性,通过合理的档期布局来填充市场供给。而整个市场头部通过大投入获得高回报,才能反哺中小成本影片以及青年人才培育。

所以,虽然市场票房复苏势头明显,但整个产业复苏需要周期。

3

反哺

“此时此刻,非我们莫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华语巨制巡礼现场可能最“犀利”的一句发言,为什么集合华语电影“半壁江山”的是非阿里影业莫属?

在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陈果现场发言中表示,上海国际电影节同阿里影业已经合作了十年。实际上,从2014年阿里收购文化中国算起,今年也恰好是阿里影业的第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十年里,阿里影业逐步完善了全产业链布局。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阿里影业提出了未来将通过构建用户触达、商业化和内容产业化三大“新基础设施”,赋能电影产业。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在线票务平台的在线购票率超过了九成,互联网宣发体系逐渐成熟。

此后,阿里影业从新基础设施升级到了内容+科技的双轮战略,在内容上,2024财年阿里影业参与出品、发行的影片超60部(主宣发项目近30部、自制及合制项目6部),其中《孤注一掷》《消失的她》《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熊出没·逆转时空》《长安三万里》等十五部影片进入同期票房前20,累计票房占总票房的比重超60%。

在科技上,在线票务、一站式互联网宣发、影视制片信息化管理平台,阿里影业也全面布局AI。

所以,阿里影业在中国电影产业过去十年的个体成长同产业自身发展逐步实现了并轨。如今,互联网影企已经不再是十年前的“New money”,内地电影产业高度互联网化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影企的重要性在增加。

如今在片单难觅的上影节,七部华语巨制实际上多部都是已经默默推进了数年,而且除了两部会在今年暑期档上映之外,剩余五部均在今年下半年开机,这种“务实”不同以往。但在整个快速切变的产业复苏中,底牌恰恰需要的正是这种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