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开始写ICU日记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堆数据、一堆生命指征,还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也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一种抚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刘昱教授说。截至2024年6月21日,ICU日记共有2350篇,107本,47万洋洋洒洒的文字成为沟通医患关系的一艘小船,原本冷冰冰的病例数据,被还原成人与人的真实相处,被赋予了温情与关怀:一个生命希望另一个生命活下去,他们正竭尽所能!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记者 徐诗瑜)“叔早上好,最近外面的天气可好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将您移到轮椅上,快出去晒晒太阳吧!”

“今天天气很晴,爷爷在床上坐了3个小时,笑了很多次!”

“之前交班说您有一两天没有上厕所了,可能要考虑灌肠,早上就上厕所了!很是争气,不用灌肠啦!”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送出了一本本特殊的日记本,本子里记录的是每位ICU患者住院期间的细节和故事。

自2023年3月起,该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护士决定为每位重症患者记录住院故事。患者出院时,他们会收到一本属于自己的“ICU日记”。一次成功地翻身,坚持几分钟站立训练,患者第一次下床坐轮椅……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会被记录下来。

截至2024年6月21日,ICU日记共有2350篇,107本。在治疗和护理之外,日记也成为患者家属缓解分离焦虑、给予医护抚慰的载体。47万洋洋洒洒的文字成为沟通医患关系的一艘小船,这些原本冷冰冰的病例数据被还原成人与人的真实相处,被赋予了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医护们记录的ICU日记。受访者供图

ICU日记萌芽于探访制度的变化。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刘昱教授记得,因ICU隔离措施的要求,家属不能进行每日常规探访,患者、家属因为长时间分离,再见时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

“一些欧洲国家尝试进行ICU日记的写作,通过叙事医学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2023年初,我们就在想,是不是也可以仿照这种形式,通过管床医生、管床护士每天的记录,让家属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6月21日,刘昱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ICU日记起步初期,多数医护仍然持怀疑态度:记日记是不是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工作量?这种记录会不会流于形式?开始记录后,这种怀疑和担心迅速被打消了。

当时,70多岁的张先生因重症肺炎导致呼吸衰竭,在ICU戴着呼吸机插管治疗,处于长期的镇静状态。他的小女儿莉莉(化名)因为长时间见不到父亲,总是在ICU外候着,逮着进出的医生、护士、护工一遍遍问父亲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ICU日记。受访者供图

为了让莉莉安心,ICU的医护们每天下午准时把住院日记交到莉莉手上。10个月的住院治疗,反复的感染、反复的脱机困难、几次谵妄,几个护工合力抱着张先生去晒太阳,度过手术难关后管床护士写下的“关关难过关关过”的祝愿,那些真实的细节、情感都跃然纸上。

张先生出院那天,ICU日记的数量已经累积了整整200篇。莉莉捧着日记本,走马灯般地感受着父亲走过的整个病程。她也在ICU日记的最后写下:“感谢所有写下这些文字的小可爱们,看到这些用心的祈愿,我已潸然泪下。感动、感恩的同时我也觉得放心、安心。这些充满爱与被爱的呵护,我感受到了,虽然我爸还不能开口说话,但我相信他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日记越记越多,对于医护来说越来越有成就感。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张蕾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ICU,很多患者因住院时间较长,会出现谵妄或颠倒时间、空间意识不清、思维混乱,ICU日记也成了他们恢复记忆、分清现实的手段和工具。医护与患者家属间也建立了一种以文字搭建的沟通桥梁,分离焦虑减少了,对医护的信任也提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患者出院前在ICU日记中写了下自己对医护的感谢。受访者供图

“开始写ICU日记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堆数据、一堆生命指征,还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也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一种抚慰。”刘昱说,除了ICU日记,ICU正在尝试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我们还在尝试‘让我走近你’的项目,在板子上写下患者的基本信息,跟家属沟通患者以前喜欢做什么事情、喜欢吃什么、做什么工作、偏好怎样的称呼、有什么骄傲的事情。每一个照护的医务工作者都能看到这块小板子,大家就能用他熟悉的称呼呼喊他,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能更好地与患者沟通。”

ICU送出的日记本数量与日俱增。在日记中,能感受到更多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怀:一个生命希望另一个生命活下去,他们正竭尽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