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遭强降雨受灾严重 供图/新华社

向长河(国际问题学者)

连日来,广西桂林、安徽黄山等一些地方下了创纪录的暴雨导致洪灾引发人们关注,著名的象鼻山“鼻子”被淹没、黄山地区一些古桥被冲毁的画面在朋友圈流传,令人心塞。

放眼全球,暴雨滂沱并非只有中国华南有。今年以来,尤其是春夏以来,全球许多地方遭遇极端天气,主要体现为暴雨洪灾不断,雷暴、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频现,不少地方气温屡创新高,热死人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

拉美地区多国强降水频发,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自4月底以来,巴西南部南里奥格兰德州强降雨不断。据当地民防部门日前统计,强降雨引发的洪水和山体滑坡等灾害已造成至少176人死亡、806人受伤,超过50万人无家可归,数以百计的城镇和首府阿雷格里港部分地区被淹。

智利中南部地区的风暴已造成至少1人死亡、1万多人受灾,超过8900座房舍遭受不同程度损坏。厄瓜多尔强降雨导致全国13省发生74起山体滑坡、河水泛滥和泥石流等事故,共造成14人死亡、7人失踪。萨尔瓦多强降水引发的自然灾害已致该国至少11人死亡,近千人被转移至安置点。

中东常年干旱的海湾国家也遭遇暴雨。4月中旬,沙漠城市迪拜一天就下了两年的雨量。迪拜的基建难以招架,街道积水,汽车抛锚,部分高速公路被淹,城市陷入瘫痪。社交媒体上的视频显示,迪拜国际机场的停机坪已经变成河流,飞机在水中滑行。阿联酋艾因地区哈德姆谢克莱一天之内录得254.8毫米的降雨,在沙漠地区极为罕见。暴雨导致阿曼至少18人死亡,另有2人失踪。沙特、卡塔尔等其他海湾国家也普降大雨。有视频显示汽车在洪水中缓慢行驶。

在欧洲,受连日降雨影响,6月初德国南部多地暴发洪灾,迫使数千人撤离,一名消防员在救灾过程中不幸遇难。

暴雨之外,高温更为普遍。在国内,6月9日以来华北东南部、黄淮等地出现高温天气过程,河北、山东、天津等地共有42个国家气象站达到极端高温阈值,86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超过40摄氏度。

这点热在中东、南欧国家看来就是“小儿科”。沙特阿拉伯麦加近期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已有数百人死于与高温有关的疾病。今年朝觐期间恰逢麦加气温急剧上升,6月17日麦加局地气温达到51.8摄氏度。法新社报道,麦加持续高温天气导致至少323名埃及人、60名约旦人、35名突尼斯人死亡。路透社称,有144名印度尼西亚人、11名伊朗人和3名塞内加尔人在麦加朝觐期间死亡。

沙特并非孤例。今年初夏以来,全球多地遭遇高温炙烤。国际权威气候监测机构数据显示,今年5月为有记录以来“最热5月”。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公报说,今年5月是该机构自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热5月,也是连续第12个月同期全球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数据显示,2024年5月全球平均气温为15.98摄氏度,比20世纪的同期平均气温高1.18摄氏度。

本月初,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也报告,全球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的最热5月,该月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2摄氏度。

进入6月份,全球许多地方继续延续炎热势头。严重热浪侵袭印度,多地气温连续数日超过45摄氏度,已导致数十人死亡。当地官员说,仅6月1日一天,北方邦就有33名选举工作人员因中暑死亡。印度媒体认为,各地中暑死亡人数可能被严重低估。

巴基斯坦最近高温持续,南部信德省更是出现逾52摄氏度高温,逼近历史极值。

据日本气象厅预报,2024年夏天日本将迎来酷暑。塞浦路斯自6月11日以来气温一直保持在40摄氏度以上。该国通常4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只出现在7月和8月。

受高温天气影响,希腊名胜古迹雅典卫城6月12日临时关闭,全国不少小学和幼托机构停课。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下属国家环境信息中心预测,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的几率为50%,而成为5个最热年份之一的几率则为100%。

为什么高温天气趋于频繁?气象专家认为,自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已趋于结束,但其滞后影响仍将持续,并且大概率在2024年夏季转变成拉尼娜事件。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并导致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各地气候异常。

因此,极端高温事件增多增强或已成为新常态。同样受到赤道中东太平洋由厄尔尼诺向拉尼娜转换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副高外围水汽输送条件好,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总体偏多的可能性大。

总之,全球气候正在“发脾气”,各种极端天气偏多。对此,需要各方不断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预防为主,筑起防范极端天气的坚实防线。从全球视野看,我们要更加关注气候变化和排放问题,全球协力,从自我做起,从细节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