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格言连壁》中有言:“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世界上最善良的人,是自己的父母,世界上最孝顺的人,则是自己的子女。

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最近的亲人,而亲情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深厚且长久的感情。

即便如此,两者也不可能时刻保持着亲密无间,孩子终究会长大离开,父母也会有放手的一天。

等儿女们各自成家以后,需要重新寻找合适的相处距离,才能让彼此都过得舒服。

所以,人到了一定年纪时,不要和儿女走得太近,特别是要把握好这3个分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孩子成家后,尽量不要住在一起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新一代的年轻人,总是能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有着更多的想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决定了年轻人和长辈之间,总会存在难以逾越的思想代沟。

再加上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别,如果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之下,难免会产生摩擦和矛盾。

就像电视剧《婆婆来了》中,小两口王传志与何琳,原本过着和睦的二人世界生活。

双方各自的父母,也都在老家有房子,偶尔通一下电话,过节时串串门,倒也过得蛮幸福。

可自从王传志的母亲王美嫦搬过来住以后,这几个家庭的生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王美嫦觉得儿媳太过娇惯,吃饭太挑,家务不做,常常唠叨不断。

婆媳整日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家里沸沸扬扬,王传志夹在中间更是倍感难受。

一家人张嘴就是争吵,再没有往日的和谐与欢乐。

虽然住在了一起,关系却变得疏远,甚至有些遥不可及。

安妮宝贝曾说:“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

与子女相处时,适当地保留一点空间感,反而会让彼此的关系更加平稳。

就像两只刺猬,距离太远时会感觉冷,但靠得太近时,则会刺伤彼此。

若是自己的身体还能保障生活自理,也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最好还是与儿女各自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不要过分插手儿女的事情

《战国策》中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总是孜孜不倦,犹如滔滔江水源源不断,长久且充沛。

即便孩子已经成家立业,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父母依旧对他们保持着热切的关心。

但这份关心,应该是克制收敛的,不能太过越界,插手太多反而会影响彼此的感情。

在电视剧《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中,一乐与小曼这对新婚夫妻,就十分头疼父母的“关心”。

两人一有些小打小闹,婆婆就站出来“主持公道”,凭自己的主观去判断问题的对错。

两人的家庭收入,婆婆也要刨根问底,询问个一清二楚方能罢休。

小曼好不容易怀孕,公公婆婆先是鞍前马后的悉心照顾,可一听说怀的是女孩,便劝说小曼把孩子打掉。

小曼与一乐闹到离婚,又听说怀的是个男孩,又说什么也不让两人离婚了。

本来很简单的生活,被这样胡乱的搅和一通,最后变成了一锅浆糊麻绳,剪不断理还乱。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生活被他人过分干涉,即便“他人”是父母至亲。

唐朝有句谚语:“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儿女琐屑事,何必问”

有些事儿,要装作听不到;有些问题,要装作没看懂;有些情况,要装作没看清。

为人父母,不是必事事为子女担忧,学会放手,反而能让彼此过得更轻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养老时,别只想着依靠儿女

“养儿防老”是许多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但在当下的社会,这种观念已经不太适用。

当自己到了老去的那一天,若是全指望子女养老,即便儿孝女顺,也未必能得偿所愿。

儿女也有自己的生活,除了要赡养老人,他们还需要经营自己的家庭。

除了经济上面临巨大的压力,在时间分配上,子女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兼顾。

而且,这还是默认子女行孝敬老的前提,若是子女不愿或无力尽孝,情况只会更惨。

一个人的依赖心越重,失望就会越多;越是靠自己,越会有更好的生活。

所以,养老之事,首先要自己做好准备和规划,不能只想依靠子女。

正如《中庸》所言:“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任何事情,提前做好准备就能成功,没有计划地胡乱实施则会失败。

趁着尚有余力,为自己攒一些养老钱,除了以备不时之需,还能保证晚年的日常开销。

经济若能保持独立,既不用给子女增添负担,还能适时帮他们一把,可谓一举多得。

同时,不要将所有的精神寄托,都放在儿女身上,希望他们能陪伴身边,时常来看望自己。

老年生活的主角,说到底还是“自己”,优先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再去关心别人。

只要自己能健康快乐的生活,不仅自己能乐在其中,儿女们也能过得安心踏实。

人生路上,不到万不得已的境地,不要去依赖子女,不要活成子女的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河故人》中曾说:“每一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无论有多么地深爱子女,都要把握好相处的分寸,留一些空间,才能让彼此慢慢体会。

在相处中,多一些相互尊重,更能让对方看到彼此的真心实意。

人生路上,有缘成为一家人,在晚年,请好好珍惜彼此之间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