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回复书名一键免费阅读 : 明朝那些事儿 | 我与地坛 | 沧浪之水 | 长安的荔枝 | 生死疲劳 | 三体全集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强迫症、拖延症、恐慌症、抑郁症……平均每四个人里就可能有一个人面临焦虑问题。

陷入焦虑与无助中,时常怀疑人生的意义,一边沉溺一边自责。

时间久了还会摧毁我们的信心,让我们感觉自己是一个没毅力、没干劲的人。

“内耗”和“内卷”时代,每个人都需要一剂焦虑预防针!

拥抱具体和当下,将价值观作为灯塔,就能将焦虑转化为一种超能力,走出内耗的牢笼。

看看下面几本心理小书,帮你夺回生活的掌控权,不再焦虑!

1. 《稳定感》

书友怎么说:

书中最大的概念是作者倡导的“超控制型思维”,简言之积极主动,把选择范围扩大,有效带动环境,为我所用。虽然有些建议和我们的现实有些许出入,但构建控制生活工作的框架及思维方式依然有借鉴意义。

@读者 Amara

感到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知如何应对?经常会被杂事干扰,无法坚定完成目标?时常深陷焦虑,一件小事就会立刻崩溃……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我们必须要学会构建内在秩序,找到专属于自己的稳稳的确定感。

日本金融界传奇女神精心打造的“内心维稳”指南,教你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逐步积攒能够随时迎接风浪的能量。
6大生活课题,68个行动建议,帮你重建工作和生活习惯——
全面提升工作效率,每天只需要完成2~3项喜欢的工作;运用科学的方式管理资产,稳步增加收入,告别金钱焦虑;每天只需花费极少的精力和时间在做饭和家务上;在满足自身日常娱乐需求的同时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从小事开始用心打理自己的生活,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设置安定内心的锚,就能在低谷期快速找回状态,迷茫时迅速找到方向,焦虑时立刻整理失序内心。

2. 《翻篇吧》

书友怎么说:

爱护自己,是地上拾到的真理。

@读者 把噗

京都的一家小诊所,有一位91岁的心理医生仍在接诊。
每天,她都会为前来就诊的患者送上让身心都变得轻松的处方。

关于人际交往、面对衰老的方法、健康管理等与生活有关的所有事情,藤井医生为大家提供了71个生活秘方,
帮助那些受困于“后悔”的人、无法摆脱负面情绪的人,通过翻篇学会更好地珍惜自己、察觉自己的感受。

无论是不愉快的事情、执念、对他人的期望、后悔,还是过去的荣光,
都放下吧,学会翻篇,才能给心腾出位置来生出爱、给自己留出精力来雕刻明天。

3. 《焦虑的反面是具体》

书友怎么说:

了解焦虑本身,便能缓解焦虑。

@读者 万用青年猫爪君

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焦虑治疗诊所创始人写给千万焦虑星人的自助手册。
焦虑不是敌人,不是缺陷,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应对机制。治愈焦虑,首先要理解焦虑,理解自我。

书中的“心力训练法”包括四个清晰步骤:理解焦虑的本质、认识自己的价值观、使用心理工具调节、将焦虑转化为具体。

“使用心理工具调节”这一章,作者特意提到战胜冒名顶替综合征的重要性:
对抗不确定性的终极结果就是完美主义。然而完美这东西根本不存在,追求完美的你是在打一场永远都不可能赢的仗。
追求完美还让你害怕负面评价或失败,只看得到自己身上“不够好”和不完美的一面。
你只关注结果,漠视自己的努力,也就无法再自我鼓励,逐渐变成虚弱的冒名顶替者。
是不是有点扎心?焦虑可缓解、内耗可根治。关键就是要弄清源头、找对方法啊。

4. 《糟糕,今天内耗又超标》

书友怎么说:

很喜欢书里的一段话:一个人的好情绪,是对自己最大的福报。每一个内耗超标的日子,都是对人生的辜负。

@读者 顾大海

你累,内卷累,内耗更累;换个想法,才能换个活法。
行动起来,好过胡思乱想;三日低内耗,便面目可爱。

一本给年轻人的低内耗修炼手册,行之有效的自我管理逻辑、行动推进指南,帮你完成内心的重建,成为更好的自己。

比如,大家都羡慕的那些高效能人士的做事原则,不是别人说对不对,
而是从利益出发,它要不要做;从风险出发,它该不该搏;
从能力出发,它该不该干;从结果出发,它划不划算。
又比如,大家都那些活在当下的强者,他们并非毫无纠结,只是更有规划:
对过去,要高度积极;对现在,要适度享乐;对未来,要有中等偏高的目标导向。
这本书讲的是具体的行动推进指南,帮大家找到落地方案,一步步走出内耗陷阱。

我就是去做,不担心结果。
在复杂的世界中学会减法生活,治愈玻璃心,维持低内耗。

5. 《心理健身房》

书友怎么说:

从认知层面告诉我们,为什么锻炼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法坚持?

@读者 今小慢

坏心情常常不期而至,压力总是没完没了,精神健康状况岌岌可危…
如果你有以上这种烦恼,就请移步到神奇心理健身房缓解发泄一下吧。

教练克里斯蒂娜•希伯特博士,有理论有经验有案例,还有8个锻炼要诀,
帮大家疏通心结、扫清焦虑、建立自信,让大脑和情绪成为互信的盟友。
比如,相关研究已经证明,锻炼可以有效降低肌肉紧张度、血压和心率,缓解人体焦虑水平。
但焦虑人群却很难坚持锻炼计划,因为运动量的增加所带来的身体感受与焦虑症发作时类似。
此时,就要摒弃高强度或竞技性锻炼,选择中等强度的非竞技性运动,
如散步、跑步、游泳、举重或其他需要调动大肌肉群的节律性运动。

不贪强不贪多,希伯特博士会选择最贴合心理问题的健身方案,让大家在运动中甩掉烦恼。