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二年九月二十六日,百余名英国人士自故乡朴次茅斯扬帆远航,历经十一个月漫漫旅程,终于抵达古老而繁华的中国京城——北京。此行虽长,却标志着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与探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次出行,是西欧国家的第一次正式访华。在当时,英国政府任命马戛尔尼伯爵为正使,以庆贺乾隆皇帝八十三岁寿辰之名出使中国,实则是想开拓中国的市场,同时探探清朝的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让日后的日不落帝国没有想到的是,乾隆皇帝一见到马戛尔尼使团,就严正拒绝了英国政府,同时命令这群英国人早日离去,临走之前,乾隆还给英王乔治三世回了一封信。

就这样,中、英的早期外交谈判宣告失败。

那么,马戛尔尼当初都在中国做了什么?乾隆又是如何回复乔治三世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洲人的“中国热”】

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他25岁登基,在位60年,禅位后还做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权长达63年。

从1735年登基时起,乾隆在康熙、雍正两朝太平盛世的基础上,使大清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逐渐走向鼎盛,版图达到清朝的最大化,人口持续猛增。

到1795年时,清朝的人口已经达到了3.1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GDP占全球的20%-30%,位居世界前列。从表面上来看,此时的清朝的确很像一个超级大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也跟着掀起了一股“中国热”,那时,许多欧洲学者都对中国充满了憧憬和崇拜,表示欧洲需要向中国学习,要和中国接轨。

法国启蒙巨匠伏尔泰曾这样阐述:“论及道德,欧洲人应当甘拜中国人为师。”这一观点,彰显了伏尔泰对中国道德的崇高敬意,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在道德领域的交流与融合。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在深入研究《周易》与八卦系统后,不禁赞叹道:“二进制,实乃世界共通、逻辑之极致的完美语言。”他,这位微积分的开创者,亦对二进制的深远影响给予了高度评价。

乔治·马戛尔尼自幼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怀揣着对那片神秘土地的无限向往。他的一生都在渴望着能够踏上中国的土地,领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终于在18世纪末期,这个梦想成真,他得以亲临中国,感受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

【英国使团访华】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英国急需开辟新的市场和更大的原料生产地。于是乎,英国人将目光看向了东边的大清帝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昔日清朝闭关自守,广州通商口岸已难满足英国对华贸易渴求。于是1787年,乔治三世应东印度公司之请,派遣凯思·卡特赴华协商通商,并谋求外交关系。然而,卡特途中不幸病逝,此行无果而终。

5年后,英国又派出了马戛尔尼等人访华,以庆贺乾隆八十三岁寿辰,同时和清王朝进行商业谈判,以及预估中国的真正实力。

【访华前的准备】

为了向清朝表达最大的诚意,英国可谓是下足了功夫。这次的使团共计175余人,其中包括80多位天文数学家、医生、艺术家,和95名士兵,所有人员由军舰护送,费用全由东印度公司支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戛尔尼在挑选礼物时,悉心听取了多位传教士的建议。得知中国对历法颇为看重,他便精心挑选了一些别致的天文仪器,其中包括能精准模拟太阳系天体运转轨迹的“七政仪”,旨在以此展示西方科技的精妙。

此外还有地球仪、图书、军用品、车辆、毯毡、蒸汽机、织布机等礼物,共计600箱,总值1.3万镑,每一件礼物都是用心选购,以表诚意,和彰显英国的科技实力。

在他们看来,当中国人见到这些新鲜事物时,一定会感到惊奇且兴奋。

使团搭乘的船只也是特意准备的,比如船队中最大的“狮子号”炮舰,这是由英国海军提供的英国三等军舰,装有64门大炮,还有东印度公司的“印度斯坦”货船,其载重达1200吨。

此外,乔治三世还特地赠出了“君主号”军舰模型,这是当时英国最大最先进的战舰,装有110门大口径的火炮。很显然,他们是想说拥有64门火炮的“狮子号”在英国海军中都是最普通的。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人在礼物清单中特意加入了“迫击炮”、“榴弹炮”和前膛枪,他们预想中国军官会为之倾倒。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清朝多数大臣皆为科举文人,对这些新奇洋货毫无兴趣,甚至视其为无用之技,以为不过是投机取巧罢了。

【出发】

1792年9月26日,马戛尔尼使团扬帆启航,自朴次茅斯港出发,满载着丰厚的礼物共计六百箱。此次出使,声势浩大,彰显了当时英国的国力和威严,也预示着一段跨越重洋的外交佳话即将拉开序幕。

他们一路沿着非洲南下,经好望角进入印度洋,随后穿过马六甲海峡来到南中国海,接着沿海岸北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93年7月1日,英国使团未依原定计划在广州登陆,而是选择了舟山。此举显然是英国人的有意为之。巡抚郭世勋向乾隆解释后,乾隆最终批准了英国使团在舟山登陆的决定。

乾隆帝初时以为英吉利乃远道而来,为清廷祝寿,故初时清廷对其颇为欢迎,并深觉此事意义非凡,甚为重视。然此仅为初步印象,后续事态发展尚待观察。

当时,乾隆连下几道谕旨,不仅破例让他们从天津入京,而且下令沿海各省官员准备接待,给使团免费提供美食,安排宴会、观光和看戏等活动。

随后,英国使团就从舟山一路北上,沿着浙江、江苏和山东等地,抵达了天津,然后坐内陆船入京。

8月9日,使团离开天津大沽赶赴北京,不过那个时候,乾隆皇帝正在热河行宫避暑。

在北京停留了一会后,他们就随着钦差大臣徵瑞前往了河北,同时留下一部分人在圆明园内装备英国仪器,期间一行人参观了长城。

然而,外交之门尚未敞开,中英两国在礼节问题上便引发了不小的摩擦。尽管双方均有意愿开展交流,却因细微的礼仪差异而陷入纷争,使得外交之路起步便充满挑战。

在奉行儒家思想的清朝官员们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整个天下都是乾隆的,自然就没有平等的国家关系,即便是乔治三世来了也都一样。

但马戛尔尼却认为,英国和大清都是主权国家,没有朝贡和藩属关系,并且这次访华的名义也是庆寿,不用完全遵照中国的礼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礼节之争一路从天津,争到北京,再到热河,乾隆帝听闻此事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降低接待的规格,导致会晤几近崩溃。

最终,马嘎尼尔不得不屈服,清朝也作出了退让。在双方协商后,欢迎宴会上,马戛尔尼等人行单膝下跪礼以示尊重;然而,在庄重的寿宴上,他们则按规矩行三跪九叩大礼,以示恭敬。

【觐见乾隆皇帝】

乾隆帝于八月初十,即9月14日,正式接见了远道而来的使团。马戛尔尼与随员身着盛装,于黎明时分启程,夜色中跋涉四公里。直至四时许,他们终于抵达了灯火辉煌、金碧辉煌的宫殿前,迎接这一历史性的会面。

当日,金碧辉煌的殿内,清朝官员上千、各国贡使云集,共候圣驾。对于英国人而言,这大清早朝的盛况尚属首次目睹,震撼不已,深感中华之威仪与气象万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戛尔尼在其回忆录中,如此描绘殿内景象:“置身其间,满目皆是璀璨辉煌,尽显中国帝王之豪奢。其奢靡之风,实非欧洲之所及,令人叹为观止。”此言一出,足以窥见当年中国皇宫之盛况。

乾隆皇帝召见马戛尔尼,命其行跪拜之礼。然马戛尔尼仅愿行英王之单膝下跪礼,拒不遵从。此举令乾隆皇帝大为不悦,心生恼怒。马戛尔尼之坚持,彰显了其独特的礼节观念,亦在无意间触怒了龙颜。

然而,关于此事的两国记载存在差异,导致礼节之争的真相难以确定。英国方面称马戛尔尼等人仅行单膝下跪礼,而和珅的奏折则表明英国使臣曾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因此,关于礼节之争的真相,我们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

然而,无论是否行跪拜之礼,礼节之争的波澜已然在中英首次交往的历程中悄然酝酿,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场看似微小的纷争,实则预示着两国交往之路的坎坷与曲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接着,马戛尔尼恭敬献上英王的信函,并献上几块西洋表作为见面礼。然而乾隆对这份礼物似乎并未过于惊艳,轻描淡写地称其为“寻常之物,无甚奇巧”。倒是副使斯当东的儿子,引起了乾隆的浓厚兴趣。

经过数月的旅途,这名小洋人已能初通汉语,与大臣们简单交谈。乾隆皇帝对他颇为欣赏,因其汉语流利,特召其至御前,并亲赠一枚黄色荷包,以示恩宠。小洋人感激涕零,深受皇帝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判夭折】

清政府曾误以为英国使团此行仅为祝寿,遂在庆典后示意其返国。然而,马戛尔尼却屡次恳请与清朝谈判,并向清政府提出多项要求,表明此行目的远非简单的庆贺,而是带有更深层次的政治与经济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