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的西二街8号,路过的人总会听到一阵阵“嗷嗷”的怪叫声。

这是国棉一厂的家属楼。

一直住在这里的邻居都不以为然,这样的怪叫声已经持续了好多年。

发出怪叫声的人名叫彭伟庆,他的父亲彭精是归国华侨,40多年前就把儿子关进一个1.7米高的铁笼里,从此再也没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场意外的发热,成为一辈子的伤痛

如果不是1966年的那场意外,从这个家庭里走出来的应该都是幸福的人。

彭精的家族中,大部分人都在马来西亚,他早年也在那边发展。

考虑到妻子彭外妹的娘家人都在老家广东,彭精1953年便带着妻子,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河南,在当时的国棉一厂从事财务方面的工作,妻子彭外妹也被安排进了国棉一厂做技术骨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彭外妹为丈夫生下第四个孩子,是一个胖乎乎的儿子,彭精开心不已。

前面3个都是女儿,他早就盼望有一个儿子继承彭家香火,老天这回终于遂了他的愿。

这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又是最小的孩子,夫妻俩自然对这个孩子宠爱有加,还给他取了一个喜庆的名字彭伟庆。

那时候虽然物质匮乏,但一家6口过得和和美美,羡煞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6年9月,彭伟庆2岁,有一天突然发热。

彭精夫妻俩当时的工作特别忙,想起三个女儿偶尔发烧时,彭外妹就按照老人们说的办法,把葱白放水里煮,用纱布包住给孩子擦身体,每次效果都不错。

那次,彭外妹给儿子用了同样的办法,另外还用湿毛巾敷在儿子的额头上,等着高烧退去。

可是,躺在床上的彭伟庆仍然浑身滚烫,满脸通红,偶尔含糊不清地喊一声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外妹用勺子向他嘴里喂水,可他根本没有力气张开嘴。

直到第二天,彭精看孩子昏迷不醒,才赶紧和妻子连夜送去诊所。

遗憾的是,因为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期,孩子被诊断为大脑炎,智力相当于1岁的孩子。

虽然留住了一条命,但孩子醒来后不认识家里任何人,站起来没走几步就一个跟头栽倒在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此,夫妻俩带着儿子四处求医,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照顾儿子。

父亲彭精负责做饭菜喂给儿子吃,母亲彭外妹则负责给他清洗被褥衣服。

那时候才30多岁的年龄,夫妻俩都感觉特别累,很多时候力不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个姐姐只能学着自力更生。

一家人都盼着,等彭伟庆长大一点或许情况会好一些。

没想到,彭精和彭外妹的日子越来越难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儿护身,父母把智障儿推进笼子

10多岁的彭伟庆行动时还是找不到平衡感,走路时两条腿一高一低,有时候突然会倒在地上全身抽搐,口吐白沫;有时候突然就一头撞在墙壁上,脸上、身上伤痕累累。

进入青春期的彭伟庆,力气也大了,还患有狂躁症。

在家里会抢姐姐手里的东西,走在外面看到陌生人手中的东西也会伸手去抓,弄得家属院里的邻居们就如躲瘟疫一样躲着他们一家人,有人开口就骂他是傻子、疯子,说出的话特别难听。

彭精和彭外妹伤心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看到鲜血从儿子的胳膊上滴下来,他们才发现,彭伟庆拿着玻璃渣和水果刀轮换向自己的胳膊上扎。

夫妻俩赶紧找东西给他包扎,也商量着把他关起来。

但是,他们住在三楼,担心孩子翻窗户下去,于是就找来了一些木条,找木匠来家里钉了一个木笼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他关进笼子,既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到其他人。

哄儿子进笼子,趁他不备锁门的那一刻,彭外妹流了很多泪。

刚锁门,彭伟庆就发出“嗷嗷”的凄惨喊叫声,夜里吵得附近的邻居们无法入睡。

他还用头不停地撞击笼子,用手抓自己,完全没有自控能力,撞得头上无数个包,脸上被自己抓得都是伤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天夜里,彭伟庆不知道怎么折腾,头被卡进笼子上的两根柱子之间,他的叫声惊醒了家里所有人。

彭精赶紧找来工具,锯断了一根柱子,把他的头掰了出来。

才把他放出来的第一天,看父亲在厨房里切菜做饭,彭伟庆就伸手去抢父亲手里的刀和砧板。

母亲发现赶紧上前来阻拦,彭伟庆却一拳打在了母亲的眼角,彭外妹险些因此失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知彭伟庆被从笼子里放了出来,邻居们个个提心吊胆,家里人也感觉不安全。

迫于无奈,彭精只好找木匠来做一个更结实的笼子,四周钉的柱子密密麻麻,不让彭伟庆的头和脚伸出来。

大家都以为,这回总算安全了。

但彭伟庆仍不停地反抗,狂躁症发作的时候,他对着笼子又踢又拽,又啃又摇,木头柱子被捶打得变形,他似乎也感觉不到疼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1年,彭伟庆17岁。如果是正常的孩子,也是血气方刚的年龄。

因为没有自控能力,狂躁症发作时他就如一头失去理智的狮子,力大无比,没人能阻止。

一天早上,彭外妹刚睁开眼,发现儿子嘴巴周围一片血糊糊的,她吓了一跳,走近一看,一根木头柱子被咬掉好大一块儿,撒落在地上的木屑沾着血,上面还躺着两颗牙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外妹的心也跟着滴血。他跟丈夫商量着赶紧换一个新笼子。

没多久,彭伟庆又被推进了第三只笼子,一住就是40余年。

这次是一只铁笼子,是彭精到旧货市场上买回来的圆柱形钢管,再专门请人来焊接而成的。

这个铁笼高达1.7米,长约1.5米,宽度不到1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里面的床板上放着枕头和被褥。一侧有一个活动门,方便家人偶尔进去清理卫生。

对彭伟庆来说,那就是他的天地,既是卧室,又是厕所,也会是饭厅。

为了让彭伟庆能在室内活动,他们这次给铁笼子装了4只脚,抽空的时候可以推着笼子动一动,让彭伟庆在家里走一走。

栏杆之间的空隙,足够让彭伟庆坐下时伸出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时候,彭外妹可怜儿子一个人孤独,就向笼子里扔进去一把塑料梳子,彭伟庆捡起来能玩好半天,玩着玩着就往嘴里塞,张开嘴啃,嘴角直流口水。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着,三个女儿相继嫁人。

只有二女儿离娘家近一点,偶尔回来看看父母和弟弟。

另外两个女儿嫁得远,这次来了就说不清下一次来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2年,彭精一病不起,为了减轻彭外妹的负担,彭精去了养老院。

但没想到进了养老院两个月之后就去世了,夫妻俩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

去世前,彭精死不瞑目,嘴里还念叨着儿子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一人扛责任,今生盼儿喊声娘

都说为母则刚,彭外妹自己也说不清楚,这么多年照顾儿子是从哪里来的力气。

丈夫突然离去,照顾儿子的责任全部落在她一个人身上,她几乎连流泪的时间都很难挤出。

她从国棉一厂办理了退休手续,全身心在家照顾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晨等不到天亮,她就要起床。先烧热水给儿子擦身,把尿湿的衣裤和床单换下来清洗,把地面拖干净。

紧接着,她要煮粥,给儿子洗完脸后,就搬一张椅子坐在铁笼外面,一勺勺地喂给他吃。

有时候吃馒头,担心把儿子呛住,她要先撕成小块儿,小心翼翼地一手喂。

看着儿子边吃边流口水,还像1岁多时候的样子,彭外妹对他满是疼惜,拿起身边准备好的毛巾,把他的嘴角擦干净,还腾出手来摸摸儿子的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儿子头发长了,就隔着铁笼子帮他理。看儿子指甲长了,找来指甲钳给他剪短。

天气不冷的时候,就把水桶提到铁笼旁边,拿水盆接在下面,用水瓢淋着给他洗头。

儿子就如一个认生的孩子,有时候二姐过来给母亲搭把手,想给弟弟喂几口饭,可彭伟庆看到母亲走开,就跺脚大叫,从二姐手里抢过勺子,不让她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姐彭秀荣想帮母亲彭外妹请一个保姆,这样空出一些时间可以出去转转,可是彭外妹根本不愿意离开儿子。

她说:“家里有个傻儿子,怕邻居们看不起,所以基本不出门,连市里都没有去过。”

三个女儿无奈只能轮流上门送饭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彭外妹住院了,三个姐姐就过来照顾弟弟,但是喂饭特别困难,彭伟庆会不停地喷饭、抢勺子,吃饭过程要两小时才能结束。

从医院回来之后,彭外妹特别伤感地对着女儿们说:“我的儿子,我得管他,我在这一天他就能享受一天,就是担心我走了,他该咋办?”

“妈,你放心吧,到时我们姐妹肯定要照顾弟弟的。”二姐彭秀荣不停地安慰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靠着彭外妹的退休金,还有每月400多的低保,加起来不足2000元,母子俩相依为命勉强能维持生活

因为没钱存下来,彭外妹不敢生病,病了也不敢去看。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流逝,彭外妹也长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操劳,给她留下了各种疾病。

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病、肾病、腰椎劳损、脊柱弯曲等问题都找上了彭外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做每一件事,她都佝偻着背,每一个动作都显得艰难。

特别是给儿子擦拭大小便和换下衣服时,每一次她都累得喘不上气来,要休息好几天。

病在儿身,痛在娘心。她更担心如果自己哪一天突然走了,儿子该怎么活下去?

她唯一的希望就是社会福利机构能接受自己的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社会来接力,母亲请安心

八年前,中新网的一位记者听说了彭外妹将儿子养在铁笼中的事迹,来他们家里采访。

细数一下,彭外妹一天要为儿子做3顿,一年365天 ,她坚持了近50年,算下来做了55000顿饭。

都说老人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彭伟庆久病笼中却一直有母亲相伴。

很快,这对母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些爱心单位纷纷送来慰问品和慰问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外妹把收到的善款都以儿子的名义存了下来,万一自己哪一天不在,也希望儿子能有钱看病继续活下去。

郑州的侨光医院派了医生和护士上门为母子进行免费的身体检查。

彭伟庆站在铁笼子里一动不动,口水顺着嘴角流到衣领上,母亲一会儿没顾上,一泡尿就浸湿了裤裆。

注意到笼子外有人走动,他抬起手想抓什么,可举在半空中的手又落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哄着他配合护士体检,他可能有些紧张,“嗷嗷”直叫。

庆幸的是,彭伟庆配合检查的指标都正常,皮肤上也没有疮,医生、护士都惊讶于彭外妹能把儿子照顾得这么好。

两年前,郑州市侨联对几个特困老归侨进行深入的了解,发现了几户实际的困难户,通过侨联、社区和残联几次沟通后,把彭伟庆接到养老院照顾,并且把所有的费用都免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外妹拿来钥匙打开铁笼子门,牵着儿子彭伟庆走出这个住了45年的铁笼子,送他前往养老院,心中有很多不舍和牵挂,但是她不得不面对。

送走儿子后,彭外妹才有时间去医院对自己的身体做一次全面的体检。

在康复中心,彭伟庆得到了科学的安抚和关怀,偶尔病情发作,也能有镇定类的药物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年12月9日,彭外妹的二女婿张正林特意去侨联送上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以人为本,情暖侨心。”

一家人把侨联当作自己的娘家,彭外妹有好几次生病去医院治病,也是侨联出的费用。

彭外妹的女婿张正林说:“我们全家人一直把侨联当娘家人,有什么困难找娘家人。”

今年彭外妹已经88岁了,儿子彭伟庆也57岁了,郑州市侨联时常去看望走访老归侨,有一次侨联工作人员到彭外妹家里看望的时候,发现她依然非常节约,口罩洗得泛白,边上都起毛了也舍不得扔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外妹要把钱省下来,留给儿子用,和老伴一样,她最不放心的依然是儿子。

如今,彭外妹的身体越来越差,她手里时常攥着电话,就是为了遇到身体不好或异常情况时,可以及时通知女婿和女儿。

记者最后一次去彭家发现,如今铁笼子已经空了,里面收拾地干干净净,彭外妹时常会去养老院看儿子,只要看到儿子对她笑,能安安稳稳地活下来,彭外妹就很开心很满足。

就像彭外妹说的那样,“当妈的,不会丢下孩子不管。”这也许就是普通人的母爱在生活中的样子吧。#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