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夏至节气以后,你有没有感觉到最近明显热了很多?

看来古人所说的“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热”,这真的是经验之谈,即便到了今天依然还是很准确的。

而在夏至节气以后,马上就要迎来“三伏天”了,这可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农谚说:夏至三庚便入伏,也就是说夏至节气这天开始,往后数第三个“庚日”就是三伏天第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今年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是7月15日,也就意味着这一天正式入伏了。如今距离三伏天也没多久时间了,那你可听人说今年是“母伏头,伏包秋”呢?这说的是什么意思?三伏天还能分公母吗?今天就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吧!

20223年三伏天时间表,又是“超长待机”

正所谓“寒在三九,热在三伏”,一年中最寒冷的时间是“三九”期间,而最热的时候对应的就是三伏。

但是三九天每年的时间是固定的,而三伏天每年的时间不固定,就连长短也不一样。而古人确定三伏天的时间,就是看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入伏的第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庚日之间是十天一个循环的,而头伏和末伏都是确定的,也就是一个庚日正好十天。但是中伏的时间就不一定了,如果立秋和夏至节气之间有4个庚日,这样中伏就是10天。

而有些年份夏至节气和立秋节气之间有5个庚日,这样中伏的时间就加倍了,延长到了20天,这样的年份三伏天就一共有40天了,像今年的三伏天就很难熬,因为时间延长了10天。

三伏天还有“公母”之分?如何区分呢?

其实这个也一点不难理解,在古代的时候古人就是如此的有趣。不光是三伏天有公母之分,就连立秋以后所出现的秋老虎,也一样是有公母之分的。比如“公秋把扇丢,母秋热死牛”,从我们的生活常识中也看得出来,母老虎要比公老虎厉害,而“母秋”自然要比“公秋”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区分秋老虎公母的方法也很简单,农历6月份立秋是公秋,7月份立秋则是母秋了。根据这种说法来看,今年立秋(农历七月初四立秋)就是“母秋”哦!

而三伏天的公母,也是根据日期来区分的。如果入伏这天在农历的日子是单数,根据古人阴阳学的分类来看,这天的日子就是属阳的,也就是“公”的。相反,入伏这天的日子是偶数,那就是属阴的,这天自然就是“母伏”了。

所以根据这个分类来看,今年入伏是在7月15日,但是古人看日子都是以农历为准的,它对应的是农历六月十八初十日。这样的日子属阴,即是母伏,因此就叫它“母伏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关于“母伏头”,在民间还有一些说法,比如“雨淋母伏头,炕头起蘑菇”,如果在母伏的头一天就下雨了,那意味着后面的雨水较多,可能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这样多日见不到阳光,炕头当然会发霉长出蘑菇了。

另外还有“淋伏头,晒伏尾,公伏母伏怕见水”,说的是如果头伏期间雨水多,那么末伏期间雨水偏少,会以晴天为主,非常的炎热。而且不光是公伏、母伏,只要头伏下的雨水多,后面就会雨水偏多。

但如果这天没有下雨,就意味着后面的雨水偏少。类似的谚语还有“淋了伏王,一天一场”、“初伏下雨,伏伏有雨”等。

什么是秋包伏?又有什么说法吗?

要了解秋包伏,这里就要先了解一下末伏。正所谓:立秋后必有一伏,而它所说的就是末伏,指的是立秋节气以后第一个庚日进入,一共也是十天,这也是古人规定的。

如果末伏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里,即立秋和庚日是重合的,即立秋这天也正好是末伏的第一天,那么这就叫“伏包秋”。

可是哪里有这么巧的事情呢,往往是多年难得一遇。所以大部分年份末伏都是在立秋以后才出现,而这样就被称之为“秋包伏”。

关于伏包秋和秋包伏,在民间也有一些说法。流传较广的就是“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即出现伏包秋,这样立秋以后很快天气就凉快了。而如果是秋包伏,那么立秋以后还会继续热上一阵子。

今年就和往年一样,也是“秋包伏”哦,看来立秋以后还会继续难熬一段时间,可能会有24个秋老虎在等着。

其实这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伏包秋”的话,在立秋后只有10日是伏天,亦即“秋里十日伏,伏里十日秋”,这也就意味着热的时间段,自然就凉爽了。

而如果是“秋包伏”,那么立秋以后还要过几天才能进入末伏,而且距离出伏的时间肯定要比10天长,甚至有十八九天还是在伏天内,所以热的时间长,自然就“热得哭”了。

以上就是关于今年是“母伏头,秋包伏”的一些说法,现在你们明白了吧。距离入伏已经没多少天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要来了,你们准备好了吗?在你的家乡现在热不热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举报/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