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声声迭起,网络上弹幕满屏,仍是那位熟悉的001号讲解员,仍是那句熟悉的“上下五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年才四季啊,《国家宝藏》终于回来了!

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在当下追求“热点”“出圈”的综艺市场,网友碰到这档节目却总是想忍不住掏出手机打开备忘录。

写备忘录做什么呢?去博物馆打卡!

“文博热始于《国家宝藏》”,自2017年横空出世,博物馆的热度在节目带动下发生巨大变化,一波又一波的节目观众到博物馆打卡。从“屏幕前”到“场馆里”的驱动性,这是一档顶级爆款文化综艺号召力的体现,说明观众从节目中看到了国宝文物的观赏价值,并通过一系列对谈和表演环节激发了对文博的求知欲,培育了独特的审美情趣。他们已经不满足于隔着屏幕想象,而是想要去线下可触可感可互动地与国宝“共处一室”。

此前,由于博物馆本身突出的教育属性,其人流量高峰往往集中在寒暑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各大场馆,将其作为历史知识的课外补充,或满足部分学生的个人兴趣。节目播出之后,观众在许多方面都感知到信息壁垒的破裂:原来博物馆设施已经建设得这么完善;原来国宝文物离我们这么近;原来一个文物背后的故事还可以这样生动地解读。

因此,节目给观众的核心启示就在于,文博并不仅仅是课本必修上的内容,而应当投射到所有被中华文明哺育的“我们”。在节目影响力的辐射下,博物馆的文化属性和旅游属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其受众也有了大幅度拓展,除学生群体之外的更广大的市民群众进馆参观。“北京又一家国家级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陕西博物馆提前10天抢票发现已售罄”“来青海不逛省博简直是白来”……在社交平台上,博物馆也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城市旅游打卡的首要推荐席位。

线上线下的热度,持续了整整7年。直至今日,我们回首时才发现有些内核从未变过,有些惊喜却在不断冒出。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国家宝藏》上线第四季先导片《我和我的国宝七年》,长达1个多小时的“见面礼”,属实让文娱君看得心潮澎湃又涕泗横流。

“在《国家宝藏》初创的时候,我们从未想过这个节目和大家的缘分会结得这么深。这七年,荧幕背后的观众们也和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人因它爱上文物、爱上博物馆、爱上历史,有人因它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也有人因它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张国立没有想到的,或许受其影响的观众也没有预料到,微小的个人生命历程和恢宏的历史进程一样,变幻就在倏忽之间:B站UP主浪花姜,受节目启发开始做历史内容视频;北大考古系学生石璧君,因为节目而坚定学习考古;苌道勤、小雨、李永年等节目粉丝,加入到为国宝贡献力量的团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藏在节目里的必要动作——文化综艺要善于为自己培养观众。《国家宝藏》做到的,就是用7年的诚意为自己培养了一批富有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力的观众,也为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培养了一批“功在当代”的践行者。

在第一季播出后,诸多权威媒体就曾专门探讨“率先开启了‘古典文化综艺元年’的《国家宝藏》背后,到底有哪些创新和坚守”;为什么它是“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国文化节目扛鼎之作”。不少记者与评论员认为: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出现在《国家宝藏》的每一件文物,都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它们站在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坚实基础上,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所铸大国梦想的历程。

“古典文化综艺元年”的开启,让许多政务机构、媒体平台看到了文博开发的潜力,他们开始围绕文博资源产生文化内容或输出文化行为,有些在内容架构或展现方式上与《国家宝藏》的创意非常相似。从受众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件“美美与共”的好事,节目催生出了一批具有同样价值观和执行理念的同行者,在各自的领域做着与文博传播相关的工作。

诚然,这档节目或许已然从当初的“种花者”化作众多花圃中耕作的一员,或许节目初创时期所吸引的焦点会被分散,但其影响力仍然呈现爆炸式扩散,让节目本身尚未触达的受众也能体会到文博的乐趣,对中华文化产生具体化、个体化的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当我们再去审视《国家宝藏》第四季回归的价值,会发现它像一位上下求索的行者,说着“功不必在我,孜孜不倦在路上的才是我”,始终对所承担的时代任务进行自我革新:不执着于舆论热度的追求,不止步于启发文博的魅力,而是带领着一批又一批同路人继续远航,去探索“中国何以未来”的命题,去挖掘“我们的文明究竟能为人类的未来提供哪些根植于血脉与智慧的力量”。

用张国立在本季第一期正片中的话说:“行至2024年,数字信息愈发精准的触达,生成式人工智能愈发逼真的创造,让我们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世界的虚实、生命的价值和人类的未来。我们应当如何锚定文明的坐标,聚力文明的远航?”

作为“古典文化综艺元年”的节目,《国家宝藏》在识别当前局势后,颇具勇气和底气地提出了一个解法,即探究文物的前世来回应今生的困惑。

创业容易守业难,但创业成功过,便有天然的自信力继续进行自我革新。7年前,“前世传奇+今生故事”的原创模式不仅收获成功,还被延续采用至今,为观众呈现出一幕幕打动人心的国宝故事。当前的节目观众,正是被节目的原创魅力,及其辐射带动的一系列文博热潮影响下“培养”出的观众群体。第四季先导片《我和我的国宝七年》内容中,网友的评论被设计成舞台背景,期待正片播出的评论和弹幕再度填满发言区……持续7年的诚意制作,让文化节目的门槛和隔阂在这个过程中被逐步消解,观众成长为与《国家宝藏》一同继续远航的同路人,给予节目回归的信心。

然而,不是所有的节目都敢于远航。一直以来,大部分文化节目缺乏能够立得住、行得远的品牌度和传播力,以致于开篇之后就偃旗息鼓,这其中的症结还是要归因于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模式也好、内容输出逻辑也罢,可替代性强必然不会“长青”。

而《国家宝藏》我们或许能够从它的创作前瞻性中找到答案。

首先,《国家宝藏》用7年时间从国宝文物管窥中华文明,解决“我们是谁”“我们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点是什么”“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是什么”的问题。如前文所述,节目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把观众当做手持投票器的取巧对象,而是视为共同探寻五千年文明的有血有肉的同路人,彼此之间始终处于平等对话的地位。所以,张国立才会在第四季的第一期,直指数字信息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困境,这是节目分析出来的你我共同经历的过去、共同置身的当下以及共同面对的未来。

其次,第四季的回归不仅开篇提出了问题,也试图给出来自节目的解题之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五千年文明中,在文物瑰宝的故事中,找准自己的身份和定位,看到受中华文明哺育的人正在做的事,才能在虚实难辨、信息茧房的未来社会中有立场、有态度、有声音。

为了让观众对这个解法有更深入的体会,《国家宝藏》第四季在视觉、嘉宾选择、故事编排、服饰妆造等方面仍然倾注了最大诚意:以视效创新加强舞台的情绪感染力;以“家乡人”亲自发声推介增加说服力;以精致的故事内涵明确价值导向。

“我们观测自然的规律,顺天而行;我们沿袭祖先的智慧,逆境求生……”在第一期节目中,葛优以“北京家乡人”的身份“发声”推介故宫博物院;中国香港的谭咏麟、江西的邓超,同样以主人翁的姿态,分别邀请八方打卡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和江西省博物馆。可以预见,九大博物馆将协同地域流域水系的各地“乡音”悉数亮相,千言万语虽音节各不相同,却同生同源、同系同脉,协奏出一曲来自千年文明的浪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方寸之间见天地啊”,《国家宝藏》IP视觉的核心要素就是标识性的“国宝立方”,由此演变延伸出无尽的视觉设计元素、空间。而这个“国宝立方”概念在第四季节目上新时有了完整展现。立方纵横往,天地在眼前,其长宽高的意象化表达为:长有多长?源远流长!宽有多宽?宽洪海量!高有多高?水阔山高!其立方空间内的意涵表达为:经天纬地,拔山超海;知晓兴替,明辨得失;止于至善,臻于至美。从第四季衍生节目《宝藏挖呀挖》中披露的信息来看,突破了裸眼3D技术带来机位损失的技术限制,第四季节目是全国第一次将多机位裸眼3D技术与AR技术进行了融合设计,使裸眼机位不再受限于单机位拍摄,使得整体视觉的立体氛围观感达到了最佳效果。

故宫期的前世剧本中,王羲之出场历史时期应为东晋中期,永和九年农历三月三日,文娱君查阅资料显示,该时期思想动荡、文化杂糅。而王羲之服饰造型则应该是主要参考了《摹顾恺之兰亭讌集图卷》中描绘的右将军王羲之形象,b站的网友解读称:外披绛色对襟大袖衫,领缘、袖缘和底摆饰有皂色缘边,内搭交领右衽襦衫,下身穿裙,内着袴,帽饰参考的是历代王羲之传世画像中的首服造型。而服装面料则参照汉晋时期的流行纹样,结合篓非遗织锦技术定制出波纹锦。通过客观严谨的古籍文献分析、传世图像考证和出土文物研究,再现了王羲之形象,必须得给节目组点赞。(该段内容来源于网络,描述不严谨之处见谅)

梳理已经播出的3期节目内容看来,这些巧思和诚意,共同构成了《国家宝藏》愈发顽强的核心竞争力,即“前世传奇+今生故事”的原创模式:锚定虚拟与现实、过去与未来,但落脚点一定是今生故事,回应当代社会的思考和呼唤

今生故事中的嘉宾带来的震撼,常让人产生一种恍惚的穿越感,时光在文物身上蓄力,没想到射出的箭竟在当代人身上留下印记。

滔滔江河,亘古奔流,还待后人来。水利人成建国展示了“大国智力”,演示数字孪生技术如何赋能现代水利建设,从大禹治水到今天的数字孪生流域,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更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它以全新的时代视角,回答了这个与人类相伴相生的古老命题,给历史交出了一份新的答卷。

“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借“难关三层塔”动情解读李小龙的难关与突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不断地闯关,执着地向前,这些先行者的故事可以为我们都披上一件黄色战衣,让我们能够有勇气、有智慧、有力量,改变惯性,突破封闭,打败偏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今天中国的黄金产量已经连续17年世界第一。我坚信,只要我们探金的脚步不停,就一定能为国家创造出金子般闪耀的未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找矿人”杨彪如是说。这世间的千般艰辛,人生的万般不易,总是化作一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衣食住行、俯仰之间,皆是诗,中国人的浪漫大抵都藏在《诗经》里了。今天,香港英华小学的孩子们读着《齐风六篇》长大,像一朵朵刚刚绽放的紫荆花,在这片诗的土壤上热烈生长,茁壮发芽;这些《诗经》里的琅琅诗篇,活在一代代读书人的诵唱里,活在一位位画师的妙笔下,活在一个个藏家的守护中,汇聚成我们真正的文化之根。

古老的景德镇,千年窑火,生生不“熄”,为世界各地的朋友所理解和欣赏。来自土耳其、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家的“洋景漂”,因陶瓷结缘,共同创造新的美好,让中华文明之光穿越古今又弘扬海内外。

时光之所以能展现出这种“魂穿”的魔力,终究还是今生故事中有太多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地方。

我们能明显察觉出这一季《国家宝藏》的气质和前三季都不一样了,与其说在文物本身上的着墨少了,倒不如说节目借国宝在描述我们如今的生活,这是一种自信,国力强盛下的自信。我们也许不需向外宣传我们有多深奥华贵的宝物,屹立在世界东方之千年万年,就已经是举世无双的宝藏,它传递的是种种蕴藏在中华文明中的、我们不曾明显意识到的精神力量,最终自发形成一种巨大向心力。

回到最初文娱君前文所提到的,也许,《国家宝藏》用7年培养了一批富有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力的观众,其目的是为自己,也并不只是为自己。它必然地为自己吸引和感召了一群同路人,但最终是为了在不间断的、爆发式的感召中,将受中华文明哺育的你我拧成一股一呼百应的力量。当大船行进在前雾迷茫的河海,锚定了中华文明的这艘巨轮也因为母亲水系的喂养,能够坚定地扬起代表自我身份的旗帜,带领我们的文明勇敢探索远方:

我在千年前纵观山河,用中华文脉写就千秋华章;

我于此刻凝望国家宝藏,看瑰宝永铸,浩浩荡荡;

如何传诵你我之过往?再赴一场五千年的文明之约!

文娱君真心祝愿,希望这个节目可以实现再度归来的初衷与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