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22日,台湾某军区医院特护病房内,一位全身插满管子,白发苍苍的老人双眼望着远方,气若游丝念叨着:“姆妈……”

在旁守护多时的孙女赶紧握住祖父的手,她知道这是祖父又在想念湖南的亲人了,接着她眼含热泪依偎在祖父耳边,哽咽地唱起祖父生前最熟悉的《黄埔校歌》。

或许此刻在外人眼里的这对情深意重的祖孙,是只识得这大明星刘若英,却不知她的祖父当年乃是黄埔军校赫赫有名的少年英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见证了中华民族风雨飘摇之时,与我党人士共过事,其中不乏一些莫逆之交,他亲历了国民党的衰败,在他身上更是发生过骨肉分离,父子对峙的故事,老人仕途正盛时又被老蒋猜忌差点锒铛入狱。

来自黄埔的少将

老人全名刘咏尧,他生于1907年,湖南醴陵县一殷实人家,他天资聪颖3岁启蒙12岁就考上了湖南省岳云中学,3年后远赴北京考上朝阳大学。

北京朝阳大学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也就是说刘咏尧后来如果不参军的话是肯定要在司法界工作的。

然而1923年时我国正值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时,身为热血青年的他毅然投笔从戎,南下广州进入陆军将武学校,后又得校长程潜力保送入黄埔军校。

那时黄埔军校刚开始招生,报考者的年龄也是卡在18-25岁以内,当时的刘咏尧还不到17,为进入心仪学校参军报效国家,他便谎称自己已满18岁,而后才得以顺利入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刘咏尧也成为黄埔一期里年龄最小的学员,话说这个黄埔军校乃是孙中山先生所创,当年孙中山先生在开学典礼上要求所有的黄埔师生一心一意为国家奋斗。

爱国、革命可以简称是黄埔的校训,总的来说这种爱国思想一直深入,如同刘咏尧一样黄埔人的灵魂深处。

只可惜随着蒋介石的逐渐掌权,他后来直接把黄埔变成培养自己嫡系势力的摇篮,基本上黄埔一到四期的毕业生都受到了老蒋的重用。

黄埔一期毕业生共645人,这600多人一毕业就全部都被拉到战场上实训,刘咏尧自然也身在其中,他跟着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林虎等人。

刘咏尧第一次上战场时就左肩中弹,可他抱着轻伤不下火线的信念,7个月后再次跟着部队东征讨伐陈炯明,又因骁勇善战成为敢死队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冒着敌人雨点一般的流弹,夹着云梯强行攀爬城墙,正待刘咏尧刚刚登上城头,尚来不及插旗时,突然一颗子弹直冲他面门而来,刘咏尧瞬间倒在血泊里,昏迷了一天一夜才醒过来。

当时由于医疗技术有限,这颗卡在他颅骨里的子弹也一直未能取出,因为刘咏尧在东征中表现优异,战争一结束他就被选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

1926年他和另外9名黄埔生与邓小平一起成为该校的第一届毕业生,在莫斯科他不仅学有所成,还结识了他的原配夫人韦碧辉。

第二年刘咏尧携妻子回国后,即开启他在国民党的任职生涯,同时也见证了国民党衰亡之路。

人生的起起伏伏

1927年9月刘咏尧一回国就被任命为陆军中校营长,10月就成为上校团长,第二年就被任命为国民党50师的政治部陆军少将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到20岁就升任中中将,兼任第五军总指挥部政训处主任,这犹如坐火箭般的升职速度完全可以看出蒋介石对他的信任和厚爱。

20岁就已成为中将的刘咏尧在军队里拥有绝对的威望,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了枪杆支撑的腰板可能要比地方封疆大吏挺得更硬。

与此同时,他黄埔时期的指导教官并未获得任何授衔,其他与刘咏尧同一期的黄埔生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个优秀的将领却并没有在战场时挥斥方遒,而是被蒋介石调到后方,主持过宣传、军训、甚至还在军统与戴笠一起工作过。

究其原因或许对于老蒋来说,这个年轻后生,虽然足够有才华,但可能对于“党国”忠诚度不够。

毕竟蒋介石是出了名的爱用“亲戚”不用“贤能”,刘咏尧既无深厚的军队背景、又没有复杂的政治裙带关系,难以为他在战场所驱使,渐渐地也就将他放置于没有实权的后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不得不说,刘咏尧即便担任幕后工作,具体到负责各级政治训练处、担任南京新生学校校长等,他的政绩也是足够耀眼。

1936年刘咏尧在南京指挥全国第一届童子军大检阅时,上万童子军整齐划一,井然有序,老蒋见了也忍不住连连赞叹他是个人才。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前后为国民党培养了不少军官人才,直到1947年他才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这才算是进入了“一线”内。

4年后国民党大势已去岌岌可危,老蒋也实在是无人可用,念及刘咏尧一身才华且多年来的兢兢业业,就把他提升为国防部本部次长,位同副部长,同时代理国防部长,主要负责国民党退往台湾的一切人员及辎重运输诸事。

当年的10月13日,刘咏尧来到广州西关,他寻到已是前妻韦碧辉的新家,短暂的寒暄过后,刘咏尧说道:

“我要跟随委员长去台湾,咱们的大儿子纬文已经在路上了,现在我来接纬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韦碧辉尚在沉默之中时,二人的小儿子纬武直接开门见山地说:

“我不去,我已经跟我妈改姓了,跟你没关系,国民党搜刮民脂民膏,还不如共产党呢!”

这时有卫兵来报,我党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马上就要攻入广州市区,时间紧迫他们需要马上撤离,这下刘咏尧也有些着急了。

他眼见无法说服儿子,只得对其说道:

“你记住,接下来我说的话很重要,或许将来你用得到。国共联合抗日时,我与周恩来有过工作往来,私下里我们很熟识,他一定记得我的名字,邓小平也是我在苏联中山大学的同窗,还有陈赓,徐向前我们都是从黄埔出来的人,聂荣臻与我在黄埔也同为教员,共事过一段时间,不论曾经立场如何,大家爱国的心都是一样的。”

刘咏尧对小儿子叮嘱完后,便头也不回地走了,刘咏尧到了台湾后,便安排他的大儿子刘纬文(刘若英的父亲)进入厦门海军官校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业后刘纬文便成为国民党海军部队的一员,而海峡那头的刘纬武也在广州解放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也顺利被编入第四野战军15兵团。

巧合的是,1年后正是刘纬武所在第四野战军首个以陆军打海军的战例,击败了国民党的海军战队,解放了珠江口等48个万山群岛,这兄弟二人有没有在此战中相遇过,就不为人知了。

而另一方面老蒋到台湾后,一转“任人唯亲”的行事风格,不再重用以往忠臣元老,于是像刘咏尧这类之前的“边缘”人物也逐渐凸显出来。

因为他之前在大陆办过报社搞过宣传工作,所以到了台湾后也顺理成章接过了报社的社长一职,又因为搞过军训教育,所以能兼任台湾大学教授等职,逐渐在台湾文化教育界站稳了脚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刘咏尧在台湾的这些职称虽然没有实权,但完全也算的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因此那时他的生活水平,经济收入都要比大部分的“老将”滋润得多。

然而平静的生活却起了波澜,1950年,刘咏尧辗转收到侄子刘国毅从香港寄来的信件,收到多年未见亲人的消息,刘咏尧自然是想要与家人团聚,于是他便利用自身职务之便,开具了一张入境保证书,允许刘国毅赴台。

可刘国毅到了台湾后,叔侄相聚没几天,刘国毅就被人举报曾随程潜起义,于是他便以“匪谍”名号被判处死刑,刘咏尧也因知情不报,而被判刑。

但之后由于多种原因,被缓期二年执行,虽然未得锒铛入狱,可刘咏尧自此彻底退出军界,离开了国民党的政权中心。

提前退休的刘咏尧也乐得自在,生活过得平静且幸福,或许唯一让他深感遗憾的是,在其身边的大儿子刘纬文也跟曾经的自己一样,婚姻失败家庭破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纬文离婚后带走了大女儿,只将小女儿刘若英托付给老父刘咏尧抚养,童年时期的刘若英是不幸的,也是极其幸运的。

因为她得到了刘咏尧全部的爱和呵护,本就是隔代亲再加上从小抚养的缘故,刘咏尧自然将小刘若英视若珍宝,向来在家中说一不二,刚毅果敢的刘咏尧唯独对小孙女百依百顺。

他对孙女说起家乡的诸事,说起自己在黄埔军校的学习经历,高兴时也会哼上几句黄埔军校的校歌。

据刘若英回忆,祖父刘咏尧念及最深的还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大事,老人的爱国情怀是刻在骨子里的,直至暮年,他也依然心系国家命运。

黄埔老人爱国情

暮年时的刘咏尧老人虽然不再担任任何军职,可他仍然保持军队一贯生活作风,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休息,都用白纸黑字写成计划表贴在墙上的。

老人严谨的生活作风有时苛刻到子女都会“退避三舍”的地步,70年代时,刘纬武依照母亲的叮嘱来到台湾看望阔别已久的父亲和大哥。

按理来说骨肉分离多年,自然得是其乐融融,和睦共处,但刘纬武到了台湾却是从来都住旅馆,不住在父亲家。

用刘纬武的话来说,他的父亲是:“湖南骡子,吃辣椒厉害,暴脾气,合不来。”由此可见刘咏尧到台湾后,仍然有着湖南人骨子里爱吃辣椒的习惯。

刘老的个性也如“辣椒般”直来直往,火爆冲烈,父子二人偶有争执时也是互不相让。

唯一能让这对针尖对麦芒的父子心平气和谈论的话题,大概也就是“两岸和平统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咏尧晚年时曾在其诗文集中这么写过“回首故国山河,犹未归于一统,不胜其感慨万千。”

不仅如此刘咏尧每次得知孙女刘若英要到大陆拍戏时,还会反复叮嘱她:“你去大陆是身兼重职,两岸的和平统一就要靠你了。”老人盼和平统一之心,炽热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0年代,已是耄耋老人的刘咏尧还联合了在台湾的黄埔同学,发起了“四海同心会”,也曾以“中国和平统一协进会访问团”名誉团长的身份到北京访问,与相关人士宣传探讨和平统一大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聂荣臻将军去世时,刘咏尧老人还和一些黄埔人士共同敬送挽联,上面写着“一代人杰,勋尊元帅,月冷西山万民悲”由此可见刘咏尧等一些黄埔老人,对于聂元帅是发自内心的崇敬,对他的离去也是哀伤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有些人会感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矛盾,明明是不同阵营的人,双方几乎争斗了一辈子,怎么会彼此欣赏。

一个海峡那头的国名党高级将领,晚年时却奔走两岸,不停的呼号,不遗余力的想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反“台独”。

事实上这些事情再合理不过,只因老一辈黄埔人灵魂深处的浓浓爱国情,这是刻在他们灵魂里的烙印。

一旦有任何侵犯祖国利益的事情出现,不管是有人想要分裂国土,还是祖国受到外强侵略,黄埔老一辈人的爱国情怀便会迸发出来,这就是孙中山先生最初创立黄埔军校的作用,“以建军校而救中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只可惜刘咏尧老人生前没能看到两岸和平统一,1998年8月22日刘咏尧老人病逝于台湾某军区医院,享年90岁。

后来老人所在的黄埔军校同学会发出了悼念讣告,那上面写着刘咏尧学长不顾年高,时刻关心国家和平统一,老人的炽热爱国心,不忘中国根,确实值得我们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