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觉醒?

是为了提升认知,破除迷茫吗?

是为了勘破世道,摆脱痛苦吗?

如果你想不明白这个问题,那你不妨去看看《悉达多》的故事。

书中讲到,贵族青年悉达多,曾想通过苦修,通过追随佛陀,来摆脱自我,领悟大道。

可在这个过程中,他非但没有获得精神上的超脱,反而活得愈加痛苦和迷茫。

直到他堕入尘世,尝透世间百味,在迷失自我的路途中找回自己时,他才真正明白了觉醒的意义,完成了自我救赎。

所以说,觉醒到底是为了什么?

《悉达多》的作者黑塞说的一句话,我想就是最好的答案:

觉醒的人只有一项义务,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着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他通向哪里。

1

古希腊的德尔斐神殿有一句话:

认识你自己。

这句话看似简单,可很多人终其一生,从未真正理解过这句话的深意。

我们都自以为,很了解自己。

却从来不知道自己内心的幸福来源于何处,痛苦起源于何方,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哪怕活得再富有,地位再尊崇,很多人还是无法认识自己,成为自己。

《悉达多》一书中写道,年轻俊美的悉达多,生来就在物质的金字塔顶端。

他来自印度四大种姓中最尊贵的婆罗门,从小就受着良好的教育,其德行、才智也颇受世人敬仰。

按照这条路走下去,悉达多一定可以成为婆罗门受人尊敬的王。

然而这样顺遂的人生,并没有让悉达多觉得快乐。

他常常感到灵魂不安,心神不宁,因为现在的生活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而父母的爱,朋友的爱,书中的智慧,也都不能带给他永久的幸福、安宁和满足。

他渴望拥有更高的智慧,渴求一个圆满美好的自我。

为了追寻到这个自我,他毅然放弃自己尊贵的身份,优渥的生活,去加入苦行者的行列。

在苦修的过程中,他忍受暴晒、忍受雨打、忍受荆棘、忍受寒冷与饥饿,这些苦痛,让他日渐瘦削。

但悉达多却甘之如饴地接受一切。

因为他知道:欲得解脱,必先经历痛苦,这是成为自我必要的代价。

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哪怕活得浑浑噩噩,也不愿花时间去想一想,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

他们拒绝思考,也害怕成为异类,所以宁愿活在世俗的标准里,也不想成为自己。

正如书中所说:

大多数人仿佛一片落叶,在空中翻滚、飘摇,最后踉跄着归于尘土。
极少数人如同天际之星,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没有风能动摇他,他内心自有律法和轨道。

所有人的一生都是极其短暂的,有的人活得如风中落叶,有的人却活得异彩纷呈。

如果你不想沉睡着过一生,就像悉达多一般,去主动思考,主动与痛苦交锋。

唯有如此,你才能实现觉醒,成为这极少数人中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悉达多在做苦行僧期间,学会了诸多克己之法与修炼之道,战胜了饥饿、疼痛、焦渴和疲惫。

与此同时,他也逐渐迷失了自己。

对于红尘,他的眼神是轻蔑的;对于爱恨、欲望、幸福,他认为它们是虚无的。

在他看来,一切都在腐朽,世界是苦涩的,生活即折磨。

所以他的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无喜无悲,无痛无欲。

可他越朝着这个目标奔去,越发现这个终点难以企及。

他清晰地感知到:

苦修虽可以让他获得短暂的逃避和休憩,但当他从幻觉中醒来时,他发现一切依旧。

他没有成为智者,没有积累知识,也没有进入更高的境界。

这种念头,让他倍感痛苦。

正当犹豫彷徨之际,他遇到了世尊佛陀乔达摩。

他聆听了乔达摩的讲义,却仍旧无法通过讲经传道得到救赎。

于是他决定走进尘世,去体验世间万象,去慢慢靠近内心真实的自我。

他遇到了名妓迦摩罗,跟她学习《爱经》;

他结识了富商迦摩施瓦弥,跟他学习做生意;

他品尝了财富、淫乐和权力的滋味,也沾染了世人的幼稚和胆怯。

他拜倒在情欲、贪欲和惰性的脚下,在这荒诞的轮回中,变得疲惫不堪,衰老而虚弱。

当又一次从不堪的迷醉中苏醒时,悉达多从镜中窥见了自己乱糟糟的模样。

这样的自己,这样的人生,让他从心底里感到羞愧和厌恶。

终于在一个深夜,他离开城中,决定跳河,结束自己这无价值的一生。

可就在生命行将结束之时,从心底发出的一阵声音让他猛然清醒。

他突然醒悟:

“我必然经历贪欲,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入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去抵御它们。”

也是在那一刻,他看透了,清醒了,成为一个新的悉达多,走上了自我觉醒之路。

纵观悉达多一生,曾多次迷失自己,走上歧途。

但最后,他又从这些经历体验中觉醒,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迷茫和迷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所以你又何必因为惧怕走入迷途,从而去苛求自己所走的每一步路必须正确。

人生只有一次,不如大胆去经历,去体验。

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在不断尝试中,辨明迷途,找到真正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悉达多自杀未遂后,一直跟一个摆渡人住在河边。

摆渡人知道悉达多心中的迷茫,便告诉他:河水无所不知,求教河水可学会一切。

于是悉达多便每天在河边聆听着河水的声音,思考生命的真理。

渐渐地,他的内心开始变得安宁,并悟出了“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的真义。

但这一切,仍无法使悉达多寻得圆满,苦难仍在继续。

一次,摆渡人意外救了因被蛇咬伤的迦摩罗,以及一个小男孩。

而这个男孩,正是迦摩罗和悉达多的儿子。

迦摩罗毒发身亡,留下小悉达多跟着两位船夫一起生活。

悉达多无比爱这个儿子,为了将其留在身边,他一遍一遍地忍受着儿子对他的厌恶和折磨。

即便如此,他还是无法留住小悉达多。

终于,在两人一次激烈的争吵过后,小悉达多愤然离去。

悉达多苦苦思念着儿子,同时他也想起少年时期的自己离开家后,他父亲心痛的情形。

一时间,父亲、自己和儿子的形象在他脑海中交汇,他终于意识到:

一切未受尽的苦,未获得的救赎都会重来,苦难从未改变。

他不再与命运搏斗,也不再与意志作对,他知道被折磨是所有人的命运,所以包容了所有并不完美的一切。

他也不再只听到哀,听到笑,他的灵魂不再执念于一种声音,而是开始倾听一切。

在这一刻,悉达多终于彻悟:

审视世界、解释世界或藐视世界,或许是思想家的事。
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
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在包容万物中,回归真正的自我,便是悉达多寻求了半生的顿悟之道。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我们一生中经历的苦与难,痛与悔,喜与乐,其实就像是这些华美的叶片。

它们从一开始,便枝繁叶茂的出现在我们生命里。

我们只有一一去翻看它们,一一去将它们摘下,才能接触到那个掩藏在叶片底下,真正的自己。

所以,不要去抱怨你命里的苦难和失去,那些人生的苦,藏着你通向自我的路。

当你以包容、接纳的心态去对待它们,你才能超越痛苦,成为更好的自己。

美国作家亨利·米勒曾这样评价《悉达多》:

它是比《圣经·新约》更有效的一剂良药。

自它1922年问世以来,这100多年间,它仍然被无数处在迷茫之中的人奉为圭臬。

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它告诉我们的,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佛陀的故事。

而是通过悉达多的一生,教会我们如何去找到自我,忠于自我。

当你真正读懂了这一点,便也能实现自我觉醒,此后带着更高深的智慧处世,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一切变数。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洞见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