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雷要下雨,雷欧......”

6月20日下午15:00,当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欢快旋律响起,央视主持人董倩出现在镜头前,她边打招呼边问观看直播的网友:“你家里有哪些海尔家电?”

这便拉开了央视新闻直播访谈节目《中国经济引力场》的大幕,当天是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首次参加央视大型直播栏目。身着米白色西装、黑色西裤的周云杰,一亮相就博得不少网友的好感,当天网友给他的标签包括“真诚”、“可爱”、“前瞻”、“真实”、“踏实”、“亲和”、“理工男”……一时圈粉无数。

不仅是外在形象,他与主持人董倩对话的这120分钟,也在很多人的朋友圈刷屏了,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了一个开放的海尔、生态的海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海尔集团新任掌门人,一向低调的周云杰此次亮相,引人注目确实也在情理之中;尤其是,2024年时值海尔集团创业四十周年。《中国经济引力场》作为一档央视倾力打造的全程实时直播的新节目,加之资深主持人董倩出镜,自然也吸引了足够眼球,节目定位于集结多位对中国经济有杰出贡献、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企业家代表。

所有这些元素,都注定了这是一场不容错过的思想盛宴。那么,这120分钟的高端对话,到底讲出了哪些新故事、碰撞出了哪些火花呢?让我们一一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年来,形象活泼可爱的海尔兄弟,曾经陪伴了很多人的童年,很多网友也表示,自己是看着海尔兄弟的动画片长大的。

主持人董倩不由得发问:为什么其他企业都有代言人,但却始终没有看到海尔有代言人,反而是有两个小家伙呢?

周云杰揭秘说,海尔兄弟卡通形象是1985年设计的,因为当时海尔跟德国的利勃海尔技术合作,所以这两个小朋友一个来自中国、一个来自德国,他们既代表着中国的热忱,又标志着德国的严谨,“放在冰箱上受到很多人的欢迎。”1995年,海尔又制作了212集的动画片。

没有请明星代言人、反而推出了海尔兄弟,则代表了海尔的文化。周云杰表示,“和用户沟通更多还是靠产品和用户体验,我们更关注产品的品质以及和用户之间的价值交流。”

最近两年,诸多企业家纷纷开启直播,致力于打造自己的IP。董倩问道,“您想过没有,干脆自己像其他人一样走到前台成为海尔代言人?”

周云杰直言,“我们有好多小微主,希望每个员工都可以成为自己的代言人,让用户为产品直接代言。我们可以全员跟用户交互,这个方式会更好。”

周云杰透露,根据很多网友的强烈要求,海尔兄弟目前正在考虑筹拍新剧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海尔智家体验区,周云杰介绍说,家电行业走过这么一个过程:从传统家电到智能家电,从智能家电到智慧家庭,从智慧家庭再向智慧生活发展,“现在海尔智家就在打造一个全新的智慧生活的方案。”

如今,众多家电企业也都在纷纷寻求跨界,董倩关心的是,海尔会不会有竞争的压力?

周云杰则表示,这是好事,“现在往生态(方向)发展,不是单个企业竞争,是产业生态的竞争,需要跨界融合与合作,有竞争、有合作这是很好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步入卡萨帝体验区,周云杰从冰箱里拿出荔枝请主持人品尝,并介绍说,传统冰箱是控制温度,再就是控制湿度,海尔在研究的方案是控制氧气浓度,保鲜效果大大提高。以荔枝为例,一般放冰箱两三天就黑了,口感不好。而董倩所品尝的荔枝,尽管储存了一周,口感仍然很新鲜。

面对卡萨帝冰箱,董倩不解的是,“您在国外一些高端冰箱品牌,比如说有一个国家卖八千美元一台,不仅不愁卖,好多人抢着买,关键第二名比海尔便宜四千美元。我们老说打价格战,但你这个打的是高端价格战?”

周云杰表示,目前在欧洲海尔的市场价格指数是130,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整个市场上产品的平均价格是100块,海尔产品的价格则可以卖到130块钱。

为什么比别人卖得贵还有人买呢?实际上,海尔提供的是用户愿意付费的功能和价值,即用户觉得这个产品设计值这个钱,他愿意付费。这也代表着海尔不打价格战,而是在“打价值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尔首创的“人单合一”模式已在全球管理学界引发高度关注,这一模式倡导的是全员创客制。正如海尔衣联网负责人孙传滨在直播现场形容的,“对创业者来讲,一出来时眼睛里面都是金光,看到的都是机会,什么都想干,但实际上,创业几年下来,我们发现还是要聚焦主营业务,怎么样做深做透。”

周云杰更看重的是“一米宽、百米深”,他介绍,目前海尔聚焦实体经济,重点布局三个板块:一是和智慧家庭相关的,二是和大健康领域相关的,三是和产业互联网相关的;目前的创业小微基本围绕这三大领域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推行全员创客制的好处显而易见。“因为创造价值大了以后,我们企业分享价值也大,他们自己分享价值也大,这是正常循环。原来可能是我们管理层在操心着急,现在每个创业小微都在主动往前跑、都在着急,对大企业来讲也充满活力。”

直播前一天,周云杰还带着主持人董倩探访了位于青岛上合示范区的海尔冰箱互联工厂。这家互联工厂是依托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的,更是海尔在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智能制造工厂之一。

这家工厂的突出特点在于:数字化高效运营;AI技术与制造工艺融合;生产过程高度透明化、智能化。

硬件“过得硬”,工厂的“软实力”也不容小觑。在海尔推进的小微机制下,每个小微都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而且要积极到市场上抢订单。“比如青岛有生产线,胶州有生产线,黄岛有生产线,合肥有生产线,重庆有生产线,生产线之间都是相互竞争关系,谁的效率高、质量好,谁获取订单的概率就更大,效益会更好。”

AI技术也对生产线进行了充分赋能。“现在生产线上的冰箱基本上每一台都有用户,每一台都知道用户是谁。”周云杰表示,如今平均85%的产品不用入库,而是直接送到用户手中。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是不用二次装卸,不用库存占用,效率大大提高。而且,原来一条生产线生产两三个型号就很难,根本适应不过来。现在则是自动匹配物料,每个产品都有二维码,可以自动识别,然后配件进行自动调配,每个型号匹配不同零部件,这样可以做到一个生产线同时混流生产接近二十个型号。

他表示,这让企业整个效率大大提高,“质量水平过去是对着技术标准,现在是对着用户的抱怨,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海尔集团营业收入3718亿元,其中,家电以外的业务占比达到了1/3。这符合周云杰的设想,即努力去掉家电标签,转而成为一家生态型企业。

“要变成一个不是有围墙花园的,而是像热带雨林一样生生不息的企业。我们很多的创客在不断创业和创新,我们希望海尔变成一个生产用户体验的企业,往这个方面转型,变成大的创业生态。”

海尔的底气在于,经历四十年的发展,拥有着庞大的用户群,“海尔最大优势是感知用户需求能力,以及能够给用户快速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这是我们很大的一个优势,我们知道用户要什么,也知道用户变化是什么,也会快速给用户提供解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几年,用户不仅仅需要单一的产品,海尔则迅速从产品品牌升级出场景品牌三翼鸟,能够为用户定制智慧家庭的整体场景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海尔还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智家大脑,海尔做了很多投入,在智慧家庭操作系统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的技术储备;二是建立了一个跟用户交互的平台,也就是能够快速给用户提供最佳的交付体验,特别是在全国有三万多个海尔专卖店,几乎覆盖到所有自然村,能给用户提供一站式智慧家庭服务,这是海尔非常强大的优势。

而在海尔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一点非常难能可贵——拥抱竞争。

周云杰表示,“我觉得这样很好,使我们海尔能够保持四十年不断前进,我们的目光不是盯着竞争对手,目的也不是为了打败对手,正如詹姆斯·卡斯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里面所说,有限游戏以战胜对手为目的,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所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竞争者可以参与进来,共同为用户创造更新价值,我认为这更有竞争力。”

而对于董倩提及的、业界经常谈论的所谓“白电三巨头”,周云杰则解释说,大家为中国家电在全球成为引领行业都做出了贡献,只是角度不一样,“海尔是一个特别注重创品牌的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90年代,当很多中国企业选择为洋品牌做代工之时,海尔却反其道而行之,选择在海外创立自己的品牌。

在周云杰看来,这正是企业的梦想,“创始人张瑞敏先生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够创造一个中国的世界名牌。”多年来,海尔一直怀揣着这个梦想,一直坚持海外创品牌,“实际上(跟)选择走宽门走窄门一样,当时代工门比较宽,我们感觉越走压力会越大;创品牌是窄门,走的时候很难进,走开以后路会越来越宽,我们坚持这个原则,这么多年坚持不懈走下来,确实难度很大。”

周云杰回忆,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很多戏剧性的、令人记忆深刻的故事。

1992年,美国通用电气要在中国收购一家冰箱公司,评估以后,认为当时海尔是值得收购的好公司。“跟张总谈这个事情,给的条件很好,不管是给张总个人的条件,还是给这个企业的条件都很好,但就有一点,他们要控股,同时要放弃海尔品牌,用GE的品牌。但张总非常坚定,觉得创中国品牌不容易,他有一个梦想,要把海尔做成世界级品牌,所以放弃了这个机会,当时放弃以后,GE说如果进入中国市场第一个打败的就是海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没想到的是,2016年,GE集团剥离家电业务,海尔反而有机会收购了通用家电,“现在我们融合得非常好。”

人们关心的是,从1991年开始大规模出口,到2016年实现盈亏平衡,海尔的国际化之路走了26年、海外业务也亏损了26年,海尔坚持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周云杰表示,“所以做企业要有战略定力,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说来容易,当大多数企业一头扎到代工领域大把大把地挣快钱,自己则一亏就是二十多年之时,面对这种考验,能够坚持下来的绝对属于极少数。海尔就是在这条“难而正确的路上”坚持多年,最终真正走上了长期主义之路。

如今,海尔在海外已经全面进入收获期。数据及结果足以说明一切:在海外,每10台中国家电品牌就有6台是海尔的;海尔的产品如今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15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品牌零售量第一,营收曲线逐年稳健上升。26年磨一剑,终获累累硕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播现场,董倩犀利发问,“您怕不怕把您和张瑞敏先生放一块儿比?说看张先生给周总留下来这么一个企业,他干成什么样,然后跟过去比,您会介意这一种比吗?”

周云杰从容作答:“我不介意,因为张总永远是我的老师,我需要花很多精力,甚至一生精力向他学习。”

周云杰透露,自2021年接任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以来,自己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张总是一个卓越的企业家,他的创业创新精神感染了我,也激励着我,把一个亏损的小厂带到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是很不容易、很不简单的。第二个,张总也是一个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他创立的人单合一模式已经在全球复制,被全球认可,在这种情况下我感觉到压力还是很大的,但是有压力也有动力,因为我认为张总交给我的不是一个企业,也不是一个品牌,他交给我的是一个薪火相传的创业精神和一个生生不息的创业生态,这种情况下,我有比较大的动力和信心,也实现了张总所期望的把海尔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张瑞敏先生的这句话,多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周云杰对此也非常赞同。“企业一旦成功了,就成为过去式了;企业领导人一旦自恋的话,企业就完了,所以一定要不断地超越自我,其实战胜自我是很难的。”

那么,海尔多年超越自我的秘诀是什么呢?周云杰表示,“这么多年来,海尔一直未雨绸缪,发展四十年也经历了很多阶段,第一个阶段名牌战略,后来搞多元化战略,国际化、全球化品牌、生态品牌等等,都是在企业非常成功时,就是第一个曲线在高点时,我们已经开始第二曲线,及时开始第二曲线,使得企业可以不断持续发展,对企业来讲这很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28日,小米CEO雷军参加央视《中国经济引力场》直播时,曾为下一位嘉宾留下了一个难题:“创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

周云杰不假思索地回答,“通常来讲,可能创业最大的困难就三件事,找方向,找人,找钱。但从我在海尔36年经历来看,我认为创业最难的事是如何颠覆传统思维,重构商业模式,我认为这一件事还是很重要的,就像美国的风险投资家里德·霍夫曼所说,创业像跳下悬崖,落地之前必须组装起一架飞机让它飞起来。这是非常难的。这个过程怎么办?一定要有很好的心理准备,要有充足准备。第二个问题如何克服?我认为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是比别人多坚持一会儿,你可能就成了。”

事实的确如此,了解海尔的人,或许不难把海尔跟“长期主义”画上等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云杰很欣赏管理大师德鲁克的一句话:“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创造顾客。”海尔多年来身体力行的,也正是如此:“我们不是为了利润最大化,是顾客价值的最大化。”

而当董倩请周云杰为下一位嘉宾留下问题时,他有感而发地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在企业成功的时候及时开启第二曲线?第二曲线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播现场,很多网友还关心起了“海尔”这个名字的由来。

谈到这个话题,周云杰如数家珍。“海尔的来源,从最原始来看,最早海尔创业是和德国的利勃海尔公司进行技术合作,所以我们起了一个联合商标叫‘琴岛利勃海尔’,技术合作结束以后,这个商标不能再用,我们简化成‘琴岛海尔’。为了更国际化,后来再优化成海尔,本意是这么一个演进。”

周云杰进一步介绍,关于海尔的含义,创始人张瑞敏做了一个更深的解读,他提出三层,一个是海尔是海,海纳百川而不嫌弃细流,容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意思海尔要为社会为用户做更多奉献,这是海尔是海的角度。再就是海尔是云,海再大有边际,云再小可以连接万端,海尔是云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是创客,可以成为自己的CEO。再上升一步,海尔是火,世界的本源是火,一团永恒的活火,企业本身具有自驱力,可以实现基业常青。

董倩打趣说,有个网友说,海尔约等于“孩儿”,“用孩子的眼光打量世界,总有新鲜的东西,您觉得怎么样?”

周云杰欣然接纳,他笑笑说,“这很好,每个人眼中都有不同的哈姆雷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周云杰已经在海尔工作了36年。谈及自己的状态,他说,“我觉得一直在忙忙碌碌,自己空闲时间还是比较少的。业余时间会看看书,再有时间健健身,基本上仅此而已。”

主持人董倩好奇地问:“他们说您是理工男,也有人说您是文艺男,您到底是什么男?”

周云杰回答:“法国心理学家拉康·雅克有一个观点叫做镜像自我,每个人认为自己不是自己,是别人眼中的自己。我觉得同事认为我是比较真诚的人,打一个符号的话,应该说周云杰这个人是比较让人信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