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恩俊

夏至是我国先秦时就确立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后来逐渐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亦称“夏节”“夏至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至的“夏”,最早见于甲骨文,后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古人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至,会意字。甲骨文中的至字,上为矢箭,下横示地。箭矢抵至地之形,“象矢远来降至地之形故也”,所射到的地方,表示箭靶,合起来像箭射于靶子之上,本义是“到达”,引申为“极”义。说起箭矢之“至”,最经典的是《史记》所载西汉名将李广冥山南麓打猎的故事:“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后来便流传成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至理名言。

而二十四节气中的“至”,说的是阴阳至极转换的节点,“二至者,寒暑之极。”正所谓“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按我国传统科学的解释,冬至起,阳气从地心向上走,夏至起,阴气从地心往上走,所以冬至是“阳生”,夏至是“阴生”。

所谓夏至,其“至”包含几个“最”的意思:夏至是地球离太阳最远的一天,是远地日。所以,这一天是太阳相对地球最高的一天,是太阳相对地球的引力最小的一天,是地球自转速度相对最慢的一天,是太阳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这几个“最”,点出了夏至节气的突出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唐代诗人韦应物诗中的“晷”,是和“至节”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字,“晷”的本义是日影。“昼晷”就是我国古时候利用日影来计时的计时器。早在周代,古人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日影最长和最短的两天,分别定为夏至和冬至。

中国的上古先民,测定夏至,还包括冬至、春分、秋分,测定的方法叫“立杆测影”,竖着的“杆”和丈量日影的工具,确定时间及方位的标准。据先秦《周髀算经》记载,上古先民最早是以自己的身体来测量日影变化的。通过与“晷”相关的另一个“昃”字,在甲骨文里左边是一个太阳,右边或者右上方是一个歪斜的人的形状,也能说明“以身测日”的史实。古人就是以太阳行经黄经90度,正在头顶,定为夏至,从而划分其它的节气的。

过了夏至,北半球各地的白昼开始逐渐变短,所以就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夏至一阴生”之际,古人要以阴性的物质进行祭祀,以增强阴的力量,改变阳盛阴衰的结构,使之阴阳调和。《史记·封禅书》载:“夏至日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

同时,芒种刚过,新麦收获,正值早黍登场时,有的地方流行过节尝新的习俗。在南方,此时令尝新庆丰吃三鲜: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鲜是海丝、鲫鱼和咸鸭蛋。在北方这天吃面条,既可以尝新庆丰收,又可以讨一个长长久久的吉利,此俗延续至今。

(本文作者为文化学者、山东省作协会员,出版诗文集《无影之水》《写在大地上的飞翔》《生命的汉字》)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